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腭裂整复术后气管导管代鼻咽通气管的经验 被引量:8
1
作者 苏国宁 卜林明 +1 位作者 杨鑫 唐雪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鼻咽通气管 整复术后 小儿腭裂 气管导管 静脉复合全麻 气管插管麻醉 腭裂整复术 呼吸道通畅 低氧血症 术后早期
下载PDF
七氟醚用于小儿腭裂手术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伍陈海 谢海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5期2302-2304,共3页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在小儿腭裂手术全身麻醉维持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ASAⅠ或Ⅱ级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n=54例)与异氟醚吸入组(n=58例),在全麻插管机械通气下术中两组均维持麻醉气体呼末浓度...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在小儿腭裂手术全身麻醉维持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ASAⅠ或Ⅱ级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n=54例)与异氟醚吸入组(n=58例),在全麻插管机械通气下术中两组均维持麻醉气体呼末浓度在1.3 MAC,术毕带管入麻醉恢复室(PACU)。记录患儿入室(T0)、手术结束即刻(T1)、麻醉结束后(T2)、拔管即刻(T3)和出PACU(T4)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样饱和度(Sp O2)的值、滞留PACU的时间和苏醒期不良事件。结果 T1、T2、T3和T4时点两组患者的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和T4时点异氟醚组HR、MAP较七氟醚组低(P<0.05),PACU滞留时间七氟醚组明显低于异氟醚组(P<0.05);与异氟醚组比较,七氟醚组在苏醒过程中躁动发生率低(P<0.05);两组患儿在PACU中低氧血症、呕吐、喉痉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七氟醚比异氟醚维持麻醉HR、MAP更稳定,其可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PACU的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异氟醚 小儿腭裂整复术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明远 朱风鸣 王建越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26期105-106,共2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小儿腭裂修复手术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实验组。Ⅰ组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芬太尼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小儿腭裂修复手术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实验组。Ⅰ组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胺0.5mg/kg,快速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或吸0.5%~1%的氨氟醚维持麻醉。Ⅱ组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阿曲库胺0.5mg/kg,快速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术中用微量泵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输注速度瑞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80~100μg(/kg·min)、阿曲库胺5μg(/kg·min)。记录两组诱导前、诱导后、术中(游离皮瓣)、术后HR、MAP、SpO2及术毕患儿清醒时间(麻醉时间)。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及诱导前、诱导后、术后MAP、HR及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组MAP及HR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麻醉时间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静脉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小儿腭裂修复手术 静脉麻醉
下载PDF
巴曲亭预防小儿腭裂修复术中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瑛 廖永宏 刘玉林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巴曲亭 疗效观察 术中出血 2004年3月 2003年7月 蛇毒血凝酶 腭裂修复术 无毒副作用 随机分组 临床疗效 小儿腭裂 有效预防 止血剂 注射用 止血药 手术中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儿腭裂全麻术后早期缺氧分析与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颖 郝洁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6期899-900,共2页
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我国腭裂发生率为1.82‰,属高发地区。近年来腭裂修复手术逐渐趋向低龄小儿,小儿腭裂修复术后.可因全麻药物作用尚未消除以及手术区域影响呼吸道通畅,造成术后气道梗阻,呼吸抑制的发生,早期低氧血... 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我国腭裂发生率为1.82‰,属高发地区。近年来腭裂修复手术逐渐趋向低龄小儿,小儿腭裂修复术后.可因全麻药物作用尚未消除以及手术区域影响呼吸道通畅,造成术后气道梗阻,呼吸抑制的发生,早期低氧血症较易发生。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腭裂术后的护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用多参数病人监护仪常规持续监浏小儿腭裂术后的脉搏血氧饱和度.针对术后早期缺氧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 全麻术后 早期缺氧 护理 脉搏血氧饱和度 先天发育畸形 腭裂修复术后 早期低氧血症
下载PDF
七氟醚应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手术麻醉质量的评价
6
作者 张京 李霞 吴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1299-1299,共1页
关键词 腭裂整复手术 小儿腭裂 麻醉质量 七氟醚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临床麻醉 吸入麻醉剂 心血管抑制
下载PDF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应用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莉霞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19期59-60,共2页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儿先天性腭裂修补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等。方法 选择先天性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器官内插管,全身麻醉。术中R组泵注...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儿先天性腭裂修补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等。方法 选择先天性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器官内插管,全身麻醉。术中R组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2-3mg/(kg.min),F组泵注芬太尼0.02μg/(kg.min),丙泊酚2-3mg/(kg.min),两组均30-40min追加阿曲库铵0.2-0.3mg/kg。记录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连续监测SBP、DBP、HR、SPO2、PETCO2,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清醒拔管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组少于芬太尼组;躁动瑞芬太尼组多于芬太尼组。两组患儿诱导后血压、心率均降低,瑞芬太尼组插管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而芬太尼组插管后2、5min血压及心率均加快。两组术中SPO2、PETCO2均正常。结论 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适合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小儿腭裂 麻醉
