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1
作者 李倩茹 刘振华 金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3-96,109,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肿瘤
下载PDF
双能CT细胞外容积分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凌宇 白潇涵 +2 位作者 余静 史红媛 徐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1年12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且术前1个月内行DECT检查的患者57例(良性组28例,恶性组29例)。测量平衡期病灶周围1 cm范围内的胰腺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及同一层面腹主动脉IC,依据(IC_(胰腺)/IC腹主_(动脉))×(1-红细胞比容)的公式计算DECT-ECV。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影像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联合临床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ECT-ECV、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升高、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史是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模型(DECT-ECV)、临床模型(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影像联合临床模型(DECT-ECV、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诊断恶性IPM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9、0.884。影像联合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07)。结论: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DECT-ECV参数可以提高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细胞外容积分数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合并肾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宏伟 韦玄 +5 位作者 贾永峰 云芬 宝鲁日 张军 乌新林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嫌色细胞 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杰 刘彤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28-329,T094,共3页
目的 报道 2例罕见的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特点为多发生在大导管内 ,呈乳头状 ,瘤细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结论 ... 目的 报道 2例罕见的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特点为多发生在大导管内 ,呈乳头状 ,瘤细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结论 此瘤根据其衬覆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 ;交界性者称为交界性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 ;恶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癌。本文报道的 2例均为恶性 ,1例为非浸润性癌 ,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肿瘤 乳头肿瘤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卢珊珊 沈丹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6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总结1例发生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3岁。腹痛寒战1个月。CT显示左侧肝内胆管内可见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总结1例发生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3岁。腹痛寒战1个月。CT显示左侧肝内胆管内可见3 cm×3 cm大小结节。镜下肿瘤位于扩张的囊腔内,呈分支状乳头结构,乳头被覆复层嗜酸性细胞,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CK8、CK18、Hep Par-1和MUC5AC(+),CK7、CK20、MUC1和MUC2(-);Ki-67增殖指数为25%。结论肝原发性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为罕见肿瘤,以男性患者居多,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平均最大径12 cm),非浸润型完整切除后、可长期生存,而浸润型整体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肿瘤 性特征 肝内胆管
下载PDF
胃间质瘤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的多原发肿瘤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秀美 徐伟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4期2013-2015,共3页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罕见。对于MPT,临床易误诊为转移瘤,希望本文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肝内胆管细胞 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肿瘤 多原发肿瘤 能谱CT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7
作者 李君 刘莎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0期184-187,195,共5页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是一种少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乳头状结构和嗜酸性胞质,低级别核,具有良好的预后,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需与多种肾肿瘤进行鉴别。本文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是一种少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乳头状结构和嗜酸性胞质,低级别核,具有良好的预后,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需与多种肾肿瘤进行鉴别。本文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以提高病理医师对OPRCC的认识,为该肿瘤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乳头细胞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伴有嗜酸细胞的成人乳头状肾肿瘤
8
作者 Lefevre M Couturier J +3 位作者 Sibony M 黄文斌(摘译) 陈洁宇(摘译) 周晓军(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乳头细胞 细胞 肿瘤 肿瘤形态学 成人 肿瘤病理特点 肾脏肿瘤 WHO分类 遗传学特征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伟 李玉军 +3 位作者 于文娟 庄洁 尚芳芳 蒋艳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 目的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乳头细胞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嗜酸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预后良好的恶性肿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Marchegiani G Mino-Kenudson M +2 位作者 Ferrone CR 年建泽 耿小平 《肝胆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40-240,共1页
背景 临床实践中,通常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分为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这种分法简单有用的,但没有准确的描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家根据上皮亚型把IPMN分为4种亚型: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型。胃型和肠型... 背景 临床实践中,通常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分为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这种分法简单有用的,但没有准确的描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家根据上皮亚型把IPMN分为4种亚型: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型。胃型和肠型最常见且研究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恶性肿瘤 预后 生物学特性 胰管型 临床实践 病理学家
下载PDF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共存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印 张敬伟 +1 位作者 冯爱菊 王志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癌(Hrthle cell carcinoma,H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HCC和PTC合并发生的甲状腺双原发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2岁,患甲状腺肿...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癌(Hrthle cell carcinoma,H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HCC和PTC合并发生的甲状腺双原发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2岁,患甲状腺肿块10余年,左甲状腺内可见11cm×8 cm×5.5 cm大小肿块,棕红色,中心区可见直径约4cm出血坏死灶;镜下诊断HCC,瘤细胞TG(+),CK19(-),calcitonin(-),Ki-67阳性细胞数>10%,bcl-2(-),EMA(+);右甲状腺内可见约1.5 cm×1 cm大小灰白钙化结节,镜下诊断PTC;瘤细胞CK19(+),TG(+),calcitonin(-),Ki-67阳性细胞数>15%,EMA(±),bcl-2(-)。HCC向左颈部淋巴结转移(5/37枚);PTC向右颈部淋巴结转移(11/22枚)。结论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存罕见,两种肿瘤成分可独立存在或融合在一起,显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不同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可有相同/不同的转移途径。两肿瘤合并存在可能代表更具侵袭性。