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BA、LaCl_3、Verapamil和TFP对菜豆下胚轴生长素诱导的导管分化和形成的效应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焕秀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6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过TIBA、LaCl3、Verapamil和TFP对菜豆下胚轴导管分化和形成的调控作用,证明生长素、Ca2+和CaM是木质部导管分化和形成所必需的。NAA能诱导菜豆下胚轴导管的分化;TIBA能抑制生长素类诱导的导管... 通过TIBA、LaCl3、Verapamil和TFP对菜豆下胚轴导管分化和形成的调控作用,证明生长素、Ca2+和CaM是木质部导管分化和形成所必需的。NAA能诱导菜豆下胚轴导管的分化;TIBA能抑制生长素类诱导的导管分化和形成;LaCl3和TFP在导管分化诱导期(最初24h)具抑制作用;Verapamil与TIBA相似,在导管分化诱导期和导管形成期(伤口形成后72h之内)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生长素 导管分化 导管形成 TIBA TFP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药物预防的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艳平 段军 +3 位作者 方桦 曹承启 扬齐 陈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研究
3
作者 杨青艳 计彦新 +2 位作者 孙红燕 葛虹 马东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820-821,共2页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 2014年 4 月-2015年 5月我院的 72 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 2014年 4 月-2015年 5月我院的 72 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血检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即采用低分子肝素封管,尿激酶溶栓,配合其他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检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41.67%;再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27.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00%、6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 1 例, 出血3 例 , 导管皮下隧道扭转1例,导管打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感染5例,出血4例,导管皮下隧道扭转4例,导管打折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能降低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昏迷 锁骨下静脉插管 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 护理
下载PDF
成人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后无抗凝治疗对其预后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伟 傅麒宁 +2 位作者 李追 赵渝 向志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6期2705-2708,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RT)后不进行抗凝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357例成人无症状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血栓体积、D-二聚体水平、超声结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对患者诊... 目的探讨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RT)后不进行抗凝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357例成人无症状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血栓体积、D-二聚体水平、超声结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对患者诊断时、拔出导管前血栓体积、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357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在确诊无症状CRT时即拔出导管,剩余314例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1例意外发现发生无症状性肺栓塞,5例并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例发生导管阻塞。302例未经抗凝治疗的无症状CRT患者血栓体积、D-二聚体水平较诊断时均有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3月,无一例随访患者发生明显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CRT发生后,未经抗凝治疗患者的血栓体积及D-二聚体水平可自行下降,且无抗凝治疗对患者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抗凝 血栓体积 D-二聚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导管周围血栓形成(附4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平 艾红梅 +1 位作者 陈立坤 张稔秋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6年第2期118-118,共1页
经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并附用3L营养袋,是目前肠外营养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是医学史上的四大进展之一,为抢救危重和重度创伤病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提高了... 经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并附用3L营养袋,是目前肠外营养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是医学史上的四大进展之一,为抢救危重和重度创伤病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但TPN治疗同任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胃肠外营养 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导管周围血栓形成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东 李宁 《中外医疗》 2019年第7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防止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选择98例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防止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选择98例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配合给予预防性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08%、2.04%,对照组分别为16.32%、1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8,9.995,P=0.004,0.001),而试验组出血发生率为4.08%,对照组为8.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8,P=0.228);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为81.63%,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6,P=0.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效果满意,建议推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 并发症
下载PDF
经深静脉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曾凡洪 高露 熊曙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经深静脉置管(CVC)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成都东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肿瘤科住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情况... 目的探讨经深静脉置管(CVC)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成都东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肿瘤科住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情况,探讨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结果纳入112例患者,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经导管间断液体输注患者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17例,输液完毕并封管后1 h内拔除导管患者均未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输液完毕并封管后6~24 h拔除导管内血栓形成29例,经导管间断液体输注患者发生血栓性导管失功和导管内血栓形成概率较经导管连续液体输注患者明显增高。结论经深静脉导管连续液体输注对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性导管失功有明显效果,可显著降低导管内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连续液体输注 导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性导管失功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探析
8
作者 董晓慧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131-134,共4页
对肿瘤患者在PICC导管中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因素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于2020年3月-2021年5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对象进行研究,患者们均为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在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严格按照医院伦理... 对肿瘤患者在PICC导管中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因素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于2020年3月-2021年5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对象进行研究,患者们均为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在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严格按照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要求,开展此研究报告。实验总共选取了80例患者,对这些肿瘤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和病情进行收集和分析,分析这些患者在进行PICC导管治疗过程中影响其血栓形成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联系性。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下,可以发现患者在进行PICC导管治疗过程中会因为患者的年龄情况形成血栓、因为导管尖端位置情况形成血栓、因为患者的肿瘤分期情况形成血栓、因为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情况形成血栓、因为患者的置入静脉情况形成血栓、因为患者自身的既往血栓病史情况形成血栓。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下,可以看出相关数据情况,患者的年龄OR=2.574、患者的肿瘤分期OR=3.674、患者的置入静脉OR=3.812、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OR=3.894、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OR=2.813、患者的既往血栓病史OR=2.574。以上相关指标在对比方面有着明显的出入(P<0.05),因此在统计学上也有意义。结论 患者的年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情况、患者的肿瘤分期情况、患者的既往血栓病史、患者的导管置入静脉情况、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导致会导致患者发生血栓。作为相关医护人员,必须要了解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方式进行干预,有效防止血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因素 护理