下载PDF
小儿腭裂的围手术期护理
8
作者 邹丽萍 谢素云 张小英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小儿腭裂 语言功能障碍 儿童心理 颌面部畸形 先天性腭裂 上颌骨发育 发音不清
下载PDF
328例小儿腭裂全麻术后血氧监测结果分析与护理
9
作者 陈永梅 《健康天地(学术版)》 2010年第3期122-122,共1页
目的:小儿腭裂全麻术后的血氧监测的结果分析与护理。方法:收集颌面外科病房328例腭裂畸形择期全麻修复术患儿。按年龄段分:A组(8个月-12个月),B组(13个月-3周岁),c组(4周岁-10周岁),D组(11周岁-14周岁),应用美国金... 目的:小儿腭裂全麻术后的血氧监测的结果分析与护理。方法:收集颌面外科病房328例腭裂畸形择期全麻修复术患儿。按年龄段分:A组(8个月-12个月),B组(13个月-3周岁),c组(4周岁-10周岁),D组(11周岁-14周岁),应用美国金科威(Goldway)UT4000F循环监护仪监测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即时、吸氧后、停氧SPO的变化给予相应护理对策。结果:328例患儿中(1)术后早期发生低氧血症和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3.2%和14.6%,且在15min内。(2)年龄段分析A、B两组(P〉0.01),C、D两组(P〉0.01),A、B与C、D组(P〈0.01)。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缺氧率高。结论:实施血氧监测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的血氧变化给予相应处理,防止发生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全麻术后 脉搏血氧饱和度 护理
下载PDF
艾司洛尔治疗小儿腭裂手术中心动过速30例
10
作者 陈焰 赵秀琴 《中国药师》 CAS 2003年第9期576-577,共2页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在小儿腭裂手术中出现心动过速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腭裂手术病人 ,在手术中静脉滴注艾司洛尔 10~ 30mg。结果 :30例手术病人的心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艾司洛尔在小儿腭裂手术中对心动过速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小儿腭裂 心动过速
下载PDF
氧化亚氮氨氟醚复合吸人麻醉用于小儿腭裂修补术
11
作者 李宝法 刘志方 《海军医学杂志》 1997年第4期322-323,共2页
100例小儿腭裂修复手术用氧化亚氮氨氟醚复合吸入麻醉,年龄2~12岁,快速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吸入60%氧化亚氮氧混合气及氨氟醚进行循环紧闭麻醉,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氨氟醚的吸入浓度,手术结束前20min左右停止吸入氨氟醚,手术结束停... 100例小儿腭裂修复手术用氧化亚氮氨氟醚复合吸入麻醉,年龄2~12岁,快速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吸入60%氧化亚氮氧混合气及氨氟醚进行循环紧闭麻醉,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氨氟醚的吸入浓度,手术结束前20min左右停止吸入氨氟醚,手术结束停供氧化亚氮改纯氧至小儿清醒。观察表明本方法有容易控制麻醉深度,术中心血管状态稳定,有效避免小儿高热。术毕容易清醒,复睡少等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修复术 氧化亚氮 氨氟醚
下载PDF
小儿腭裂整复术开放松弛切口的护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玉铭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小儿腭裂 松弛切口 护理
下载PDF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占君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9期1563-1564,共2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诱导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插管成功后持续泵入丙泊酚1~3mg/(kg·h)、瑞芬太尼0.2~0.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气管插管成...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诱导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插管成功后持续泵入丙泊酚1~3mg/(kg·h)、瑞芬太尼0.2~0.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气管插管成功后,应用氯胺酮2~3mg/(kg·h)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和手术步骤进行麻醉深度调节,手术结束后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并统计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比较。结果:诱导前两组患儿MAP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时、插管后5min MAP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MAP值高于诱导前,观察组血压变化较平稳,诱导前两组患儿HR无差别,对照组患儿插管后5min的HR快于观察组,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均快于诱导前,观察组心率变化较平稳,观察组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是小儿腭裂修复术的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静脉全身麻醉 小儿腭裂整复术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吸入麻醉药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麻醉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宝华 王良山 陈展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7期113-116,共4页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地氟醚在小儿先天性腭裂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于本院行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80例。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各40例。S组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D组采用地氟醚进行...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地氟醚在小儿先天性腭裂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于本院行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80例。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各40例。