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代的封驳制度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雪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9-45,共7页
唐代以封还皇帝诏命为对象的封驳制度渊源于两汉,酝酿于初唐,形成于唐代中后期,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职掌。封驳的目的在于追救缺失,防患于未然,而封还诏敕并加以驳正则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社会,封驳制度在加... 唐代以封还皇帝诏命为对象的封驳制度渊源于两汉,酝酿于初唐,形成于唐代中后期,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职掌。封驳的目的在于追救缺失,防患于未然,而封还诏敕并加以驳正则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社会,封驳制度在加强权力监督、抑制皇权膨胀等方面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这种作用也不宜高估,唐代中后期三省制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封驳作用的发挥,而当政者能否接受逆耳之言、给事中能否履行职责也同样决定着封驳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封驳 诏敕 给事中 封还
下载PDF
封还词头与北宋的封驳制度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靖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52,共7页
封还词头这一封驳方式发端于唐代,形成于北宋仁宗朝,主要由中书舍人职掌。北宋的封驳制度发展为以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为主、给事中封驳为辅的模式,是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过程中封驳制度的必然转变。中书舍人封还词头,对于修正人事决策有着... 封还词头这一封驳方式发端于唐代,形成于北宋仁宗朝,主要由中书舍人职掌。北宋的封驳制度发展为以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为主、给事中封驳为辅的模式,是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过程中封驳制度的必然转变。中书舍人封还词头,对于修正人事决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相较于单一的给事中封驳,无疑也是制度上的进步。但对于封还词头的作用仍不可高估,因为这一行政程序并不能从根本上左右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封驳 中书舍人 封还词头
下载PDF
封驳制度与北宋中前期政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全德 《唐宋历史评论》 2015年第1期127-154,共28页
宋代封驳制度是在仿效唐代“故事”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 被宋人奉为“祖宗之法”而加以尊崇.同唐代相比,宋代的封驳制度在封 驳机构、方式、封驳过程以及封驳的限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北 宋中期以后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影... 宋代封驳制度是在仿效唐代“故事”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 被宋人奉为“祖宗之法”而加以尊崇.同唐代相比,宋代的封驳制度在封 驳机构、方式、封驳过程以及封驳的限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北 宋中期以后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这 些变化及其与政治运作的关系,分析了封驳职能的发挥在北宋前期、中期 以及唐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封驳制度 限制君权 政治运作
下载PDF
北宋通进银台司在中枢决策中的封驳权
4
作者 田志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通进银台司 中枢决策 封驳
下载PDF
嵌入式制约:唐代给事中封驳的机理及回溯——以合格权力为视角
5
作者 杜纪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60-68,共9页
以丹尼斯·朗的权力类型理论为观测工具,可以发现,唐代给事中的封驳权是以合法权力为载体的合格权力。其封驳机理是合格权力对诏敕的嵌入式制约:将合格权力嵌入合法权力,把体制外监督因子融入体制内监督形式,以低位权能嵌入高位决策... 以丹尼斯·朗的权力类型理论为观测工具,可以发现,唐代给事中的封驳权是以合法权力为载体的合格权力。其封驳机理是合格权力对诏敕的嵌入式制约:将合格权力嵌入合法权力,把体制外监督因子融入体制内监督形式,以低位权能嵌入高位决策,在决策与执行之间嵌入等决策制约的四种嵌入面相。从法家、道家的参政实践,儒学政治化正、反、合的演进过程,以及合格权力对皇权监督方式的演化取向等方面回溯唐代给事中的封驳制度,以动态呈现儒法兼备的合格权力制约政治权力的嵌入禀性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给事中 封驳 合格权力 嵌入式制约 权力监督
下载PDF
从封驳制度看唐初皇权的“自我约束”
6
作者 张翔云 《文教资料》 2015年第36期176-177,共2页
封驳制度,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直至唐代才被最终确立。封驳实行的目的就在于拾遗补缺,防患于未然。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社会,封驳制度在加强权力监督、抑制皇权膨胀等方面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政治清明的唐初,这到底是一种皇... 封驳制度,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直至唐代才被最终确立。封驳实行的目的就在于拾遗补缺,防患于未然。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社会,封驳制度在加强权力监督、抑制皇权膨胀等方面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政治清明的唐初,这到底是一种皇权的"被动受缚"还是"自我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驳制度 唐初 皇权 自我约束
