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1
作者 王婷 王朝夫 袁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变风险评估模型的创建及验
2
作者 刘学谦 蒋东 +3 位作者 贺良 刘振 赵义军 刘付宝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93-97,125,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者98例,定为训练组;纳人同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PMN患者52例,定为验证组。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训练组中筛选出与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训练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主胰管扩张≥1O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纳人这些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C指数为0.834(95%CI:0.744~0.924),验证组C指数为0.847(95%CI:0.733~0.960)。绘制R0C曲线,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模型总分最佳截止值为124.0分,此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71.0%。校准曲线表现出较好的拟合度,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和灵敏度。结论主胰管扩张≥10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IPM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恶变风险
下载PDF
《2023年国际胰腺病协会京都指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管理》意见要点
3
作者 李家速 孙洪鑫 李兆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2,共5页
近日,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修订版管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指南。该指南主要聚焦“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修订、未切除IPMN的监测、IPMN切除后的监测、对病理学方面的修订和对囊液分子标志物的研究5个方面,以期为... 近日,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修订版管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指南。该指南主要聚焦“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修订、未切除IPMN的监测、IPMN切除后的监测、对病理学方面的修订和对囊液分子标志物的研究5个方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循证依据,本文对其意见要点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诊断 监测 指南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合并神经内分泌微瘤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徐琳 姜蕾 +2 位作者 王方 于国华 蔡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7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伴有神经内分泌微瘤(NE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胰腺IPMN合并NEMT的临床资料,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胰尾部占位,部分区可见多发囊腔。...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伴有神经内分泌微瘤(NE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胰腺IPMN合并NEMT的临床资料,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胰尾部占位,部分区可见多发囊腔。镜下主胰管及分支导管内衬黏液腺体,伴黏液分泌及导管扩张,扩张导管上皮下见一细胞团,呈梁状-网状排列,直径2.3 mm,与正常胰岛细胞形态类似。目标细胞团示CK阳性,Syn、Cg A弥漫强阳性,Glucagon弥漫阳性,Insulin、Somatostain及Gastrin阴性。结论胰腺IPMN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某些情况下共存,胰腺IPMN可能伴发NEMT,诊断IPMN时关注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是否够肿瘤,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的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微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胰胃瘘及胰腺分裂症一例
5
作者 明帅 唐意 +1 位作者 胡晓坤 韦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7-848,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反复阵发性腹痛2个月余,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胰管扩张、胰胃瘘及胰腺炎,经对症性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改善,此次来我院为求手术治疗。肿瘤标志物CA 19-9值为5.08 U/mL。CT和MRCP示胰腺体尾部胰管显著扩张,扩张的...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反复阵发性腹痛2个月余,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胰管扩张、胰胃瘘及胰腺炎,经对症性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改善,此次来我院为求手术治疗。肿瘤标志物CA 19-9值为5.08 U/mL。CT和MRCP示胰腺体尾部胰管显著扩张,扩张的体尾部胰管独自汇入十二指肠小乳头,胰头部胰管和胆总管共同汇入十二指肠大乳头;扩张的胰管尾端与胃体大弯侧之间有一个瘘道形成(图1~4)。胃镜示胃体大弯侧胃表面溃疡形成、表面呈胶冻样(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6
作者 李倩茹 刘振华 金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3-96,109,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下载PDF
1例多灶性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行扩大全胰切除术病人的营养管理
7
作者 谢煜 赵海艳 +1 位作者 张俊娟 潘卫宇 《全科护理》 2024年第23期4549-4554,共6页
总结1例多灶性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行扩大全胰切除术病人的营养管理经验。护理要点:以循证最佳证据为依据,开展营养筛查和综合营养评定,制订个性化营养目标,实施基于术前早期营养干预,术中营养评估及管道预留方案设计,术... 总结1例多灶性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行扩大全胰切除术病人的营养管理经验。护理要点:以循证最佳证据为依据,开展营养筛查和综合营养评定,制订个性化营养目标,实施基于术前早期营养干预,术中营养评估及管道预留方案设计,术后营养“三步走”的围术期全程营养管理策略,在MDT团队的协作下实现以护士为主导的T3cDM血糖的目标调控,预防并及时干预常见并发症,做好出院与用药指导等措施。住院期间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病人营养状况改善,体重和营养指标稳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营养管理 血糖调控
下载PDF
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1例报告
8
作者 谢小玲 蒋珊 李文文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14,18,共2页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分型方法,根据病变起源胰管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3],既往有文献报道,主胰管型约占95%,分支胰管型只占极少数[4]。现报道1例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分型 影像诊断
下载PDF