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对于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乳头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伟 田文 +3 位作者 苗欣 沈少平 赵永亮 张艳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628-630,661,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乳腺中心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乳腺中心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分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组,对两组对应的NLR、年龄、绝经状态、乳头溢液及肿瘤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NLR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并得出最佳cut-off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175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2例(69.7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53例(30.29%)。良性组和恶性组对应的NLR值分别为(1.76±0.78)和(2.60±1.14)(P<0.05)。ROC曲线得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NLR最佳cut-off值为1.90,此时对应敏感度为77.40%,特异度为67.20%,阳性预测值为84.45%,诊断精确度为74.31%,AUC为0.766。结论 NLR值可辅助术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高NLR值提示恶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肿瘤 乳腺肿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耿建祥 徐文华 +2 位作者 张鸿莺 王琴 黄书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82-282,I074,共2页
关键词 乳头细胞 细胞 诊断 尿痛 查体 充盈缺损 腹部CT 回声 放射 彩色
下载PDF
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燕 胡怀远 +1 位作者 封扬 吴玲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乳头细胞 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秋媛 李莉 +7 位作者 沈勤 饶秋 余波 章如松 王建东 马恒辉 陆珍凤 周晓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结果 OPRCC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岁),男女之比为5∶... 目的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结果 OPRCC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岁),男女之比为5∶1。能够获得随访资料的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病例的组织形态均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衬覆单层肿瘤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间质内常见泡沫巨噬细胞(4/6)及出血(5/6)。免疫组化:6例肿瘤细胞P504S、vimentin和CD10均弥漫强(+),部分病例E-cad、EMA和CK7(+),阳性率分别为83.3%(5/6)、33.3%(2/6)和16.7%(1/6);CD117均(-)。5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7号、17号和Y染色体,其中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2例存在17号染色体3倍体;4例男性患者中,1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结论 OPRCC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良好的临床预后,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乳头状肾细胞癌高度相似。该肿瘤能否定义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特殊变异型尚待今后更大样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肾细胞 肿瘤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7例报告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兴 袁宇 熊琴 《微创医学》 2017年第4期550-551,共2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并鼻息肉3例,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并霉菌1例,单纯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并鼻息肉3例,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并霉菌1例,单纯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2例,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并根尖同囊肿1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结果该病在形态和外观上表现为多样性,CT对其无特异性诊断,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辅助手术较为理想。术中出血量20~800 m L,平均180 m L,随访8个月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腔鼻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也易引起误诊和漏诊,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辅助手术是切除肿瘤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鼻窦 细胞乳头 鼻内镜 等离子
下载PDF
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前误诊为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17
作者 曹新河 杨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前误诊为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术前误诊为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浆细胞性乳腺炎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均为非哺乳期女性,均以单侧乳腺...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前误诊为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术前误诊为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浆细胞性乳腺炎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均为非哺乳期女性,均以单侧乳腺内肿块、乳腺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就诊,伴乳头溢液9例,皮肤局部红肿、皮温升高7例,乳头凹陷5例,乳腺局部压痛5例,可触及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8例。初步诊断为乳腺癌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择期行乳腺病灶切除术治疗,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示浆细胞性乳腺炎。误诊时间5~7 d。遂10例改行乳腺区段切除术,4例改行乳管切除术,术后均一期愈合出院,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发病率低,早期表现常不典型,未行病理学检查前极易误诊。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及早行细针穿刺活检,以提高本病术前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乳腺炎 误诊 乳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 超声检查 乳头溢液 细胞浸润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极向部分倒置并伴淋巴管内肿瘤播散:可能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谱系的一部分
18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64,共1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的1%~6%。作为一种侵袭性肿瘤,即使肿瘤内微乳头(MP)分化非常局灶,也时常伴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IMPC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簇状或大小相近的管状结构,被周围的纤维分隔成透明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 乳腺浸润性导管 肿瘤播散 淋巴管内 细胞 谱系 倒置 侵袭性肿瘤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牛肖 江滕 +3 位作者 王超 邹泓 胡文浩 李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黄暗红色,长径分别为3.6 cm及8.3 cm。镜检:2例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胞质丰富的强嗜酸性细胞,部分区呈实性生长,WHO/ISUP核分级均为2级,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均可见片状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肿瘤部分区呈透明细胞乳头状。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PAX-8、AMACR均呈弥漫强阳性,1例CK7阳性,1例透明细胞乳头状区CD10阳性,CD117、TFE-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与10%。2例患者分别随访23个月和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OPRCC是不同于1型和2型的独特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应与多种肾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乳头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鼻腔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1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会峰 葛霞 +1 位作者 王龙飞 陶仪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3-1414,共2页
患行男性,57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流涕,在外院就诊、经鼻内镜行鼻息肉摘除术。1个月前,无明鼎诱因下出现头昏感,尢鼻塞、流脓涕及鼻出血,遂于2011年11月7日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鼻窦CT示:右侧,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细胞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