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流旋涡发生器抑制进流管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周盈盈 陈榴 罗佳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1-268,共8页
高航速时喷水推进器进流导管背部流动发生分离,加剧了喷泵的进流畸变,导致推进性能下降。本文提出在进流管上布置射流旋涡发生器(VGJ)抑制进流管的流动分离,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孔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等射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 高航速时喷水推进器进流导管背部流动发生分离,加剧了喷泵的进流畸变,导致推进性能下降。本文提出在进流管上布置射流旋涡发生器(VGJ)抑制进流管的流动分离,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孔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等射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经参数优选后,布置在背部流动分离点前的VGJ、射流角度10°、射流流量是出流流量的2.3%时,进流管出流的不均匀度系数、旋流度、总压畸变指数分别降低35.18%,60.62%,46.42%,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8.07%。VGJ的流动控制作用明显,工况适应性较好,为喷水推进器采用主动流动控制提升推进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器 进流管 流动分离 主动流动控制 射流旋涡发生器
下载PDF
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若玉 刘华坪 +3 位作者 张东飞 卢炳潇 陈浮 宋彦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0-1277,共8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结构和尺寸,推迟流动分离,减小角区损失。当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较近时,当地较厚的附面层使得旋涡上洗区的掺混损失增加;而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过远时均会减弱下洗区能量注入对角区低能流体的影响;指向端壁的射流会增加壁面涡强度,而沿远离端壁方向过大的偏角则会减弱射流旋涡强度,从而减弱其控制效果。当射流轴向距叶片前缘xj/cx=40%、沿叶高距端壁h/H=15%、射流偏角β=60°时,其改善栅内流动的效果最佳,总压损失减小可达5.2%,而射流流量仅相当于主流的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射流旋涡 高速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总压损失
下载PDF
不同攻角下双孔射流旋涡发生器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的影响
3
作者 陈聪 刘华坪 +2 位作者 陈浮 宋彦萍 王亚博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04-2511,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攻角下单孔以及双孔射流旋涡发生器(VGJs)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栅内气动性能参数以及端区流动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单孔以及同向双孔射流均具有较好的变攻角特... 为了探究不同攻角下单孔以及双孔射流旋涡发生器(VGJs)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栅内气动性能参数以及端区流动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单孔以及同向双孔射流均具有较好的变攻角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加控制效果先显著增加然后略微降低,在2°攻角条件下,VGJs使得总压损失降低最为明显,单孔射流达到11.0%。反向双孔射流的控制效果较差,在-4°攻角条件下甚至出现了3.9%的总压损失增长。采用射流旋涡发生器,射流旋涡(JV)将通道涡分成两部分,靠近吸力面的次生通道涡(PVⅡ)很快汇入角区,端壁展向涡(SV)消失,吸力面分离被推迟,但吸力面上的展向运动显著增强,叶栅通道内的二次流动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扩压叶栅 射流旋涡 端区流动 攻角
下载PDF
来流特性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壁射流旋涡的影响
4
作者 刘华坪 卢炳潇 +1 位作者 陈聪 张东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86-92,共7页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上,开展了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湍流强度对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来流湍流强度相比,进口附面层厚度对栅内流动的影响更大,随着其厚度的增加,栅内二次流动增强,损失增...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上,开展了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湍流强度对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来流湍流强度相比,进口附面层厚度对栅内流动的影响更大,随着其厚度的增加,栅内二次流动增强,损失增大;来流湍流强度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减弱。射流旋涡在较小附面层厚度条件下减小栅内损失的效果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减弱,甚至会恶化其气动性能;而当附面厚度较大时,射流穿透能力减弱,湍流强度的增大将减小射流旋涡上洗区掺混损失并减缓其下洗侧与吸力面间端壁附面层的发展,叶栅气动性能的提高更加显著。当δ=15%H、T_u=10%时,射流旋涡使得栅内损失减小达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扩压叶栅 来流条件 射流旋涡 流动控制 损失
下载PDF
