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7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怡静 王松江 +1 位作者 李玲玲 李相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研究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就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儿童患者共有13例,对其疾病诱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存在腹... 目的研究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就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儿童患者共有13例,对其疾病诱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存在腹水,腹水颜色为黄色,患者嗜酸粒细胞比例提高。患者经过治疗后,4 d效果好转,一周以后,症状基本消失(P〈0.05)。结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腹水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有助于提高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发现率,减少误诊,促进患者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验室检查 诊断
下载PDF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2
作者 王慧 张新顺 +1 位作者 邢朝品 谢庆芝 《广州医药》 2024年第9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48例EG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病理学检查、...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48例EG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48例患儿中,男26例(54.17%),女22例(45.83%),中位年龄7.8岁,20例(41.67%)患儿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34例,70.83%)、腹泻(18例,37.5%)和腹胀(12例,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36例(75%),血清总IgE升高14例(29.17%)。48例行胃镜检查,最常见的表现是黏膜充血水肿(32例,66.67%)、点状红斑(28例,58.33%)和糜烂(22例,45.83%),28例行结肠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18例,64.29%)、点状红斑(15例,53.57%)和结节样隆起(12例,42.86%)。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大量EOS浸润,主要累及十二指肠降部、胃窦和回肠末端。所有患儿均采用饮食干预的治疗,6例(12.5%)单纯饮食干预治疗后好转,16例(33.33%)孟鲁司特钠、酮替芬、奥美拉唑治疗后好转,26例(54.17%)联合泼尼松治疗后好转,随访10个月~3年,8例(16.67%)停药后复发,再次治疗后好转。结论儿童EG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内镜下黏膜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大多数患儿外周血EOS升高,饮食干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但存在复发的可能,需长期维持治疗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粒细胞 儿童 饮食干预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仕萍 胡梦婷 +1 位作者 沈晓梅 丁文静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0期193-196,共4页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症状因病变部位和深度而异,常为腹痛、腹泻和呕吐等非特异性胃肠道表现。该病的临床症...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症状因病变部位和深度而异,常为腹痛、腹泻和呕吐等非特异性胃肠道表现。该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的特异性,且组织病理学检查也可出现阴性的情况,因此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临床诊断该病仍较困难。目前EGE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以及临床医生的经验。文章就EGE的诊断及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治疗EGE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李丽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185-189,共5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该病临床表...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甚至是腹水,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不规范,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小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胡宛如 何莉 张乾忠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2-553,共2页
关键词 胃肠炎 粒细胞增多
原文传递
小儿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6
作者 杨晓丽 邓玫 高爱梅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6期436-436,共1页
关键词 小儿 粒细胞胃肠炎 治疗 诊断 内源过敏源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7
作者 苏凌云 王静 《山西中医》 2024年第1期36-36,42,共2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较少见的,可累及消化道多层组织的胃肠道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系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腹痛、...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较少见的,可累及消化道多层组织的胃肠道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系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胃灼热感等症状,以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的重要线索[1]。目前,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方法较为单一,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排除饮食为主[2]。笔者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EG 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胃痞 黄连温胆汤 验案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24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静 王邦茂 +5 位作者 张洁 姜葵 方维丽 程静 沈阳 苏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3760-3764,共5页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确诊的2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有过敏史者占37.5%,...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确诊的2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有过敏史者占37.5%,过敏诱因者占25%.腹痛(87.5%)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4.59±3.69)×109/L.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l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提示作用,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优于饮食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粒细胞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佩瑜 区文玑 +8 位作者 黄海 何婉儿 梁文清 耿岚岚 潘瑞芳 刘丽英 陈宝心 霍笑和 龚四堂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 目的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细胞胃肠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分析67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江勇 卢向东 +2 位作者 张颖 季英兰 张志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E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诊治经过及误诊的原因进行汇总...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E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诊治经过及误诊的原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67例EG患者多表现为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EG的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活检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46例患者(68.7%)初步诊断未考虑EG,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论:EG的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诊断 治疗 误诊
下载PDF
孟鲁司特治疗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璇 万代红 +2 位作者 高兴娟 赵帅 汪娇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OVA处理组32只。OVA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OVA和Al(OH)3溶液行基础致敏及强化致敏,继之OV...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OVA处理组32只。OVA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OVA和Al(OH)3溶液行基础致敏及强化致敏,继之OVA灌胃激发胃肠道过敏。造模成功后,将OVA处理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孟鲁司特组、强的松组、强的松+孟鲁司特组各8只。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继续给予OVA隔日灌胃激发胃肠反应,同时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强的松、孟鲁司特及二者联合灌胃治疗。观察EG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E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胃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空肠组织主要碱性蛋白(MBP)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小鼠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gE水平降低(P均<0.05)。模型组小鼠空肠MB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各给药组空肠MBP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弱。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变薄、断裂、下层充血,黏膜上皮细胞近胃腔端腺上皮脱落,有炎症细胞浸润。