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 P >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 P <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 P <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恶性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恶性IPMN均获取病理确诊,男S例,女2例;年龄58~82岁,平均73岁...目的探讨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恶性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恶性IPMN均获取病理确诊,男S例,女2例;年龄58~82岁,平均73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4例,黄疸2例。1例伴慢性胰腺炎,CA199>37 U/ml 3例,CEA>5 ng/ml 3例。患者完善腹部增强CT及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位于胰腺头部,均未见肿大淋巴结节。主胰管型4例,混合型2例,分支胰管型1例;发现强化实性囊内壁结节2例(28.6%),主胰管直径≥10 mm 4例(57.1%),病灶≥30 mm 4例(57.1%),增厚强化囊壁3例(42.9%),非强化的壁结节3例(42.9%),主胰管直径5~9 mm 2例(28.6%),主胰管直径突然改变伴远端胰腺萎缩2例(28.6%),无胰周淋巴结肿大;恶性IPMN满足:“高风险特征”≥1项或“令人担忧特征”≥2项。结论恶性IPMN好发于老年患者,常有临床症状,腹痛最常见。若影像学检查发现IPMN具有“高风险特征”或≥2项“令人担忧特征”,需要高度怀疑恶性可能。目前临床诊断IPMN良恶性主要联合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临床特征,诊断准确率仍有待提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表现,并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BIDP)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表现,并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BIDP)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5例乳腺SPC及77例BIDP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并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乳腺SPC与BIDP在年龄、病变类型、病变距乳头距离、肿块大小、回声均匀度、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IDP相比,乳腺SP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多表现为单发实性肿块,患者的触诊率高,肿块距离乳头距离较远,肿块偏大,多内部回声不均匀,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BI-RADS分类升至4类概率提高。而在内部回声、边缘、形态、方位、有无钙化、后方回声、Adler分级、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是否伴有导管扩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SPC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通过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SPC与BIDP。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 P >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 P <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 P <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恶性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恶性IPMN均获取病理确诊,男S例,女2例;年龄58~82岁,平均73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4例,黄疸2例。1例伴慢性胰腺炎,CA199>37 U/ml 3例,CEA>5 ng/ml 3例。患者完善腹部增强CT及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位于胰腺头部,均未见肿大淋巴结节。主胰管型4例,混合型2例,分支胰管型1例;发现强化实性囊内壁结节2例(28.6%),主胰管直径≥10 mm 4例(57.1%),病灶≥30 mm 4例(57.1%),增厚强化囊壁3例(42.9%),非强化的壁结节3例(42.9%),主胰管直径5~9 mm 2例(28.6%),主胰管直径突然改变伴远端胰腺萎缩2例(28.6%),无胰周淋巴结肿大;恶性IPMN满足:“高风险特征”≥1项或“令人担忧特征”≥2项。结论恶性IPMN好发于老年患者,常有临床症状,腹痛最常见。若影像学检查发现IPMN具有“高风险特征”或≥2项“令人担忧特征”,需要高度怀疑恶性可能。目前临床诊断IPMN良恶性主要联合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临床特征,诊断准确率仍有待提高。
文摘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表现,并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BIDP)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5例乳腺SPC及77例BIDP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并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乳腺SPC与BIDP在年龄、病变类型、病变距乳头距离、肿块大小、回声均匀度、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IDP相比,乳腺SP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多表现为单发实性肿块,患者的触诊率高,肿块距离乳头距离较远,肿块偏大,多内部回声不均匀,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BI-RADS分类升至4类概率提高。而在内部回声、边缘、形态、方位、有无钙化、后方回声、Adler分级、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是否伴有导管扩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SPC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通过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SPC与BI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