下载PDF
唐太宗与谏议、封驳关系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连豪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中国封建社会,谏议并不是一种政治制度,不能对君主实行制约,唐贞观时也是如此。封驳制度,也只是制约宰相权力的。“谏官随宰相入阁”制度更是限制宰相权而非限制皇权。
关键词 谏议 封驳 三省制度 贞观 唐太宗 宰相
下载PDF
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8
作者 孟宪玉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宋代封驳制度对于防范权力尤其是中枢权力的滥用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抑制作用。此"纠错"机制的设立,使皇权、相权受到约束和监督,决策相对合理、公正,防患于未然,对宋以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法治建设也有... 宋代封驳制度对于防范权力尤其是中枢权力的滥用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抑制作用。此"纠错"机制的设立,使皇权、相权受到约束和监督,决策相对合理、公正,防患于未然,对宋以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封驳制度 权力制约
下载PDF
宋代封驳制度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金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翻开宋朝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臣封还诏敕的事例。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宋王朝,怎么会允许这种“抗王命”的事情存在?本文试图从宋代封驳制度的沿革,以及它与皇权、中央集权的关系等方面,作些探讨,就正... 翻开宋朝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臣封还诏敕的事例。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宋王朝,怎么会允许这种“抗王命”的事情存在?本文试图从宋代封驳制度的沿革,以及它与皇权、中央集权的关系等方面,作些探讨,就正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驳 中书舍人 给事中 宋代 门下省 制度 皇帝 宋王朝 宰相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下载PDF
从《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看南宋时的给舍封驳——兼论录白告身第八道的复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全德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70,共18页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证明了元丰改制时依据唐制所建立的人事除授中制授、敕授、奏授等三种告身制度的存在,以及尚书省以奏抄为文书主体的日常政务运作方式的确立。文章结合文献分析了徐谓礼两类告身的形成过程以及给事中、中书舍人...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证明了元丰改制时依据唐制所建立的人事除授中制授、敕授、奏授等三种告身制度的存在,以及尚书省以奏抄为文书主体的日常政务运作方式的确立。文章结合文献分析了徐谓礼两类告身的形成过程以及给事中、中书舍人在其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重新评估了南宋所谓给舍合一以及封驳权的行使问题,认为给、舍各自的职能及其封驳权力并不曾因为所谓的三省合一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并不存在封驳职废或者职能互相侵夺的问题。徐谓礼文书并不支持诏敕等下行文书需要签"读"字的说法,但给事中署名行下的过程称作"书读","不书读"即构成封驳。文章最后在制度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徐谓礼文书中一则告身的复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谓礼文书 给舍 封驳 录白告身 复原
原文传递
分权与制衡:北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
11
作者 张富利 程书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北宋时期发展出一套与近代责任政府“神似”的独特治理体系,通过非成文法(祖宗法)确立下来的“习惯法”上升成了朝廷纲常——君权象征化,国家治理一旦有过失,则必问责,责任即由宰相们承担。北宋开国便确立了一系列政治原则:(1)“士大夫... 北宋时期发展出一套与近代责任政府“神似”的独特治理体系,通过非成文法(祖宗法)确立下来的“习惯法”上升成了朝廷纲常——君权象征化,国家治理一旦有过失,则必问责,责任即由宰相们承担。北宋开国便确立了一系列政治原则:(1)“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实则为北宋不可变的政治惯例,“虚君实相”的治理结构使得皇权表现出高度的谦抑性;(2)责任政府让皇帝“统而不治”,治权与政权高度分离,宰相拥有较高的行政权;(3)台谏在北宋的地位极高,对行政权形成了史无前例的限制,形成了皇帝——宰相——台谏的并立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虚君实相 责任政府 分权 弹劾 封驳
下载PDF
封驳制的沿革及其对皇权的制约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兆阳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42,共2页
