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3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景永明 申继红 +2 位作者 黄训华 李世锋 樊好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讨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CR导联系统是有共同负极的双极胸导联系统,其共同负极是右上肢(R),正极是胸部某点(C),多选V导联各点。获取CR导联心电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常规心电图机实采,四个肢体电极全接右上肢,胸... 目的探讨CR导联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CR导联系统是有共同负极的双极胸导联系统,其共同负极是右上肢(R),正极是胸部某点(C),多选V导联各点。获取CR导联心电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常规心电图机实采,四个肢体电极全接右上肢,胸导联电极正常连结;二是基于常规心电图数据通过导联转换获取,首先调取aVR、V_(1)-V_(6)、V_(3R)-V_(5R)、V_(7)-V_(9)等导联的原始数据,再利用固定的转换系数CR-V_(i)=V_(i)-2/3 aVR计算目标导联(使用Python语言在Pycharm编译环境下实现算法),最终转换完成后画图。结果实采法与转换法获取了相同的CR导联心电图,但与相应的Wilson导联心电图相比,左胸导联的CR导联心电图形态类似而波幅略大,右胸导联CR导联心电图与Wilson导联心电图波幅相近但形态截然不同:前者P波清晰,QRS波群主波向上、无宽深的Q波,T波直立;后者P波较低,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出现非梗死性宽深Q波及非缺血性T波倒置,即所谓的右心室盲区。结论CR导联心电图开放了右心室盲区,实现了对左、右心室的平等探测,为临床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心电学形态信息,弥补了Wilson胸导联系统的不足,值得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投影学说 电偶学说 导联向量 WILSON导联 CR导联心电图 导联转换 右心室盲区
下载PDF
Ⅰ导联R/(R+S)对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鉴别价值
2
作者 秦奋 赵雨薇 +4 位作者 赵江涛 朱揆 王攀基 宋盼 陶海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索鉴别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患者65例。比较左室流出道起源组(LVOT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源组(RVOT组)室性... 目的:探索鉴别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患者65例。比较左室流出道起源组(LVOT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源组(RVOT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振幅及相关指标的差异,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所选取指标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效能。结果:LVOT组11例,RVOT组54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指标为Ⅰ导联R波/(R+S)波振幅比[R/(R+S)],其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AUC(95%CI)为0.949(0.894~1.000),截断值为0.50。Ⅰ导联R/(R+S)<0.50诊断胸前V3导联移行LVOT起源OT-V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09、0.944和0.938。结论:Ⅰ导联R/(R+S)<0.50可准确鉴别LVOT起源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联 室性心律失常 胸前导联移行 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景永明 杨伟 +3 位作者 李世锋 潘运萍 孙朝阳 李中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4期2635-2641,共7页
目的探讨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在电偶学说的基础上还原投影学说的本来面目,在投影学说的基础上揭示心电图导联系统的向量本质,在导联向量的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爱氏三角与中心电端的秘密,探讨导联错接中心电图的变化... 目的探讨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在电偶学说的基础上还原投影学说的本来面目,在投影学说的基础上揭示心电图导联系统的向量本质,在导联向量的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爱氏三角与中心电端的秘密,探讨导联错接中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揭秘右室盲区的成因以及CR导联心电图在开放右室盲区中的优势等临床应用。结果投影学说的数理基础是电偶学说,导联转换的数理基础是导联向量的矢量运算;代表额面六轴系统的爱氏三角(RLF三角)是向量三角,其3条边代表3个标准导联,3条中线代表3个加压单极肢导联,其中心点T(3条中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电端,是胸导联的共同负极,其电势是RLF 3点电势的平均值;标准导联有直线的导联错接表示爱氏三角压缩为原爱氏三角的一条边,肢体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是标准导联有直线,有正有反有折半,胸导联心电图特点是电压降低丢失导联的三分之一;右室盲区的直接原因是常规右胸导联向量与常规左胸导联向量几乎反向,表达的是左胸导联的“倒影”(即双室抵消后的向量);CR导联右胸导联向量与右室除极向量几乎平行,而与左室除极向量几乎垂直,有效地排除了左室向量的影响,开放了右室盲区。结论投影学说的完整表述为心电向量环与各导联向量的点积(心电向量环在各导联向量上的投影再乘以该导联向量的模长)形成该导联的体表心电图;导联转换的理论基础是导联向量的矢量运算,导联转换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圆满解释爱氏三角与中心电端,还可以解释导联错接、右室盲区等,将直接推动体表心电图导联系统的升级换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学说 导联向量 爱氏三角 中心电端 导联错接 右室盲区 CR导联 导联转换
下载PDF
