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0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沦陷区封建礼教泛滥现象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潮 史会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34-135,共2页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抗战时期 现象分析 日伪统治 伪满洲国 殖民统治 “天照大神” 日本侵略者 “建国神庙” 王道
下载PDF
封建礼教的无奈奠品——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天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0-63,共4页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封建社会“弱者群”中的“强者”。她们都企图依恃美貌、睿智,发挥机巧权变,在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抗争、自我追求直至最后毁灭。她们的一生明显有着自我挣扎、自...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封建社会“弱者群”中的“强者”。她们都企图依恃美貌、睿智,发挥机巧权变,在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抗争、自我追求直至最后毁灭。她们的一生明显有着自我挣扎、自我奋斗的轨迹,但在封建礼教尚存的男权社会不能客忍她们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自我。因此,她们终究逃不出作为女人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金莲 王熙凤 悲剧人生 自我抗争 自我追求 封建礼教 奠品 《金瓶梅》 《红楼梦》 女性自我
下载PDF
封建礼教下女性婚姻悲剧的形成——以《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渐变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小菊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7-38,46,共3页
潘金莲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的悲剧遭遇,虽有其因追求个人爱欲走向毁灭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与当时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背景有关。我们不能武断地给她定性为"淫妇",而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 水浒传 潘金莲 渐变 封建礼教
下载PDF
论基督教和封建礼教支配下的西方和中国夫妻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柳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4-15,共2页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及远古以来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渊源,说明两种不同思想形态之下的夫妻关系及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包括婚姻缔结的平等和自由以及婚姻解除的不自由;封建礼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婚姻缔结...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及远古以来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渊源,说明两种不同思想形态之下的夫妻关系及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包括婚姻缔结的平等和自由以及婚姻解除的不自由;封建礼教支配下的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婚姻缔结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丈夫解除婚姻的自由;基督教婚姻的夫妻关系:头身关系;封建礼教支配的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妻)事夫如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封建礼教 夫妻关系 婚姻 平等
下载PDF
试论明代封建礼教思想对妇产科学的影响
5
作者 袁卫玲 刘理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0-94,共5页
从封建礼教对妇产科学发展的制约以及医家在此束缚下艰难地取得一定的成就两方面 ,阐述明代封建礼教思想对妇产科学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妇产科学发展侧重于妇科理论的深化 。
关键词 明代 封建礼教 妇产科学
下载PDF
从《祝福》《离婚》《伤逝》看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小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塑造的祥林嫂、爱姑和子君三个人物形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反抗,演绎了封建礼教的逐渐衰亡,昭示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精神,从而激发人们前仆后继地斗争,去寻找新的路。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封建礼教 批判精神
下载PDF
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冤魂——《祝福》人物描写谈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继铭 《凯里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95-96,共2页
《祝福》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鲁迅的作品总是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著称的。《祝福》里的人物描写独到的地方是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和传神的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反封建礼教的深刻主题。 祥林嫂... 《祝福》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鲁迅的作品总是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著称的。《祝福》里的人物描写独到的地方是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和传神的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反封建礼教的深刻主题。 祥林嫂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性格的形成是与那个特定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封建思想、封建势力对中国农村的统治根深蒂固,中国农村的广大劳动群众深受其害,妇女的命运就更为悲惨。在这里就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说多处对祥林嫂的语言、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我”与祥林嫂在河边相遇的一段对话,对祥林嫂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绘:“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段描写把一个受尽精神折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林嫂 人物描写 封建礼教 《祝福》 肖像描写 中国农村 封建宗法制度 语言描写 冤魂 封建礼教
下载PDF
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浅谈薛宝钗
8
作者 刘坎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5-89,62,共6页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就争论不休。清代笔记里曾记载一个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在谈到薛宝钗时“一言不合,遂相龃龋,几挥老拳”,以至后来“两人誓不说‘红楼’”(邹弢《三借庐赘谭》卷十一),可见分歧之大。另外,姚燮在《...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就争论不休。清代笔记里曾记载一个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在谈到薛宝钗时“一言不合,遂相龃龋,几挥老拳”,以至后来“两人誓不说‘红楼’”(邹弢《三借庐赘谭》卷十一),可见分歧之大。另外,姚燮在《红楼梦总评》中说:“宝钗奸险性兴,不让乃母”,而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却说:“或问:‘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时至今日,对宝钗的争论仍未罢休。但总的倾向是把宝钗骂得一无是处(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一些评论和文革中的评论)。我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情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宝钗 宝玉 黛玉 封建礼教 贾母 封建道德 受害者 王夫人 《红楼梦》 作品
下载PDF
从儒道的封建礼教观说到鲁迅所谓的“食人民族”
9
作者 卿希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4-156,共3页
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论断,所揭露的是儒家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如果将“食人民族”解读成指责道教,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道教还存在一致之处,因此,绝不能把鲁迅关于“食人民... 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论断,所揭露的是儒家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如果将“食人民族”解读成指责道教,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道教还存在一致之处,因此,绝不能把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指责张冠李戴地转嫁给道家道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食人民族” 封建礼教 道家道教
下载PDF
《型世言》:封建礼教的又一面镜子
10
作者 魏文哲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8-194,共7页