S组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D组采用地氟醚进行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的心率、血压,记录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两组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个时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T0)、气管插管后1 min(T1),两组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T2)、手术结束(T3)时,D组心率均高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9.05±2.32)、(10.98±2.30)、(12.12±2.57)min,均短于S组的(13.25±2.11)、(15.18±2.12)、(16.40±2.12)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喉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与地氟醚均可应用在小儿腭裂修复手术中,但是七氟醚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效果更稳定,地氟醚在苏醒方面拔管时间更短,临床应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地氟醚 吸入麻醉 小儿腭裂修复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七氟烷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伶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0期22-22,共1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七氟烷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分别采取不同...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七氟烷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后与出室前的HR与B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七氟烷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中,能够有效控制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七氟烷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小儿腭裂整复术
下载PDF
弱智小儿腭裂整复术后喉水肿报告
16
作者 吴志 林筱南 《广东牙病防治》 1999年第S1期39-39,共1页
患者,男性,7岁,体重13.5kg。以“先天性Ⅰ腭裂”收入院。患者出生时曾经抢救(具体不详),治疗半年后出院。平时经常因发热、“肺炎”住院。近2年常有发热、抽搐。5岁始学走路,外院诊断“右大脑半球额、顶叶发育不全”... 患者,男性,7岁,体重13.5kg。以“先天性Ⅰ腭裂”收入院。患者出生时曾经抢救(具体不详),治疗半年后出院。平时经常因发热、“肺炎”住院。近2年常有发热、抽搐。5岁始学走路,外院诊断“右大脑半球额、顶叶发育不全”。查体:软腭裂开,咽红,咽后壁见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 整复术 喉水肿 气管切开 全麻诱导 头部移动 面罩加压呼吸 填塞纱条 麻醉医师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小儿腭裂修复手术的配合
17
作者 杨艳华 《青岛医药卫生》 2006年第1期72-73,共2页
腭裂为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常与唇裂伴发,腭由软腭和硬腭组成,分离口腔和鼻腔,参与发育、吞咽功能。软腭及其活动是发育和语言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发音时是许多器官及组织综合活动的结果。由于腭裂患儿上腭存在裂隙,因... 腭裂为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常与唇裂伴发,腭由软腭和硬腭组成,分离口腔和鼻腔,参与发育、吞咽功能。软腭及其活动是发育和语言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发音时是许多器官及组织综合活动的结果。由于腭裂患儿上腭存在裂隙,因此吸吮进食、语言等功能发生障碍,采取治疗的最佳方法是实施腭裂修复手术。使其恢复正常功能,我院近几年为15例患儿进行修复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 修复手术 腭裂患儿 先天性畸形 吞咽功能 解剖结构 语言功能 正常功能 手术配合 颌面部
下载PDF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大伟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6期2455-2456,共2页
目的:归纳研究本院近2年内的七氟醚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60例采用七氟醚麻醉的小儿腭裂患儿,记录在麻醉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SpO2、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 目的:归纳研究本院近2年内的七氟醚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60例采用七氟醚麻醉的小儿腭裂患儿,记录在麻醉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SpO2、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收缩压、MAP在术中和术后都显著降低(P<0.05),HR显著升高(P<0.05),舒张压、SpO2和呼吸频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手术中,观察组的收缩压、MAP、HR都明显较高(P<0.05),其他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只有H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手术时,不但快速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出现的稳定,对呼吸可控,不良反应少,且使患儿快速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小儿腭裂手术 麻醉
下载PDF
纳布啡术后自控镇痛在小儿腭裂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展明 高宝华 王良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6期135-138,共4页
目的观察纳布啡用于小儿腭裂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纳布啡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纳布啡组术后给予纳布啡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单次口服布洛芬镇痛。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0 min(T1)、术后30 mi... 目的观察纳布啡用于小儿腭裂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纳布啡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纳布啡组术后给予纳布啡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单次口服布洛芬镇痛。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0 min(T1)、术后30 min(T2)、术后2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的FLACC疼痛评估量表、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评分,观察两组患儿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布啡组T1、T2、T3、T4、T5时的FLACC评分分别为(4.87±2.11)、(3.10±1.99)、(2.27±1.67)、(1.97±1.54)、(1.90±1.7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17±2.80)、(5.93±2.84)、(4.97±2.51)、(3.30±2.14)、(3.03±2.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组T3、T4时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1、T2、T5时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处于浅睡眠、可迅速唤醒状态,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腭裂术后使用纳布啡自控镇痛的效果优于单次口服布洛芬,且镇静作用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腭裂 纳布啡 术后自控镇痛
下载PDF
东莨菪硷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
20
作者 张民 赵晓玲 魏新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1999年第4期272-273,共2页
关键词 复合麻醉 小儿腭裂 东莨菪硷 整复术 上呼吸道感染 麻醉方法 通气导管 氯胺酮 扁桃体切除术 抗胆碱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