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林加锋 陈晓曙 +2 位作者 张建华 胡君洁 王毅 《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2期67-70,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点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布最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Vl ̄V4100.0%,Vl ̄V676.7%)亦广泛存在,其最大倒置T波的深度(0.85±0.26mV)较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0.42±0.18mV)、预激综合征组(0.40±0.19mV)均深,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3、V4导联。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布也较广,除下壁导联外,左胸导联(V4 ̄V6为100.0%)亦存在,其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4、V5导联。③预激综合征组分布较窄,常局限于下壁导联。结论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也不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原因 分布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预激综合征 射频消融术后 下壁导联 心电学特征 心动过速后 永久性起搏 急性肺栓塞 倒置T波 V4导联 左胸导联 V5导联 心肌缺血 后间隔 持续性 间歇性
下载PDF
肢体导联组合对心电轴估计精度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李延军 刘伟波 +3 位作者 宫国强 张琳 宋晋忠 杨宜婧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目的心电肢体导联共有6通道,任意2导组合均可用于心电轴的估计。本研究比较了15种肢体导联组合的心电轴估计精度。方法使用生理数据网的12导心电图公开数据库(每条记录时长10 s,采样率500 Hz,静息状态),抽取年龄≥18岁且标注为单一窦性... 目的心电肢体导联共有6通道,任意2导组合均可用于心电轴的估计。本研究比较了15种肢体导联组合的心电轴估计精度。方法使用生理数据网的12导心电图公开数据库(每条记录时长10 s,采样率500 Hz,静息状态),抽取年龄≥18岁且标注为单一窦性节律类型(心电轴正常)的21306条心电记录,包括6153条窦性节律记录、10916条窦性心动过缓记录、3466条窦性心动过速记录、771条窦性不规则记录;抽取年龄≥18岁的2323条心电轴偏移记录,包括1526条心电轴左偏记录、797条心电轴右偏记录。分别通过{Ⅰ,Ⅱ}、{Ⅰ,Ⅲ}、{Ⅰ,aVR}、{Ⅰ,aVL}、{Ⅰ,aVF}、{Ⅱ,Ⅲ}、{Ⅱ,aVR}、{Ⅱ,aVL}、{Ⅱ,aVF}、{Ⅲ,aVR}、{Ⅲ,aVL}、{Ⅲ,aVF}、{aVR,aVL}、{aVR,aVF}、{aVL,aVF}共15种“导联对”的QRS波群幅度(或面积)的正、负代数和来估计心电轴。结果基于幅度方法,{Ⅰ,Ⅱ}、{Ⅱ,aVL}对心电轴正常、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的三分类精度依次为93.56%与93.50%,优于传统{Ⅰ,aVF}的识别精度(92.93%)。基于面积方法,{Ⅲ,aVR}、{Ⅰ,aVR}、{Ⅰ,Ⅱ}、{aVR,aVF}、{Ⅱ,aVL}、{Ⅱ,Ⅲ}对心电轴正常、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右偏的三分类精度依次为92.66%、92.53%、92.29%、92.19%、92.10%与91.91%,优于传统的{Ⅰ,aVF}识别精度(91.82%)。结论幅度方法的精度优于面积方法;无论幅度方法还是面积方法,心电轴自动估计时“导联对”{Ⅰ,Ⅱ}与{Ⅱ,aVL}的精度均高于传统“导联对”{Ⅰ,a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 心电轴 QRS轴 心电轴偏移 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右偏 肢体导联
下载PDF
正常人标准肢体导联和Mason-Likar肢体导联心电图波段定量比较
6
作者 刘霞 金琳 +1 位作者 郭芳 Sophia Zhou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1-101,共1页
目的定量比较正常中国人中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所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的波段。方法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共84例,定义为正常人。结果二类导联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与标准肢体... 目的定量比较正常中国人中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所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的波段。方法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共84例,定义为正常人。结果二类导联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与标准肢体导联相比, Mason-Likar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差异包括:①电轴右偏,平均增加(23.3±26.7)度;②Ⅱ、Ⅲ和aVF导联中R波和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下移,Ⅲ和aVF导联伴T波振幅降低或T波转为倒置,其中Ⅲ导联变化最大;③Ⅰ和aVL导联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上移伴T波振幅增加。与心电图改变有关的相关性包括:①R波振幅改变与QRS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②ST 80 ms和T波振幅与T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与QRS波振幅改变也存在相关性。结论应充分认识二类导联系统所记录心电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ON 肢体导联 导联心电图 导联系统 波振幅 电轴 导联 冠脉造影 心电图改变 定量比较
下载PDF
自制双极胸导联转换夹
7
作者 李亚林 《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2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双极胸导联 导联转换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WILSON导联 右心室心肌梗死 自制 20世纪 导联系统 上肢前臂 常规导联
下载PDF