下载PDF
负压定量回抽法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张杰 《临床护理杂志》 2015年第2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定量回抽法提高导管内血栓排出率,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的效果。方法将98例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次回抽法。观察组实施负压定量回抽法。各观察2周。观察... 目的探讨负压定量回抽法提高导管内血栓排出率,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的效果。方法将98例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次回抽法。观察组实施负压定量回抽法。各观察2周。观察两组导管血栓排出率、回抽失血量、透析动脉管引流血栓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栓排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导管回抽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定量回抽法对于提高导管血栓排出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且失血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回抽 导管血栓形成 血栓脱落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煜婷 朱红灿 +1 位作者 焦淑洁 刘金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SVC)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32例神经重症并S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发生CRT者42例(31.82%)。CRT组与非CR...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SVC)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32例神经重症并S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发生CRT者42例(31.82%)。CRT组与非CRT组患者间年龄、置管时间、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脑梗死、使用刺激性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T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高于非CRT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20 d、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神经重症并SVC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神经重症患者行SVC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增大,高龄、置管时间长、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监护 锁骨下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乳腺癌化疗患者完全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白玉 朱玮 《广州医药》 2021年第6期54-5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化疗需要行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乳腺癌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间行植入式输液港置入术的60例乳腺癌患者相关资料,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输...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化疗需要行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乳腺癌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间行植入式输液港置入术的60例乳腺癌患者相关资料,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生率为21/60(35%)。BMI≤24的患者CRT发生率为30.3%,BMI>24则为40.74%;行4、6、8次化疗的CRT发生率分别为20%、33.34%、44.12%,导管末端位于T5-T8的CRT发生分别为:66.67%,26.09%,28.57%,50%;Ki-67高表达的血栓发生率为27.5%,低Ki-67表达则为50%;导管材质为聚氨酯的血栓发生率为47.62%,硅胶材质则为28.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estra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ER/PR)阴性的CRT发生率为60%,ER/PR阳性则为23.8%(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CRT发生率为50%,HER-2阴性CRT发生率则为23.53%(P<0.05)。多因素分析:相对于ER/PR阳性,ER/PR阴性将增加CRT的发生(OR=4.482,95%CI:1.116~17.998,P<0.05);Ki-67的表达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7.051,95%CI:1.513~32.858,P<0.05);HER-2表达对CRT的形成均无统计学意义(OR=0.254,95%CI:0.058~1.115,P>0.05)。结论血栓形成是植入式输液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肿瘤ER/PR表达相关,临床上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雌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合并髂静脉血栓12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春伦 柴东喆 +1 位作者 张华一 张鸿坤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在髂静脉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时发现的下腔静脉合并髂静脉血栓患者12例,均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下肢深静脉栓塞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在髂静脉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时发现的下腔静脉合并髂静脉血栓患者12例,均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下肢深静脉栓塞恢复情况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下腔静脉血栓均消失,下肢肿胀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半个月达到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标准,成功取出下腔静脉滤器9枚。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合并髂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血栓 髂静脉血栓 髂静脉狭窄 导管接触性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碳酸氢钠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13
作者 朱秀琪 王生超 +1 位作者 朱莉 苏兵强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8期3-5,共3页
目的 观察碳酸氢钠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碳酸氢钠组、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各200例,分别采用碳酸氢钠、肝素盐水、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处... 目的 观察碳酸氢钠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碳酸氢钠组、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各200例,分别采用碳酸氢钠、肝素盐水、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处理。比较三组置管前与拔管时的pH值、PaCO_(2)、Ca^(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CVC留置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 碳酸氢钠组CVC留置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因CRBSI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导致的导管丢失发生率1.50%,低于肝素组的13.00%和生理盐水组的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04,χ^(2)=23.948;P <0.01)。三组置管前与拔管时pH值、PaCO_(2)、Ca^(2+)、PT、APTT、INR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置管前=0.359、0.663、2.328、0.150、2.659、1.078,F拔管时=0.708、1.678、0.773、1.739、1.647、1.171,P> 0.05)。结论 与肝素及生理盐水相比,5%碳酸氢钠用于CVC封管,可有效预防CRBSI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氢钠 肝素 生理盐水 封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一例晚期肺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并发深静脉血栓及血流感染的护理
14
作者 杨秀琼 张朝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95-197,共3页
总结一例晚期肺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并发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至今收治的一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66岁,停留PICC导管7个月,完成8程抗肿瘤治疗... 总结一例晚期肺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并发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至今收治的一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66岁,停留PICC导管7个月,完成8程抗肿瘤治疗,期间并发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于2022年3月拔除PICC导管。结论 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出现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时,可通过医护共同探讨、紧密合作,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肺癌 PICC导管 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下载PDF
经导管诱导血栓形成法封堵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张庆桥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导管诱导血栓形成 封堵 细小动脉导管未闭 超声心动图 治疗
原文传递
