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2 位作者 张培 秦颖 王娅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密集的短梭形间质细胞和单层小管状上皮构成,小管均匀分布于间质,见顶浆分泌,周围肌上皮缺失;间质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另见小叶上皮内瘤变和少量浸润性小叶癌。免疫表型:小管癌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10%,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K5/6、Calponin均阴性;浸润性小叶癌E-cadherin阴性,p120胞质阳性,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5%;梭形间质细胞CD34阳性,CD10和S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0%;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并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罕见,易漏诊,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仔细观察,辅以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交界性叶状肿瘤 小管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伴子宫及腹膜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艳萍 张欢宇 +4 位作者 周胜理 陈小原 聂宝 郭玉琪 孔令非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伴子宫及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1例ILC伴子宫及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年龄56岁,行乳腺小叶癌手术(第1次手术),术后5 a发生子...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伴子宫及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1例ILC伴子宫及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年龄56岁,行乳腺小叶癌手术(第1次手术),术后5 a发生子宫及腹膜转移;遂进行子宫切除及腹膜清扫手术(第2次手术);子宫手术后标本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7、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P120(细胞质)、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ATA-3均为局灶阳性表达。E-钙黏蛋白、P63、甲状腺转录因子1、P16、PAX-8均阴性表达。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伴子宫及腹膜转移。患者第2次手术后随访5 a,经正规内分泌治疗存活至今。结论 ILC子宫及腹膜转移转移少见,临床诊断困难,容易与女性生殖系统自身肿瘤混淆,明确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对鉴别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子宫转移 腹膜转移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及其对FCN3、sRAGE和nectin-4的影响
3
作者 李静 王志芬 +2 位作者 杨庚武 李颖 刘峥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390-1394,共5页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及其对纤维胶凝蛋白3(FCN3)、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结合素-4(nectin-4)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2020年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及其对纤维胶凝蛋白3(FCN3)、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结合素-4(nectin-4)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2020年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200例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A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同时分析患者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和临床不同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孕激素受体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等与患者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TNM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与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治疗浸润性小叶癌,疗效确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改善血清因子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AP方案 浸润性 小叶癌 纤维胶凝蛋白3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结合素-4
下载PDF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与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凯 罗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1期138-140,共3页
目的比较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与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 目的比较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与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紫杉醇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观察组予以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1 d为1个治疗周期,2组均治疗3个周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黏蛋白1(MUC1)、细胞黏附分子变异体6(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56.67%,高于对照组的30.00%(χ^(2)=4.344,P=0.037)。治疗3个周期后,2组血清LDH、ALP、MUC1、CD44v6、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16.67%vs.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紫杉醇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比较,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疗效更好,可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 紫杉醇 疗效比较
下载PDF
老年男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一例
5
作者 张紫燕 郭浩东 +2 位作者 朱建国 袁晓凡 李海歌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032-1034,共3页
男性乳腺癌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占全部乳腺癌的1%,但据统计由于人口老龄化,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极少见,仅占1%,国内有关老年男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相关文献... 男性乳腺癌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占全部乳腺癌的1%,但据统计由于人口老龄化,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极少见,仅占1%,国内有关老年男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相关文献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发病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男性乳腺癌的重视,避免漏诊、误诊,提高患者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男性 小叶癌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伴细胞外黏液分泌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
6