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张雪梅 彭美玲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稳定性心绞痛64例(稳定组)与变异型心绞痛20例(变异组)。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临床特征调查,判定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稳定性心绞痛64例(稳定组)与变异型心绞痛20例(变异组)。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临床特征调查,判定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的TG、TC、LDL-C、HDL-C、ALT、AST值对比无差异(P>0.05)。变异组的U波倒置、ST段抬高、室性早搏、T波高耸等占比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的SDNN、SDANNI、SDNNI、RMSSD与PNN50值均明显低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4例患者中,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判断为稳定型心绞痛63例,变异型心绞痛21例,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在心绞痛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4%(63/64)和100.0%(20/20)。结论12导联心电图能观察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情况,12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导联心电图 变异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心率变异性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彭南燕 黄重云 袁文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疑似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1例,均接受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剂综合诊断确诊(金标准),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1... 目的 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疑似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1例,均接受常规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剂综合诊断确诊(金标准),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0例,分析不同心电图检查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不同疾病的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房颤动及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93%、93%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68%、73%、70%(P<0.05);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效果显著,可准确鉴别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差异,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对患者病情改善、治疗方案拟定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12导联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由脑电图检查中的“10-20国际标准导联”想到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文渊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1-51,55,共2页
有些有关脑电图检查的稿件甚至已发表的文章,号称采用“10—20国际标准导联”,让人看不明白,纵观全文猜度,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所使用的电极安放位置的方法和导联组合的编排。这里,作者将电极位置和导联组合(montage)、信道(channe... 有些有关脑电图检查的稿件甚至已发表的文章,号称采用“10—20国际标准导联”,让人看不明白,纵观全文猜度,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所使用的电极安放位置的方法和导联组合的编排。这里,作者将电极位置和导联组合(montage)、信道(channel)和导联(derivation)这些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其实这些在有关中外专著中表达得非常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电极位置 信道 导联 参考导联 双极导联 导联组合
下载PDF
61例头胸导联心电图、Wilson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
11
作者 李崇信 王国英 +1 位作者 宾建平 刘俭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6年第5期305-306,共2页
本文用同步方法记录HC及Wilson导联心电图(HC—ECG,W—ECG)并与超声心动图(2D—Echo)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右室梗塞、右室缺血图型改变的诊断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1例住院患者:右室梗塞38例(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腔内径狭窄≥9... 本文用同步方法记录HC及Wilson导联心电图(HC—ECG,W—ECG)并与超声心动图(2D—Echo)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右室梗塞、右室缺血图型改变的诊断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1例住院患者:右室梗塞38例(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腔内径狭窄≥90%),其中伴下壁梗塞8例,正后壁梗塞6例,左室侧壁梗塞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梗塞 WILSON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图 室缺 对比分析 超声心动图 MIBI Echo 右胸导联 HC导联
下载PDF
心电图aVR导联的临床诊断价值
12
作者 律海燕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0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AVR导联 临床诊断价值 心电图 EINTHOVEN WILSON 标准导联 肢体导联 导联体系
下载PDF
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诊断早期急性肺栓塞的研究
13