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田晓蕾 王冠男 +2 位作者 邢雪雪 梅晶晶 汪向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内IOPN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EMA、MUC1、MUC2、MUC5AC、MUC6、AFP、HepPar-1、CA19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内IOPN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EMA、MUC1、MUC2、MUC5AC、MUC6、AFP、HepPar-1、CA199、CDX-2、CK19、CK7、CK20、p53、Ki-67在IOPN中的表达模式,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5岁,CT显示肝左内叶囊性为主占位。囊腔大小约8.0 cm×8.0 cm×3.0 cm,镜下肿瘤组织位于囊腔内,与周围边界欠清,呈乳头状结构生长,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存在轻-中度异型性,染色质粗糙,可见小核仁,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可见明显嗜酸性颗粒,局灶囊壁见肿瘤细胞侵犯。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AE1/AE3、EMA、MUC6、HepPar-1、CK19及CK7阳性表达;个别肿瘤细胞MUC1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MUC5AC阳性表达;p53为野生型;肿瘤细胞MUC2、AFP、CA199、CDX-2及CK20均呈阴性表达。结论:肝内IOPN是一种罕见的原发肝脏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需与多种肿瘤鉴别,最终确诊需依赖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无浸润病例预后佳,浸润型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 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翟凤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81-0184,共4页
研究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自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间在本院施行的110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中快速诊断,结合手术病理,将其与术中常规活检相... 研究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自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间在本院施行的110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中快速诊断,结合手术病理,将其与术中常规活检相结合,对比两种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10例乳腺导管中的乳头状肿瘤,其中95例为阴性,15例为阳性。经kappa检验,该方法与手术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与手术后常规病理相比,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度和正确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块,术中快速诊断及术后常规活检符合率高,对其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为制定和改进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病理检查 术中快速诊断技术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下载PDF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价值对比分析
11
作者 曹晓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43-4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时间以及良性与恶性患者IPMN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差异。结果:MSCT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的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的结果一致,即MSCT和MRI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均为100%,且两种检查方式对病变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的判定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的检查时间短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患者IPMN分型及病变部位与恶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患者IPMN长径≤30 mm、无壁结节的比例高于恶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和MRI诊断IPMN正确率相近,但MSCT扫描时间较短,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最佳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良恶性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肿瘤间质特征与肿瘤细胞PIN1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梅 蔡夕倩 +2 位作者 张声 陈余朋 陈林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7-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间质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肿瘤细胞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IN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PDAC临床样本120例,评价组织切片肿瘤间质特征,构建组织芯片,行肿瘤细胞P...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间质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肿瘤细胞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IN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PDAC临床样本120例,评价组织切片肿瘤间质特征,构建组织芯片,行肿瘤细胞PIN1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PDA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20例PDAC患者中,肿瘤间质成熟型33例,不成熟型53例,中间型34例;低肿瘤间质容量85例,高肿瘤间质容量35例;肿瘤细胞PIN1低表达48例,高表达72例。肿瘤间质成熟度与PDAC组织学分级(P=0. 029)、淋巴结转移(P=0. 027)有相关性,肿瘤间质容量与PDAC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 000 1)。肿瘤间质成熟度与肿瘤间质容量(P <0. 000 1)和肿瘤细胞PIN1表达有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DAC中具有肿瘤间质成熟型(Log-rank=6. 03,HR=1. 83,95%CI=1. 13~2. 98,P=0. 014)和高肿瘤间质容量(Log-rank=15. 23,HR=2. 72,95%CI=1. 74~4. 27,P <0. 000 1)的患者预后较好。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间质容量是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DAC肿瘤间质特征与PDAC预后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细胞PIN1表达有关。PIN1可能参与PDAC肿瘤间质微环境的重塑,有望成为其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肿瘤间质特征 临床病理特征 PIN1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19
13
作者 步宏 魏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病理诊断
下载PDF
Fascin蛋白在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英 常晓燕 陈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5年第10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30例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EA,DIN1a)、1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DIN1b)、2例低度导管原位癌(DIN1c)、10例中度...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30例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EA,DIN1a)、1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DIN1b)、2例低度导管原位癌(DIN1c)、10例中度导管原位癌(DIN2)、18例高度导管原位癌(DIN3)和12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中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高度DCIS(DIN3)组中阳性表达率为11.1%(2/18),在ID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15%(18/120)。fascin蛋白表达与一些临床病理因素如ER阴性(P<0.05)、PR阴性(P<0.05)、肿瘤分级(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变部位、肿物大小及HER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可能是一个迟发事件,通常在癌中表达,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 浸润性导管 FASCIN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杰 刘彤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28-329,T094,共3页