作者 谷腾腾 刘宇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3-1014,共2页
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 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m×15.1 mm×18.0 mm的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5类。MRI平扫+增强示:左侧乳腺外侧皮肤局部略凹陷并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且可见分叶,BI-RADS:5级。遂行“左侧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病理检查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以TA方案化疗3个疗程后,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细胞外黏液分泌 免疫组织化学 病例报道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对比
7
作者 王东沙 鲜于俊杰 +2 位作者 庞坤坤 魏修良 韩佳孝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903-905,909,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超声表现,分析两者的异同,提高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术前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小叶癌的70个结节和... 通过对比分析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超声表现,分析两者的异同,提高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术前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小叶癌的70个结节和浸润性导管癌的731个结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两组间的异同,明确各超声征象的诊断价值。两组在年龄、绝经状态、厚径、长/厚、病变类型、触诊、导管异常、形态及边缘表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83,P<0.001,R^(2)=0.082)。年龄较小者(OR=1.025)、长/厚较大者倾向于浸润性小叶癌(OR=0.619)。尽管多种临床和超声表现在诊断浸润性小叶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病例年龄和病灶长/厚比值在单因素和多因素中都有重要意义,对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 超声诊断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陈雅庆 李伟 茹融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7期668-671,675,共5页
据2021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是发病率仅次于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发乳腺癌,占浸润性乳腺癌的5%~15%[2-4]。乳腺约75%的淋巴引流至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淋巴引流的第... 据2021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是发病率仅次于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发乳腺癌,占浸润性乳腺癌的5%~15%[2-4]。乳腺约75%的淋巴引流至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可影响ILC患者的预后。既往乳腺癌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但常伴有患侧上肢水肿、疼痛、腋窝畸形等并发症,因此如何早期准确地判断有无ALNM,使部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除是临床医师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5]。目前,超声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超声 腋窝淋巴结 CA153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诊断价值研究
9
作者 程少先 谭诗云 周红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9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京山市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ILC患者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结果80例ILC患者中40~59岁患者发病率最高,达到67.50%;原发肿...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京山市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ILC患者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结果80例ILC患者中40~59岁患者发病率最高,达到67.50%;原发肿瘤双侧均可发生;较之绝经者,未绝经者ILC发病率更高,为58.75%;多数患者在查体时均能触及肿物,且肿物大小以2~5 cm最为多见;约占85.00%的患者无脉管浸润;腋淋巴结转移数多为0~3个;TNM分期以Ⅱ期居多(60.00%);多数患者进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少数患者进行放疗。80例ILC患者中经典型45例(56.25%),非经典型35例(43.75%),其中实性型8例(10.00%)、小管状1例(1.25%)、多形性20例(25.00%)、腺泡状1例(1.25%)、混合型5例(6.25%)。80例ILC患者分子分型分布情况为:三阴型10例(12.50%)、HER-2过表达型6例(7.50%)、luminalB型22例(27.50%)、luminal A型42例(52.50%),luminal A型ILC患者占比超过50%。结论ILC可发生于两侧乳腺,且好发于绝经前,多数患者查体时可触及肿块,临床病理特征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学 组织学分型 分子分型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乳腺多形性小叶癌7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10
作者 张伟 刘霞 +1 位作者 李佳嘉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结果 PLC患者平均年龄56.6岁(47-74岁)。肿瘤呈结节样肿块,镜下生长方式表现典型或不典型的单行及列兵样排列特点;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多形性和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颗粒样,核深染,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内可伴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多形性小叶原位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PLCIS);免疫组化及HER-2 FISH检测显示E-cadherin(7/7)失表达及p120(7/7)胞质表达,ER(5/7)、PR(5/7)、HER-2(7/7)失表达,5例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中2例具有基底样表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3/7)及腋窝淋巴结转移(4/7)。结论 PLC是ILC的一种少见亚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PL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多形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崖青 郭晓静 +2 位作者 刘芳芳 傅西林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表达本文综述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牛昀 郎荣刚 +2 位作者 傅西林 吕阿娟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基因 乳腺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奇兵 杨明 +2 位作者 张鹏 刘涛 范志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46-324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8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彩超检查、钼靶片检查、TNM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和病理指标,并与同期7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8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彩超检查、钼靶片检查、TNM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和病理指标,并与同期7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有完整影像资料的病例中,乳腺彩超检查发现病灶的有87.5%,乳腺钼靶片有阳性表现的有81.3%,钼靶片和/或彩超有异常表现的占96.8%。68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同浸润性导管癌无显著差异(P>0.05)。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和88.2%,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的69.1%和72.9%(P<0.01)。HER-2阳性表达率为22.1%,明显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的35.4%(P<0.05)。结论临床查体、钼靶片和彩超检查联合应用准确率更高。浸润性小叶癌可能对化疗和靶向治疗不敏感,而可能更受益于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16例乳腺多形性小叶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伟同 谢淦 +1 位作者 张伟 王亚兵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1期69-71,共3页