作者 邱立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研究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在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0例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预后情况... 研究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在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0例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与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是临床中重要的诊断方法,其针对早期急性肺栓塞的诊断至关重要,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效果的提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建议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 早期急性肺栓塞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18导联与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赵玉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58-0061,共4页
对12及18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实施及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治疗的AMI患者(128例),收治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运用信封法将期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64例。全部患者均实施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所用检查... 对12及18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实施及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治疗的AMI患者(128例),收治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运用信封法将期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64例。全部患者均实施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所用检查方式为12导联,试验组为18导联,分析各组诊断效果、检查时间、空间分辨率、管道滑脱率情况。结果 试验组误诊率为0.00%,漏诊率为1.56%,准确性率为98.44%,,对照组为6.25%、10.94%、82.81%,试验组准确率较高,误诊率、漏诊率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1次心电图检查时间、6次心电图检查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振幅分辨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管道滑脱率叫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AMI患者而言,18导联心电图诊断效果明显优于12导联心电图,可明确诊断疾病,可降低误诊、漏诊风险,且检查时间较短,管道滑脱率较低,可为疾病诊疗提供可靠指导,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导联心电图 12导联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效果
下载PDF
120例正常人右胸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
15
作者 黄佐贵 吴太元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6年第4期301-302,共2页
本文对比观察了120例正常人的头胸导联及常规导联,旨在初步探讨其头胸导联的正常范围及在右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0例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20~71岁,平均46岁。均为正常健康者且符合下列标准:(1)均无心脏病... 本文对比观察了120例正常人的头胸导联及常规导联,旨在初步探讨其头胸导联的正常范围及在右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0例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20~71岁,平均46岁。均为正常健康者且符合下列标准:(1)均无心脏病史;(2)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胸透,心脏B超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导联 头胸导联 HC导联 右胸 对比分析 正常人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T波 R波 右心病变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的智能分类模型: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
16
作者 王泓森 米利杰 +9 位作者 张越 葛兰 赖杰伟 陈韬 李健 时向民 修建成 唐闵 阳维 郭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58,共8页
目的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探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机制鉴别的智能分类模型。方法选取356份SVT的穿戴式心电图,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建立智能分类模型,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SVT并行电生理检... 目的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探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机制鉴别的智能分类模型。方法选取356份SVT的穿戴式心电图,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建立智能分类模型,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SVT并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101例作为测试集。对比心动过速诱发前后的心电图参数改变,基于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并加入窦性心律对比图增强训练,建立SVT机制分类的智能分类模型并验证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取II,III,V1三导联心电信号建立分类模型,并对比其与十二导联智能分类模型的效能。结果101例测试集中68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训练模型在验证集中识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最高精确率-召回率曲线下面积达到0.9492,F1评分为0.8195。最终II导联,III导联,V1导联,三导联与十二导联智能分类模型于测试集中的总F1评分分别为0.5597,0.6061,0.3419,0.6003与0.6136。对比十二导联,III导联的净重新分类指数与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分别为-0.029(P=0.714)与-0.005(P=0.817)。结论基于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初步建立了穿戴式心电图对SVT机制分类的智能分类模型,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心电图 室上性心动过速 十二导联心电图 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60例正常人Wilson导联和头胸导联右胸心电图的比较