封驳制的沿革及其对皇权的制约田兆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统治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决于上,而封建皇位继承制度又决定了“明君圣主”者极少。如何保证皇帝宪令的正确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 封驳制的沿革及其对皇权的制约田兆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统治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决于上,而封建皇位继承制度又决定了“明君圣主”者极少。如何保证皇帝宪令的正确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以谏议和封驳为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下省 六科给事中 封驳 中书省 尚书省 起居注 侍中 朱元璋 言谏制度 皇位继承制度
原文传递
谏诤封驳制约皇权
13
作者 修晓波 《复印报刊资料(当代文萃)》 2019年第3期42-44,共3页
给事中的职责谏官机构是唐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代的中书、门下两省都有进谏的官员,而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古书所说的“封驳”。门下省的官员还可以在敕书后面用黄纸加上批语,叫... 给事中的职责谏官机构是唐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代的中书、门下两省都有进谏的官员,而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古书所说的“封驳”。门下省的官员还可以在敕书后面用黄纸加上批语,叫做“批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下省 谏官 唐代监察制度 给事中 谏诤 封驳 职责
原文传递
宋代封驳制度蕴含的法治精神探析
14
作者 孟宪玉 史峰 赵银祥 《湘潮(理论版)》 2016年第1期75-76,共2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部署,中国传统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阶段,宋代的封驳制度是宋代法制文明重要体现,其蕴含的法治精神,对当前的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宋代 封驳制度 法治精神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探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坚 李雪华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7,共4页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御史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两翼。其咨询、规谏的职守和作为,凸显出自己特有的光彩,给古代封建专制政体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活力。拟就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源流演变及其实施、得...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御史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两翼。其咨询、规谏的职守和作为,凸显出自己特有的光彩,给古代封建专制政体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活力。拟就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源流演变及其实施、得失进行探讨,以对当代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一定的史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谏 给事中 封驳 中国 监察制度 古代
下载PDF
杜甫疏救房涫墨制放归州考(下)——兼论唐代的制敕与墨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小军 《杜甫研究学刊》 2003年第2期12-20,共9页
关键词 杜甫 房琯 墨制 鄜州 古代文学研究 唐代 制敕 《旧唐书》 《李辅国传》 《陆贽传》 唐肃宗 《严武传》 《刘秩传》 《台省·封驳 《大唐六典》 《尚书都省》
下载PDF
唐中枢权力的演变及其文书的运作
17
作者 段承校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98-100,136,共4页
有唐一代之中枢体制,承隋旧制,唐初已趋完善成熟。安史之乱前,已遭分割,权力旁落。其后渐趋废驰、散变。这一种变化表现在文书运作上尤为突出,几乎是相伴而行。
关键词 唐中枢权力 文书运作 新旧《唐书》 草诏 封驳
下载PDF
唐朝中央决策体制文书的运作及其权力的散变
18
作者 段承校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28-31,共4页
唐朝中央决策体制承隋旧制,但又有所损益,唐初已趋完善成熟。其后渐趋废弛、散变。这一变化表现在文书运作上尤为突出,几乎是相伴而行,其文书运作程式的变更是中央决策权力散变的反映。唐代皇帝通过适时调整文书的运作机制,从开明走向... 唐朝中央决策体制承隋旧制,但又有所损益,唐初已趋完善成熟。其后渐趋废弛、散变。这一变化表现在文书运作上尤为突出,几乎是相伴而行,其文书运作程式的变更是中央决策权力散变的反映。唐代皇帝通过适时调整文书的运作机制,从开明走向专制以至于灭亡,其中的得失教训或可为后人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决策 文书运作 草诏 封驳 权力散变
下载PDF
非议诏书——古代公文办理趣闻杂谈
19
作者 眭达明 《秘书之友》 2005年第3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门下省 公文办理 《资治通鉴》 中书舍人 公文质量 封驳 中书省 文书 尚书省 特别规定
下载PDF
苏颂封还词头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43-45,共3页
作者认为苏颂等三舍人封还神宗任命的支持青苗法的李定的词头,其后果是不利于王安石变法的。但苏颂提出别赐李定一官置于京师考察后擢用的建议是有道理的。苏颂面对贬谪罢官的威胁,忠于职守,严于执法,敢于与皇帝的违制行为作斗争的精神... 作者认为苏颂等三舍人封还神宗任命的支持青苗法的李定的词头,其后果是不利于王安石变法的。但苏颂提出别赐李定一官置于京师考察后擢用的建议是有道理的。苏颂面对贬谪罢官的威胁,忠于职守,严于执法,敢于与皇帝的违制行为作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 宋敏求 神宗 监察御史 忠于职守 封驳 中书舍人 京师 翰林学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