目的总结乳腺多形性小叶癌(BPLC)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探讨其诊断要点、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6例BP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7~82岁、中位年龄68. 5岁。16例患者中,无意中发现乳腺包块就诊4例、发现乳腺包... 目的总结乳腺多形性小叶癌(BPLC)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探讨其诊断要点、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6例BP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7~82岁、中位年龄68. 5岁。16例患者中,无意中发现乳腺包块就诊4例、发现乳腺包块伴刺痛就诊2例、偶尔发现乳腺包块就诊5例、健康体检发现乳腺包块就诊5例。病理学表现:①大体病理:肿块直径在1. 1~8. 6 cm、平均4. 31 cm。肿块质地均柔软偏硬,切面灰白色,均无包膜。有2例(2/16)可见点状的粉刺样坏死组织。②HE染色镜下所见:多形性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较经典型小叶癌细胞核大2~3倍;细胞之间有黏附性;核分裂象6~21个/10 HPF;伴有多形性小叶原位癌2例、经典型小叶原位癌14例、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5例;多形性小叶原位癌中见粉刺样坏死2例、脉管内见癌栓5例、神经侵犯5例;间质中及其周围有显著淋巴细胞浸润6例;周围导管内见Paget样浸润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3例;远处转移2例。③免疫表型:多形性成分ER 2例、PR3例,C-erbB-2阳性(3+) 8例、C-erbB-2不定性(2+) 6例、Cerb B-2阴性(0或1+) 2例;E-cadherin阴性9例、胞膜弱阳性4例、E-cadherin胞质阳性3例;p120胞质阳性16例;CK5/6灶区阳性7例、16例Ki-67阳性细胞表达率30%~60%。HER2基因扩增10例。3例接受内分泌治疗,9例有HER2扩增者接受赫赛汀治疗,接受化疗4例(具体方案不详)。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1例失访,8例死亡、其中有远处转移者2例。结论 BPLC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人群中,临床多表现为乳腺包块;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E-cadherin阴性,p120阳性是本病主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本病主要治疗方法,HER2基因阳性者可接受靶向治疗;本病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诊断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利民 张韵华 +2 位作者 夏罕生 袁海霞 俞清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2-873,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图像资料。结果:单纯性小叶癌38例,混合性小叶癌15例。肿瘤大小6~50mm,有多种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66%)、分叶状(19%)或...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图像资料。结果:单纯性小叶癌38例,混合性小叶癌15例。肿瘤大小6~50mm,有多种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66%)、分叶状(19%)或规则(15%);边界清晰(74%)或模糊(26%);均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可不均匀(81%)或均匀(19%);内见钙化点(45%)及后方回声衰减(55%);肿瘤内见彩色血流(96%),血流阻力指数0.57~1.0。腋窝淋巴结转移34例,转移淋巴结大小5~33mm,62%超声表现为低回声,38%呈中央高周围低不均质回声。91%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5%。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有多种超声表现,超声检查是较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超声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静 王志芬 +2 位作者 张晓慧 李颖 刘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82例晚期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1例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82例晚期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1例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B组41例患者给予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疗程结束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2组和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近期疗效,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B)评价生存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66%、90.24%,明显高于B组的31.71%、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疗效进行比较显示,Luminal A型ORR、DCR分别为76.47%、100.00%,明显高于Luminal B型的45.45%、90.91%,HER2过表达型的37.50%、87.50%,三阴型的20.00%、60.00%;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高于三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四肢麻木、关节肌肉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32%、12.20%,低于B组的29.27%、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分别为(121.25±16.84)、(22.89±3.92)、(22.55±3.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11.06±14.52)、(20.73±4.26)、(20.70±3.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ILC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紫杉醇联合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紫杉醇 恩度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晓萍 陈小松 +3 位作者 杨兴霞 江琴 蔡李芬 朱娟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614-1616,162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IDC组患者比较,ILC组患者年龄较大,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发病年龄较晚,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19
作者 丁华野 皋岚湘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酷似淋巴瘤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例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佃乾 李祥周 +1 位作者 涂频 李桂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乳腺 淋巴瘤样小叶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