目的 报道 2例罕见的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特点为多发生在大导管内 ,呈乳头状 ,瘤细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结论 ... 目的 报道 2例罕见的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特点为多发生在大导管内 ,呈乳头状 ,瘤细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结论 此瘤根据其衬覆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 ;交界性者称为交界性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 ;恶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癌。本文报道的 2例均为恶性 ,1例为非浸润性癌 ,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嗜酸性乳头状肿瘤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勇 李宏伟 +3 位作者 胡海霞 熊正文 李玉斌 张轶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可能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发生无性别差异,临床症状可表现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可能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发生无性别差异,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肿瘤主要发生于胰腺大导管内,呈单房或多房囊性结构,囊壁纤维化,囊内局部见质软、乳头状肿物;瘤细胞立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Syn和CgA(-),CD117(+)。结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为胰腺罕见肿瘤,目前除了组织学特征和K-ras基因的变化外,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很难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嗜酸性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治体会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新军 秦锡虎 +1 位作者 朱峰 江勇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2例,1例体检发现。血清CA19-9值2例大于39U/ml...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2例,1例体检发现。血清CA19-9值2例大于39U/ml,余正常。CEA值有l例为33ng/ml,其余均为小于5ng/ml。患者均行CT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以及扩张的胰管内有假乳头形成。肿瘤平均直径3.2cm,肿瘤位于胰头者3例,胰体尾2例。术前确诊1例,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诊断确诊。3例行Whipple术,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2例。本组手术无死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本组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囊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ERCP有助于术前确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思敏 王露 +3 位作者 高丽丽 王耀辉 黄玉洁 章宜芬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9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该例患者符合ITPN伴浸润性癌的诊断标准,ITPN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25~7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胰管内见境界清楚的呈息肉样或实性结节状生长的肿物,常无明显黏液。光镜下见肿瘤由密集排列的小管状腺体组成,大部分区域腺体背靠背,局灶呈管状乳头状生长,可见筛状结构和粉刺样坏死,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伴中-重度非典型性;在导管内肿瘤周围的间质中出现细条索状细胞或成角的腺体时提示存在浸润性癌。肿瘤细胞常表达CK7、CK19、MUC1、MUC6,不表达MUC2、MUC5AC、CgA、Syn、CD56。结论 IT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影像学上很难与其他囊实性肿瘤鉴别,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使伴有浸润性癌,其预后也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国丛 王玉平 常庆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有关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有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分类标准。结果: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表现:乳头溢血最常见,占56.6%(60/106);其次为乳房肿块,占30.2%(32/106);同时有乳头溢血和乳房肿块者,占13.2%(14/106)。病理结果: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35.8%),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39.6%),非典型乳头状瘤7例(6.6%),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型乳头状癌及浸润性乳头状癌19例(17.9%)。年龄>50岁的导管瘤病例,恶性占54.3%(19/35);病变位于二级以下导管,恶性占40.4%(23/57);钼靶片提示伴有钙化的,恶性占46.5%(20/43);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恶性占55.2%(16/29);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1)导管及周围腺体区段切除;2)大区段、象限或全乳切除;3)乳癌改良根治术。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50岁,钼靶显示有钙化,病灶位于二级以下导管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的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恶变机率高,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治疗原则,手术后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病理类型 治疗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伟 田文 +3 位作者 苗欣 沈少平 赵永亮 张艳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628-630,661,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乳腺中心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乳腺中心经手术治疗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分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组,对两组对应的NLR、年龄、绝经状态、乳头溢液及肿瘤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NLR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并得出最佳cut-off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175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2例(69.7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53例(30.29%)。良性组和恶性组对应的NLR值分别为(1.76±0.78)和(2.60±1.14)(P<0.05)。ROC曲线得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NLR最佳cut-off值为1.90,此时对应敏感度为77.40%,特异度为67.20%,阳性预测值为84.45%,诊断精确度为74.31%,AUC为0.766。结论 NLR值可辅助术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高NLR值提示恶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乳腺肿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