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导演姜文的表演美学及其教育背景 被引量:3
1
作者 厉震林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8,共6页
作为导演姜文的表演美学,形成了一种"一根筋表演美学",它介于状态表演到奇观表演之间,既有状态表演提升以后的"本体象征"表演,也有奇观表演包装下的夸张表演。它的基本发展路线,通过"收"与"放"... 作为导演姜文的表演美学,形成了一种"一根筋表演美学",它介于状态表演到奇观表演之间,既有状态表演提升以后的"本体象征"表演,也有奇观表演包装下的夸张表演。它的基本发展路线,通过"收"与"放"的交替、"纪实"与"夸张"的演进,成为了姜文意识形态以及美学抒情的真正"表演者"以及"代言人"。这与姜文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的"气质场"具有一种内在的接通关系,在"深度模式"的人文立场、现代派戏剧的表演方法和舞台场景化的表演处理等方面,可以发现戏剧学院"气质场"的某些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姜文 一根筋表演美学 “痛点”的表演表述 教育背景
原文传递
救赎路上的生命悲歌——解析姜文导演新作《太阳照常升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冀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姜文导演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试图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理念:寻找不可视见的上帝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的灵魂自我拯救的过程。这种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和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圈突显出一种卓异独行的新气象。
关键词 人性悲剧 基督精神 导演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
下载PDF
坚守 重构 突围——论姜文导演作品另类叙事图景的文本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冀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7-53,共7页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q...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姜文 青春想像 抗战叙事 基督精神 人性反思 电影史意义
下载PDF
论姜文作品中男性角色的嬗变
4
作者 杜雨珊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3期96-96,98,共2页
有"鬼才"之称的姜文是一个善于展现自我的导演,他导演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个特立独行的男性角色,这些男性角色的塑造总是与他自身的个性气质、成长经历、精神困境、深度的理性思考等多方面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姜文导演的五部... 有"鬼才"之称的姜文是一个善于展现自我的导演,他导演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个特立独行的男性角色,这些男性角色的塑造总是与他自身的个性气质、成长经历、精神困境、深度的理性思考等多方面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姜文导演的五部作品,梳理出男性角色的塑造与姜文个性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姜文 角色塑造 个性特征
下载PDF
姜文影像中喷薄欲出的青春激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解读
5
作者 祖群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9期105-105,共1页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于1995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与常见的主流电影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特征和视听方案都是异常"风格化"的,甚至说这就是姜文自己主观化的影片,打上了姜文的烙印。然而使我们欲罢不...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于1995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与常见的主流电影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特征和视听方案都是异常"风格化"的,甚至说这就是姜文自己主观化的影片,打上了姜文的烙印。然而使我们欲罢不能、迷恋其中的原因不是影片的故事,不是影片的人物,而是故事、人物后面创作者一泻千里的磅礴青春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情 姜文导演 青春 成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