肠组织上皮细胞水肿,并见局灶性坏死、脱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小鼠胃肠黏膜各层结构基本正常,仅见轻微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孟鲁司特通过降低EG小鼠的外周血EOS计数、IgE水平及空肠组织MBP表达,从而实现对EG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炎 粒细胞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孟鲁司特 粒细胞 IGE 主要碱蛋白 小鼠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发急性胰腺炎一例报道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春水 吕农华 +2 位作者 何文华 夏亮 朱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42-2044,共3页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节段性胃肠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因病变损害部位及深度不同而异,因嗜酸粒细胞对胃及十二指肠、胰胆管、胰腺的浸润损伤而导致的急性胰腺炎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1例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节段性胃肠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因病变损害部位及深度不同而异,因嗜酸粒细胞对胃及十二指肠、胰胆管、胰腺的浸润损伤而导致的急性胰腺炎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1例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经胃镜及活检、CT检查、骨髓组织学检查、染色体检查等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发急性胰腺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虽然非常罕见,但也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应予以重视,以免造成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炎 粒细胞增多 胰腺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分析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落落 孙逊 +3 位作者 时阳 李慧 张清淋 孟祥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70-272,共3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少见病,自1937年Kalantar等[1]首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仅有300余例报道,国内有100余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该病的文...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少见病,自1937年Kalantar等[1]首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仅有300余例报道,国内有100余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该病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该病误诊率仍较高。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接诊的2例EG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机制 临床特点 诊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静 孙成都 +2 位作者 王永华 柴国君 郭明洲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48-650,共3页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rtis,EG)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0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镜检查、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方...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rtis,EG)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0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镜检查、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等。结果本研究中40.0%的患者有过敏史,25.0%伴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85.0%患者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00%患者胃肠道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十二指肠、食管、回盲瓣等处取材,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50.0%。对症治疗对于轻症患者有效,激素治疗对于重症患者有效。结论 EG是过敏反应相关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胃肠道黏膜的病理学检查中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内镜下在十二指肠、食管、回盲瓣取活检组织可提高诊断率。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2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及其诊治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翀 李国华 +2 位作者 朱萱 陈幼祥 吕农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7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被误诊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8例,急性胃肠炎5例,恶性肿瘤3例...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被误诊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8例,急性胃肠炎5例,恶性肿瘤3例,不全性肠梗阻3例,肠易激综合征2例,消化性溃疡1例,慢性胰腺炎1例。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检查及骨髓、腹水检查均见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且预后良好。结论 E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或漏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组织活检及骨髓象、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误诊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2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黄焕军 刘瑶 +1 位作者 刘南植 田德安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对20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试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黏膜型12例、浆膜型2例、混合型6例;EG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对20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试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黏膜型12例、浆膜型2例、混合型6例;EG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可伴有腹胀、腹泻、腹水、恶心、呕吐;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13.5%-50.6%和7.8%-38.5%),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内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内可迅速缓解症状,减量维持,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病情可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内镜/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牛薇 弓艳霞 唐艳萍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EG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76.2%),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纳差等。2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95.2%),内镜检查见炎症...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EG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76.2%),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纳差等。2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95.2%),内镜检查见炎症最常累及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组织活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型13例,混合型(黏膜型合并浆膜型)8例。腹腔积液阳性者(7例),混合型所占比例、合并电解质紊乱例数及CRP水平均高于腹腔积液阴性者(14例)。21例确诊后均予饮食调节和去除过敏原治疗,同时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和肠道菌群等药物,其中15例予泼尼松治疗。治疗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治疗前,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超敏反应病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胃肠道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助于诊断,确诊依靠组织活检。合并腹腔积液者较无腹腔积液者病情重。治疗主要是去除过敏原及对症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粒细胞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CD40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强 封其华 +2 位作者 余孔贵 唐临飞 李爱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儿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40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5例EG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和15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CD 40表达及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儿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40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5例EG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和15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CD 40表达及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结果急性期EG患儿外周血CD40、CD3^+、CD4^+、CD4^+/CD 8^+、CD19^+CD 23^+表达,血清IL-4水平和EOS计数均高于缓解期EG患儿和对照组,CD8^+低于缓解期EG患儿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EG患儿和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EG患儿外周血CD40的表达与CD4^+,IL-4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CD 40可能参与了EG的发病。CD 40介导CD 4^+T细胞分泌IL-4增多,导致EOS异常增多可能是EG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亚群 粒细胞胃肠炎 流式细胞 儿童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婧 赵煜 +2 位作者 张书红 李妍 李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3-48,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EG儿童作为研究对象(EG组);同时选取胃镜下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EO...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EG儿童作为研究对象(EG组);同时选取胃镜下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EOS)<10个/高倍视野(HPF),总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的同年龄段急性肠胃炎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IgE水平,胃镜检查其黏膜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RC)检测两组患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的相关因素。结果EG组外周血EOS、EOS%、Ig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G组胃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结节样隆起或增生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EG组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VIP及VPAC1、VPAC2 mRNA是E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VIP、VPAC1及VPAC2是EG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与儿童胃黏膜EG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胃肠炎 血管活肠肽 胃黏膜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堤 常晓燕 +1 位作者 姜虹 肖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94-96,i010,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胃肠炎 病理诊断 临床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