非肿瘤住院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依成 王桂华 +4 位作者 王培福 李硕丹 高洁 苗凤茹 杜继臣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目前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RDVT)发生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患者,而随着PICC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评估其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RDVT发生风险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目前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RDVT)发生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患者,而随着PICC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评估其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RDVT发生风险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非肿瘤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对患者PICC置管环境,导管结局和患者结局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PICC-RDVT的发生风险情况。同时采用计算机检索,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并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报道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RDVT的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341例PICC置管,199例为普通病房置管,142例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置管。合并尿管留置262例。合并机械通气90例。发生症状性PICC-RDVT 17例,发生率为4.9%。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13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国内有关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的结果差异较大(0.3%~28.5%),总体特点为重症患者和老年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明显高于较轻型及年轻患者。结论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整体发生风险不高于肿瘤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瘤患者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风险
原文传递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性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乳腺癌化疗患者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关妙珠 何东添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8年第8期48-50,54,共4页
目的探讨置入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12月置入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10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发生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 目的探讨置入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12月置入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的10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发生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47例和无血栓形成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疾病情况、置港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置管后21d输液港导管相关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在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及化疗方案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输液港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与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和HTEC化疗方案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输液港 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Balloon valvuloplasty as destination therapy in elderly with severe aortic stenosis: a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study
19
作者 Vasileios Kamperidis Stavros Hadjimiltiades Antonios Ziakas Georgios Sianos Georgios Kazinakis George Giannakoulas Sophia-Anastasia Mouratoglou Athanasia Sarafidou Ioannis Ventoulis GeorgiosK Efthimiadis Georgios Parcharidis Haralambos Karvounis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18-225,共8页
Background In the current era of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here is renewed interest in 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 (BAV) and invasive hemodynarnic evaluation of aortic stenosis (AS). The current re... Background In the current era of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here is renewed interest in 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 (BAV) and invasive hemodynarnic evaluation of aortic stenosis (AS). The current report aimed to study the invasive hemodynamics of se- vere AS patients treated with BAV as destination therapy and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hemodynamic outcome and prognosis.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2, 63 high risk elderly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BAV as destination therapy for symptomatic severe AS and were all p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ir hemodynamies were invasively evaluated during catheterization, pre- and post-BAV at the same session. All Post-BAV patients were regularly followed-up. Results The patients (82 ~ 6 years, 52% male) had post-BAV aortic valve area index (AVA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mean pressure gradient (MPG) significantly reduc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0.9 (maximum 3.3) years, those with post-BAV AVAi 〈 0.6 cm2/m2 compared with the AVAi _〉 0.6 cm2/m2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ortality (60% vs. 28%, log-rank P = 0.02),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gender, atrial fibrillati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EuroSCORE [HR: 5.5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62-19.20, P = 0.006]. The only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derate AS post-BAV was the pre-BAV AVAi increase by 0.1cm^2/m^2 (OR: 3.81, 95% CI: 1.33-10.89, P = 0.01). Pre-BAV AVAi 〉 0.39 cm^2/m^2 could predict with sensitivity 84% and specificity 70% the post-BAV hemodynamic outcome. Conclusions BAV as destination therapy for severe AS offered immediate and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improvement. The survival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when a moderate degree of AS was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 Invasive hemodynamics OUTCOME Severe aortic stenosis The elderly
下载PDF
A review in emergenc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被引量:6
20
作者 Osaree Akaraborwor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37-140,共4页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This review aims to asses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ypes of catheters, sites of insertion, and tech- niques. In 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This review aims to asses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ypes of catheters, sites of insertion, and tech- niques. In emergency conditions, non-tunneled catheters are preferred because the technique for its insertion is not complicated and less time-consuming. The size of catheter depends on the purpose of catheterization. For example, a large bore catheter is needed for rapid infusion. The ideal catheterization site should bear fewer thromboses, lower infectious rate, and fewer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Thus the femoral vein should be avoided due to a high rate of colonization and thrombosis while the subclavian vein seems to exhibit fewer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sites. The ultrasound-guided technique incre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insertion while decreases the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entral catheterization Vascular access devi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