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致心室双部位交替起搏一例
1
作者 曾春芳 李天发 陈跃武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1,共1页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移位 并发症 双极导线
下载PDF
心房导线移位至心室的起搏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牟延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5期464-466,共3页
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心房导线若移位至心室,可引起心房起搏和感知故障,也可出现心房脉冲刺激心室、心室安全起搏等,应用程控仪改变起搏器工作模式和影像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程控为VVI(R)模式是对不愿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的姑息性处... 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心房导线若移位至心室,可引起心房起搏和感知故障,也可出现心房脉冲刺激心室、心室安全起搏等,应用程控仪改变起搏器工作模式和影像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程控为VVI(R)模式是对不愿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的姑息性处理措施,手术重置导线是最根本的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学 导线 起搏器故障 导线移位
原文传递
220kV双回耐张塔外角导线临时移到内角侧的施工方法
3
作者 汤城存 《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09年第4期47-48,共2页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施工往往因环境条件而受阻。这里介绍一个临时线行的特殊办法,巧妙地解决电厂紧急送出的需要。它是送电线施工克服特殊阻碍的一个值得参考方案。
关键词 送电线路 导线移位 预绞式耐张线夹使用
下载PDF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建军 杨新春 +3 位作者 胡大一 商丽华 汪爱虎 陈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56-457,共2页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 14例 ;4 6 2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 2 4 1例、双腔起搏器 2 0 7例(包括部分双室起搏 )、三腔起搏器及ICD 14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积血及血肿 (6 .1% )、电极导线脱位 (1.5 % )、囊袋破溃及感染 (1.1% ) ,积血的发生与年龄偏大和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有关 ,电极导线的脱位主要是固定的、结扎线松开 ,电极导线固定不良所致 ;感染的发生主要在慢性期 ,尤其是更换起搏器的患者 ,考虑囊袋制作偏小、或与原起搏器形状不相称引起皮肤受压缺血 ,激发无菌性炎症 ,破溃后发生细菌性感染是其主要原因。结论 :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并发症 电极导线移位 囊袋内积血
下载PDF
与心房电极导线异常相关的卧位性胸痛一例
5
作者 金鄂 吉亚军 +3 位作者 王小琴 郑萍 周梦桥 陈华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5期380-382,共3页
患者女性,41岁,植入双腔起搏器5年后,因卧位时胸痛3天就诊。动态心电图表现为与体位相关的心房间歇感知不良、起搏不良。起搏器程控检查显示心房间歇感知不良、起搏不良、导线阻抗下降,检查过程中心房起搏时诉胸痛,关闭心房起搏功能时... 患者女性,41岁,植入双腔起搏器5年后,因卧位时胸痛3天就诊。动态心电图表现为与体位相关的心房间歇感知不良、起搏不良。起搏器程控检查显示心房间歇感知不良、起搏不良、导线阻抗下降,检查过程中心房起搏时诉胸痛,关闭心房起搏功能时胸痛缓解,最终将起搏模式程控为VDD模式。门诊随访1年后胸部X线影像提示心房电极导线有移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电极导线移位 胸痛 心房起搏不良 心房感知不良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患者导线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钱智勇 王垚 +3 位作者 侯小锋 邱垣皓 姜泽宇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永久性左束支起搏患者导线的中长期稳定性。方法研究入选了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五病区成功进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术后1、3、6个月,1年,之后每年1次定期随访患者的起搏参数,包括R...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永久性左束支起搏患者导线的中长期稳定性。方法研究入选了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五病区成功进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术后1、3、6个月,1年,之后每年1次定期随访患者的起搏参数,包括R波感知、阈值、阻抗;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单极和双极起搏心电图。对起搏参数或起搏心电图有明显变化者,行超声心动图或双源CT以明确导线头端的位置有无改变。结果共220例患者成功完成左束支起搏,男124例,平均年龄(68.7±11.9)岁。具有基线和至少1次随访资料的患者169例,平均随访(10.5±5.2)个月,起搏参数均无明显改变[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0.7±0.2)V对(0.5±0.1)V,P>0.05;R波振幅(18.1±7.3)mV对(15.9±7.4)mV,P>0.05]。未见起搏阈值>1 V的患者。术中导线穿入左心室腔者3例,术后未发现穿入左心室病例。术中导线脱位4例,其中2例成功重置左束支起搏导线。术后导线脱位至右心房1例,后重置导线至右心室心尖部。术后导线微移位7例,起搏心电图出现改变,但导线参数未见明显变化,经影像学证实导线仍位于室间隔内,其中6例患者于术后1周内出现,7例均未做特殊处理,经随访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结论左束支起搏导线的中长期参数稳定可靠,但需密切关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及导线微移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 程控参数 导线移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