17
作者 温晓红 《现代康复》 CSCD 1997年第6期420-421,共2页
同时对比观察60例正常人WilsonV1R~V9R及头胸导联(HC)HV1R~HV9R右胸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表明:HC导联P波具有特异性,右胸QRS波无1例向下及宽深的Q波,T波大多直立,一旦在HC右胸导联出现宽深... 同时对比观察60例正常人WilsonV1R~V9R及头胸导联(HC)HV1R~HV9R右胸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表明:HC导联P波具有特异性,右胸QRS波无1例向下及宽深的Q波,T波大多直立,一旦在HC右胸导联出现宽深的Q波,T波出现直立倒置的动态改变,提示右室心肌损害,对诊断急性右室心肌缺血或梗塞HC导联较Wilson导联有一定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导联 头胸导联 正常人 右胸心电图 Wilson 右胸导联 心电图特征 对比观察 导联P波 QRS波 动态改变 心肌损害 HC导联 心肌缺血 HC 特异性 优越性 Q波 直立 T波 出现 右室
下载PDF
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文生 王红宇 景永明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9期688-690,共3页
目的:研究头胸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导联系统的内在联系。方法:以导联转换的原理,剖析两种导联系统的内在联系,揭示头胸导联系统的优越性。结果:头胸导联心电图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导联系统,它选准了参比点,选全了探查点,开放了右室、后壁... 目的:研究头胸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导联系统的内在联系。方法:以导联转换的原理,剖析两种导联系统的内在联系,揭示头胸导联系统的优越性。结果:头胸导联心电图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导联系统,它选准了参比点,选全了探查点,开放了右室、后壁盲区,实现了心电位场的全方位探查。结论:头胸导联是很有前途的导联系统,我们应该广泛开展头胸导联心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联 常规导联 导联转换 投影轴
下载PDF
“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波段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春光 俞国华 +6 位作者 汤俐文 袁励 张永军 徐尚银 徐舒 鲁其乐 叶艇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同之处,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例正常人采用“半模拟”12导联及常规12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各波段。结果“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无论是平卧位还是直立位,P波... 目的观察分析“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同之处,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例正常人采用“半模拟”12导联及常规12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各波段。结果“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无论是平卧位还是直立位,P波的形态、方向均几乎与常规一致,P波振幅普遍较常规增高,有8%的人直立位时表现为“肺型”P波;QRS波的形态在胸导联Vl~V6及肢导联aVR与常规相似;在“半模拟”Ⅲ、aVF导联ST段表现与常规符合率较低穴81.5~88%雪,其余导联的符合率较高,>90%。有少数受检者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mV,无一例超过0.1mV。T波在平卧位“半模拟”Ⅰ、Ⅱ、V1~V6导联与常规导联符合率较高,为99%~100%;“半模拟”12导联未见异常U波出现。结论如果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ST段压低超过0.1mV有病理意义的可能性大,胸导联QRS波形较肢导联QRS波形对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较准确,出现异常U波有病理意义。“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表现的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异常深Q波不可轻率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模拟” 12导联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多导联心电图识别的稳定步长ResNet深度网络
20
作者 曹玉怡 覃华 卢才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385,共12页
针对经典的ResNet深度神经网络对一维多导联心电图图像进行识别、分类时,因原始图像的维度较高导致提取到的深度特征维度高,造成全连接层训练出现收敛速度慢和过拟合的问题,在ResNet的全连接层提出一种稳定步长动量训练算法,通过引入近... 针对经典的ResNet深度神经网络对一维多导联心电图图像进行识别、分类时,因原始图像的维度较高导致提取到的深度特征维度高,造成全连接层训练出现收敛速度慢和过拟合的问题,在ResNet的全连接层提出一种稳定步长动量训练算法,通过引入近似二阶梯度信息增强动量法的寻优能力和加速收敛速度;利用连续2次迭代的参数变化量和梯度信息自适应调整步长,构造边界函数对步长的大小进行限制,以防止步长过大或过小而影响收敛稳定性,使用动量项对参数的更新方向进行修正。在CPSC2018心电图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训练的ResNet取得的F 1分数、准确率、精确度分别达到0.859、97.4%、87.9%,收敛速度和整体分类指标值优于其他相比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联心电图 ResNet深度网络 动量优化算法 稳定步长 二阶梯度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