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形式语言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以云冈第18窟的小型造像为例
1
作者
周璞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3-78,共6页
选取云冈第18窟窟壁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小型造像群,立足艺术学的学科视角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造像的形式语言与构图的视觉心理平衡等问题,以期对第18窟窟壁小型造像在考古学与视觉文化层面的共认之处,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
选取云冈第18窟窟壁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小型造像群,立足艺术学的学科视角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造像的形式语言与构图的视觉心理平衡等问题,以期对第18窟窟壁小型造像在考古学与视觉文化层面的共认之处,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读。与此同时,通过阐释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运用多元学科交互比较的方法研究艺术问题,试图为造像艺术及相关视觉艺术的作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形式语言
小型造像
原文传递
古代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探源
被引量:
2
2
作者
姜宇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习俗约公元5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汉、藏两地同源异名的模印佛教造像系统,其汉地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小窣堵波、泥制底、脱佛、脱塔等,而敦煌藏文发愿文则为"sa tsha"和"ce t...
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习俗约公元5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汉、藏两地同源异名的模印佛教造像系统,其汉地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小窣堵波、泥制底、脱佛、脱塔等,而敦煌藏文发愿文则为"sa tsha"和"ce tī"。尽管称谓不同,但汉、藏两种文字的早期名称在描述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材质、工艺和表现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文章结合古代汉、藏文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就古代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在使用和论述中出现的存疑之处试做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
模印佛教
造像
名称
擦擦
同源异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
3
作者
孙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开凿于北周末至唐的青州驼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第2、3、4、5窟壁雕有小型造像,以往的著录研究称之为“千佛”。但通过对其题材类别、布局形式、题记内容及特征的分析显示,这些小型造像彼此间的联系非常弱,统...
开凿于北周末至唐的青州驼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第2、3、4、5窟壁雕有小型造像,以往的著录研究称之为“千佛”。但通过对其题材类别、布局形式、题记内容及特征的分析显示,这些小型造像彼此间的联系非常弱,统称为千佛不合适,因其未表现千佛思想,而体现了基于行政、家庭、僧团等关系的公众造像性质,反映了民众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以及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逐渐加深,也显示了驼山石窟较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山石窟
千佛
小型造像
公众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解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文章首次提出"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章介绍了这类造像的发现简史,对国内外学界的研究从制作年代与文化属性、宗教内涵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
文章首次提出"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章介绍了这类造像的发现简史,对国内外学界的研究从制作年代与文化属性、宗教内涵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关于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文化属性和宗教内涵如若要形成一致意见,尚有待于更多材料的支持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
造像
图们江流域
高句丽
渤海
小型造像
原文传递
题名
形式语言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以云冈第18窟的小型造像为例
1
作者
周璞
机构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出处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3-78,共6页
文摘
选取云冈第18窟窟壁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小型造像群,立足艺术学的学科视角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造像的形式语言与构图的视觉心理平衡等问题,以期对第18窟窟壁小型造像在考古学与视觉文化层面的共认之处,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读。与此同时,通过阐释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运用多元学科交互比较的方法研究艺术问题,试图为造像艺术及相关视觉艺术的作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形式语言
小型造像
Keywords
Yungang Grottoes
formal Language
small statue
分类号
J323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古代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探源
被引量:
2
2
作者
姜宇钦
机构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基金
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2016-GSP-005
文摘
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习俗约公元5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汉、藏两地同源异名的模印佛教造像系统,其汉地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小窣堵波、泥制底、脱佛、脱塔等,而敦煌藏文发愿文则为"sa tsha"和"ce tī"。尽管称谓不同,但汉、藏两种文字的早期名称在描述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材质、工艺和表现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文章结合古代汉、藏文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就古代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在使用和论述中出现的存疑之处试做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
小型
模印佛教
造像
名称
擦擦
同源异名
Keywords
small molded clay Buddhist statues
names
sa tsha
same origin and different names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J19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
3
作者
孙洋
机构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出处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基金
2018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整理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Z-LS-02
文摘
开凿于北周末至唐的青州驼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第2、3、4、5窟壁雕有小型造像,以往的著录研究称之为“千佛”。但通过对其题材类别、布局形式、题记内容及特征的分析显示,这些小型造像彼此间的联系非常弱,统称为千佛不合适,因其未表现千佛思想,而体现了基于行政、家庭、僧团等关系的公众造像性质,反映了民众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以及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逐渐加深,也显示了驼山石窟较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
关键词
驼山石窟
千佛
小型造像
公众性
Keywords
Mount Tuo Grottoes
Thousand Buddha
miniaturestatues
publicity
分类号
K8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解峰
机构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16JZDW004)
文摘
文章首次提出"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章介绍了这类造像的发现简史,对国内外学界的研究从制作年代与文化属性、宗教内涵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关于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文化属性和宗教内涵如若要形成一致意见,尚有待于更多材料的支持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佛
造像
图们江流域
高句丽
渤海
小型造像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形式语言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以云冈第18窟的小型造像为例
周璞
《泰山学院学报》
2023
0
原文传递
2
古代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探源
姜宇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驼山石窟“千佛”造像的性质分析
孙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图们江流域小型石佛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解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