不同攻角下端壁射流旋涡控制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冯岩岩 宋彦萍 +1 位作者 刘华坪 陈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了研究端壁射流旋涡对扩压叶栅分离流动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攻角下带有端壁射流的50°折转角扩压叶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最优射流结构的旋涡发生器有效减弱了叶栅角区分离,零攻角下出口总压损失降低了8... 为了研究端壁射流旋涡对扩压叶栅分离流动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攻角下带有端壁射流的50°折转角扩压叶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最优射流结构的旋涡发生器有效减弱了叶栅角区分离,零攻角下出口总压损失降低了8.9%;随着攻角的上升,射流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改善越显著;射流产生的旋涡可阻挡端壁低能流体向吸力面的迁移,并将主流流体卷入角区,角区流体动量增加、流动分离减弱,但旋涡与端壁二次流的掺混使得10%叶高以下的损失略微增大;射流参数决定了射流旋涡与吸力面的相对位置以及旋涡强度,对射流控制栅内流动分离效果有重大影响,需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 流动分离 攻角
下载PDF
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二次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华坪 陈焕龙 +3 位作者 李德雄 郭玉杰 程肖岐 陈浮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845,共8页
将射流旋涡发生器引入到某折转角为60°的扩压叶栅端壁二次流控制中,研究了射流方向和射流总压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栅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射流旋涡发生器侧向倾角为0°时,仅采用不足扩压叶栅进口流量0.5%的射流流量,即可... 将射流旋涡发生器引入到某折转角为60°的扩压叶栅端壁二次流控制中,研究了射流方向和射流总压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栅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射流旋涡发生器侧向倾角为0°时,仅采用不足扩压叶栅进口流量0.5%的射流流量,即可显著减少栅内损失.射流旋涡有效阻碍和推迟了通道涡发展,在下洗侧将主流流体卷入端壁附面层内,而在上洗侧将低能流体带入主流中,从而减少了角区低能流体聚积,减弱了吸力面的分离流动.当射流进口总压采用与扩压叶栅进口相同的总压时,总压损失减小21.5%,且射流进口总压越大,其控制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旋涡发生器 端壁附面层 角区分离 流动损失 叶栅
原文传递
变攻角下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若玉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浮 秦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9-740,共12页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大,吸力面分离位置提前,射流出口与分离区间的距离减小,PJV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附面层内低能流体与主流间的动量交换,使得壁面涡结构得到重新组织,并进一步影响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从而推迟流动分离、减小损失。在综合考虑变攻角流场特性的前提下,应使PJV的作用位置位于分离区上游不远处,所研究的最佳射流位置位于叶片前缘上游40%轴向弦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角 被动射流旋涡(PJV) 高速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射流旋涡发生器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华坪 卢炳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3-1668,共6页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端壁采用射流旋涡发生器以控制其二次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抑制端壁附面层横向迁移,增强端区与主流间的流体掺混,从而显著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侧流动分离,减少栅内...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端壁采用射流旋涡发生器以控制其二次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抑制端壁附面层横向迁移,增强端区与主流间的流体掺混,从而显著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侧流动分离,减少栅内损失,增强气流折转能力。随着来流冲角的增加,栅内损失减小越明显,当i=4°,仅采用相当于叶栅进口流量0.2%的射流量,即可使得总压损失减小高达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旋涡发生器 高速扩压叶栅 端区流动 损失
原文传递
不同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对弯曲叶栅内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龙婷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浮 刘华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8-1286,共9页
给定不同型式的来流附面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旨在讨论变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弯曲扩压叶栅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正弯叶栅,射流可有效减弱其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随着来流附面层变厚或附面层内总压亏损的增加... 给定不同型式的来流附面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旨在讨论变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弯曲扩压叶栅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正弯叶栅,射流可有效减弱其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随着来流附面层变厚或附面层内总压亏损的增加,原型叶栅角区内的分离范围逐渐增加,因此提供给射流改善流场的空间也相应增大,损失降低程度由2.3%提高到8%。在反弯叶栅当中,射流作用之后,在零附面层来流条件下,角区内的分离范围减小且损失降低了9.1%;随着来流附面层增厚,在分离范围降低的同时,吸力面上的集中脱落涡也相应消失,因而损失降低程度增加到了12.5%。此时,随着来流附面层条件进一步恶化,射流对于流场的作用效果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针对本文给定的射流参数,端壁射流对于反弯叶栅内流场的改善程度已达到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扩压叶栅 来流附面层 射流旋涡发生器 流动分离 损失降低
