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深静脉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曾凡洪 高露 熊曙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经深静脉置管(CVC)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成都东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肿瘤科住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情况... 目的探讨经深静脉置管(CVC)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成都东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肿瘤科住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情况,探讨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结果纳入112例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经导管间断液体输注患者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17例,输液完毕并封管后1 h内拔除导管患者均未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输液完毕并封管后6~24 h拔除导管内血栓形成29例,经导管间断液体输注患者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和导管内血栓形成概率较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患者明显增高。结论经深静脉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性导管失功有明显效果,可显著降低导管内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连续液体输注 导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导管失功
下载PDF
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导管内血栓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娇妍 牙韩年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4期482-483,共2页
目的观察及探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导管内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5例血液透析导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于溶栓前给予心理护理、建立正确的溶栓通路,溶栓中加强病情观察和适宜护理措施,溶栓后讲解护理措施及进行健康教育... 目的观察及探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导管内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5例血液透析导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于溶栓前给予心理护理、建立正确的溶栓通路,溶栓中加强病情观察和适宜护理措施,溶栓后讲解护理措施及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15例患者23例次内瘘溶栓成功13例,成功率为86.7%;失败2例,失败率为13.3%。结论对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导管内血栓患者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溶栓成功及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导管内血栓 溶栓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透析导管内血栓的观察及护理
3
作者 廖道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5期161-161,共1页
在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是其必备条件,而且在对血液净化的过程中,经皮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管道通路,然而,如果将导管进行长时间的放置,就会导致并发症的增多,影响血液顺利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血栓的形成[1].相关文... 在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是其必备条件,而且在对血液净化的过程中,经皮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属于一种比较常用的管道通路,然而,如果将导管进行长时间的放置,就会导致并发症的增多,影响血液顺利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血栓的形成[1].相关文献报道,经常使用尿激酶等溶栓,疗效虽然比较好,但是所用尿激酶的总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很多患者治疗血栓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通常会引起出血等很多不良反应,带给尿毒症患者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2].本文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解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内血栓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透析 导管内血栓 护理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志华 袁勇 +4 位作者 冯力 董剑廷 韩莹 孙艳香 李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7期779-781,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 替罗非班 心肌再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经导管溶栓疗法治疗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龚琪 廖艳妮 桂希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第19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疗法治疗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2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微量泵入导管内溶栓;选取2019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22例长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疗法治疗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2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微量泵入导管内溶栓;选取2019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22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负压虹吸原理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比较两组导管溶栓效果、不良反应、尿激酶用量、透析机静脉压、最大稳定血流量。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1个月后透析机静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稳定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长期血透导管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负压虹吸原理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治疗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溶栓 长期血液透析 导管内血栓
下载PDF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种开口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沈爱萍 许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8期29-31,共3页
目的对比2种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对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患者,根据导管末端开口类型不同分为侧开口组和末端开口组,均行定期维护。统计维护期间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侧开口组发生导管内血栓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 目的对比2种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对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患者,根据导管末端开口类型不同分为侧开口组和末端开口组,均行定期维护。统计维护期间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侧开口组发生导管内血栓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而机械性静脉炎显著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导管滴速明显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维护费用明显少于末端开口组(P<0.05)。结论侧面开口的PICC导管较少发生导管内血栓,若使用末端开口的PICC导管,使用前一定要回抽,查看有无管内血栓形成,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血栓 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 并发症
下载PDF
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管腔内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邓达治 黄向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8期725-727,共3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监测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前后管腔内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凝血功能正常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7例,术前抽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监测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前后管腔内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凝血功能正常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7例,术前抽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置管>48h者在抽血复查CRP、D-Dimer、PLT、PT、APTT、FIB、TT且病情允许情况下,行B超检查监测深静脉穿刺管内管外是否有血栓形成,并取样送病理检查。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管腔内血栓的价值。结果 7例患者静脉穿刺置管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超声检查见导管内血栓形成,经病理检查支持B超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监测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导管内血栓 深静脉穿刺
下载PDF
关于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管继发改变的观察及发生原因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曾珠 肖海清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年第6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我院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颈内静脉继发改变,分析继发改变发生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65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范围20岁-91岁,平均年龄... 目的:观察我院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颈内静脉继发改变,分析继发改变发生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65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范围20岁-91岁,平均年龄为(50.5±2.1)岁),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基础疾病、置管经历、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分组比较颈内静脉继发改变发生情况,分析置管后中心静脉继发改变对导管功能的影响及发生原因。资料用平均数及百分率表示,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1、165例患者予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生颈内静脉继发改变102例,穿刺部位内膜增厚68例,发生率为41.2%;67例有纤维蛋白鞘形成,发生率为40.6%,92例有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6%,19例有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1.5%,颈内静脉明显狭窄29例,发生率为17.6%。2、①根据基础疾病是否为糖尿病,将该16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N组)(n=53)和非糖尿病组(非DN组)(n=112例)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纤维蛋白鞘、附壁血栓及导管内血栓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同部位有无多次置管经历,将该16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单次置管史组(n=95)和多次置管史组(n=70例)比较,多次置管史组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纤维蛋白发生率、附壁血栓及静脉明显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单次置管史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根据留置导管时间,将本实验165对象中75名有长期导管置管经历的患者分长期导管留置时间<4周组(n=31)与长期导管留置时间≥4周组(n=44)比较,长期导管留置时间≥4周组纤维蛋白鞘、附壁血栓、导管内血栓及静脉明显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长期导管留置时间<4周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将长期导管组7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上腔静脉入房段组(n=47)和右心房组(n=28例)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入房段组纤维蛋白鞘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组,结果有区别(P<0.05)。结论:1、穿刺部位内膜增厚、纤维蛋白鞘、附壁血栓,导管内血栓形成及颈内静脉狭窄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继发改变主要表现。2、诸多因素影响置管后颈内静脉继发改变,增加导管功能障碍发生几率。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同部位反复穿刺及多次置管,置管后明确导管尖端位置必要时予以调整可以减轻颈内静脉继发改变发生,减少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治疗 中心静脉置管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纤维蛋白鞘形成 附壁血栓 导管内血栓 血管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