关键词 《型世言》 封建礼教 为父报仇 封建宗法社会 封建时代 面镜 丈夫 孝子 白话短篇小说集 性生活
下载PDF
封建礼教重压下的真实人性
11
作者 贠哲 吴蒙 《河北企业》 2011年第12期95-96,共2页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异常残酷,它剥夺了人们各种自由,其中,爱情自由是受其影响最深的一种。很多人以爱情为主题来反对封建礼教的沉重压迫。成就了不少丰碑之作,《西厢记》就是其中之一。王实甫在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异常残酷,它剥夺了人们各种自由,其中,爱情自由是受其影响最深的一种。很多人以爱情为主题来反对封建礼教的沉重压迫。成就了不少丰碑之作,《西厢记》就是其中之一。王实甫在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西厢记》不仅成为“天下夺魁”(贾仲明[凌波仙]吊)之作,更是“千古第一神物”(《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词章优美和体制的革新.更闪光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崔莺莺最为突出。在她的心目中,婚姻的基础应该是双方的爱情.所以她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从莺莺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礼教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 《莺莺传》 爱情自由 人性 封建婚姻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从《诗经》探寻封建礼教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12
作者 陈娇芸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9-51,59,共4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诗经》的人物画廊,也成为探寻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反观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对《诗经》中女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诗经》的人物画廊,也成为探寻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反观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是在《诗经》产生的时代大背景下,通过对《诗经》篇章中描述的女性日常生活、感情生活、祭祀活动的参与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封建礼教 女性的社会地位 命运
下载PDF
浅析2007版电视剧《家》对封建礼教的解构——从人物形象窥探主题重构
13
作者 原丽敏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新版电视剧《家》,在叙事主题上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解构了以往的封建旧礼教,这主要体现在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上,本文从觉新、觉慧入手,重点阐释2007版电视剧《家》在主题上的突破。
关键词 封建礼教 主题 重构
下载PDF
对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背叛与超越─—略论元杂剧中若干女性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奚海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元杂剧 封建礼教 《西厢记》 女性形象 老夫人 宗法家长制 门当户对的婚姻 主体意识 真正的爱情 婚恋观
下载PDF
封建礼教的挽歌与赞歌——《孔雀东南飞》心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宗武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20-121,137,共3页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不是反封建礼教,而是对践踏礼教者的嘲讽与批判,对恪守礼教者的赞美与歌颂。它为礼崩乐坏导致人伦变异而哀挽,也为自觉维护礼教的行为而钦叹。因此,《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封建礼教的挽歌与赞歌。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封建礼教 践踏 恪守 纲常伦理
下载PDF
封建礼教执行者的典范——窦娥形象简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3-93,121,共2页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以富有抗争性著称,在评论家眼里,《窦娥冤》一直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以富有抗争性著称,在评论家眼里,《窦娥冤》一直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而在我看来,窦娥不仅不是反对封建礼教的斗士,而是一个贞节与孝顺的典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礼教与文化的坚定执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典范 窦娥
下载PDF
关于传统道德与封建礼教——纪念外庐师九十岁诞辰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岂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8,共5页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的冬季,外庐师陷于极度的悲痛, 因为师母去世,诸事劳顿,他住进了北京宣武医院。那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医院去看他。所谈话题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封建礼教的问题,外庐师谈出...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的冬季,外庐师陷于极度的悲痛, 因为师母去世,诸事劳顿,他住进了北京宣武医院。那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医院去看他。所谈话题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封建礼教的问题,外庐师谈出一些很深刻的论点。1978年以来我断断续续研究传统道德问题,觉得受外庐师的启发尤多。我的这篇短文作为对外庐师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封建礼教 道德理论 道德伦理 伦理学说 司马迁 孔子 道德教育 孟子 君子
下载PDF
李贽对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批判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少锦 《人文杂志》 1984年第6期28-32,共5页
中国古代的封建伦理思想,在战国末期已大体形成;秦汉至唐前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中叶至明中叶趋于成熟,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开始衰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则是它的重要内容。封建伦理思想从形成到衰落... 中国古代的封建伦理思想,在战国末期已大体形成;秦汉至唐前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中叶至明中叶趋于成熟,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开始衰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则是它的重要内容。封建伦理思想从形成到衰落的过程,是夫权不断强化、扩大和妇女被封建礼教压在社会最低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宋明时期,已达到了它的高峰。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说,治天下易而治家难,难就难在妇女身上(《通书》第三十二章);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封建礼教 初潭集 夫妇关系 道学家 封建伦理 寡妇 人伦关系 三纲 男子
下载PDF
我国古典戏曲与封建礼教女性形象之偏差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3-108,共6页
我国古典戏曲中出现了许多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与封建礼教规范下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剧作家对社会男女两性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思考。这种偏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日常生活中女性不容忽视的家庭地位,二是剧... 我国古典戏曲中出现了许多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与封建礼教规范下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剧作家对社会男女两性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思考。这种偏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日常生活中女性不容忽视的家庭地位,二是剧作家感受到封建礼教对男性的约束,三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实用精神和儒教世俗化的影响,四是封建礼教强调"男女有别"的反作用。古典戏曲中独特的女性形象被保留的意义,说明古代乡土社会对经验的重视,以及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女性观的影响。探析这一偏差现象,对客观认识并促进当代女性解放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女性形象 封建礼教 日常生活世界
下载PDF
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悲歌——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根源探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虹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再现鲁迅笔下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四位旧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以此为基础,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旧中国女性的残酷迫害;进而揭示鲁迅对旧中国女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女性形象 悲剧根源 封建礼教 妇女解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