下载PDF
端壁VGJs对高亚音扩压叶栅内分离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陈聪 刘华坪 陈浮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4-1320,共7页
为揭示栅内射流旋涡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jets,VGJs)控制前后叶栅内部流动特性,本文根据拓扑学原理,对某高亚音压气机叶栅通道控制前后分离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其拓扑结构及旋涡结构模型,同时对控制前后损失特性变化进行... 为揭示栅内射流旋涡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jets,VGJs)控制前后叶栅内部流动特性,本文根据拓扑学原理,对某高亚音压气机叶栅通道控制前后分离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其拓扑结构及旋涡结构模型,同时对控制前后损失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改变了流场的分离结构,有效推迟了吸力面侧的分离。加入流动控制后,奇点数目明显减少,端壁附面层横向迁移被有效抑制,通道涡、集中脱落涡被明显削弱,叶展中部的尾缘脱落涡基本消失,端壁损失以及叶型损失变化不大,二次流动损失明显降低,降低了38%。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对叶栅中部影响较弱,因此,有必要采取端壁/吸力面组合流动控制进一步改善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射流旋涡 拓扑结构 旋涡结构 高亚音 流动分离 射流旋涡发生器
下载PDF
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弯曲扩压叶栅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龙婷 宋彦萍 +1 位作者 刘华坪 陈浮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58-2665,共8页
数值模拟了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大折转角弯曲扩压叶栅端壁流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的几种具有不同参数的射流式旋涡发生器都能使弯曲叶片损失降低,正弯和反弯叶片损失减小程度最大分别达2.5%和8.8%.射流除了可为端壁附近边界层... 数值模拟了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大折转角弯曲扩压叶栅端壁流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的几种具有不同参数的射流式旋涡发生器都能使弯曲叶片损失降低,正弯和反弯叶片损失减小程度最大分别达2.5%和8.8%.射流除了可为端壁附近边界层中的低能流体提供动量之外,还可以在流道中产生与通道涡旋向相反、强度相当的流向旋涡挤压通道涡,使其向远离吸力面的方向偏转,该流向旋涡在距离叶片前缘0.6倍轴线弦长附近消失.对正弯叶片,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现象基本消失,对于反弯叶片,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吸力面集中脱落涡的强度.此外,射流作用使得弯曲叶片的负荷和折转能力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扩压叶栅 射流旋涡发生器(VGJ) 流向旋涡 叶片负荷 折转角
原文传递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Swirling Jet in a Bluff-Body Burner
12
作者 Yohei FUJIMOTO Yuzo INOKUCHI Nobuhiko YAMASAK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8-33,共6页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is applied to an unconfined swirling flow of an air surrounding a bluff-body having a central jet of air, and the complicated flowfield that involves the recirculation and vortex breakd...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is applied to an unconfined swirling flow of an air surrounding a bluff-body having a central jet of air, and the complicated flowfield that involves the recirculation and vortex breakdown is investigated. The Smagorinsky model is used as the sub-grid scale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mean and stochastic root mean square (RMS) variations of two velocity components. Although the inflow conditions are specified in a simple manner, the obtained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s, except for a part of RMS variation values near downstream of the bluff body. The present numerical calculations can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i.e., an upstream recirculation zone established just downstream of the burner plane and the additional recirculation zone established at the more downstream 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射流 非流线体 旋转仿真 数字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