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常”与“日常”——论中国现代小城叙事中的生活图景 被引量:3
1
作者 熊家良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3-166,共4页
借助于日常生活叙事,以现代性为鹄的,以小见大,实行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或诗意展现,促使传统生活样式向现代转型,从而部分地消解日常生活描写中的意识形态紧张情绪,使另一面普通历史的真面目得以展现,是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一个重要... 借助于日常生活叙事,以现代性为鹄的,以小见大,实行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或诗意展现,促使传统生活样式向现代转型,从而部分地消解日常生活描写中的意识形态紧张情绪,使另一面普通历史的真面目得以展现,是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叙事 鲁迅 废名 日常生活
下载PDF
70后眼中馨香诗意的精神家园——论魏微的小城叙事 被引量:1
2
作者 赖翅萍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3-94,共2页
同为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自我印记。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魏微却选择了"回望"的古典主义立场,讲述她所亲历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乡村生活。在她的笔... 同为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自我印记。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魏微却选择了"回望"的古典主义立场,讲述她所亲历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乡村生活。在她的笔下,那些被现代主义叙事所遗忘的温润的家庭生活,温婉的"在家感",女性丰盈的日常生活姿态以及小城与乡村和缓仁厚的生存样态等,无不携带上馨香的诗意。在复杂纷乱的当下现实阅读魏微,就如同进行一场温馨的情感沐浴与诗意的精神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微 小城叙事 精神家园
下载PDF
现代中国小城叙事中的“诗情”与“乡情”
3
作者 熊家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5,共8页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小城文学又是其突出代表。文章从文体形式、情调情绪、视觉手法、艺境意蕴等方面细致归纳并分析了小城叙事所蕴含的抒情特征和诗性质素,继而从小城的文化表征、小城作家的主体建构以及诗学...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小城文学又是其突出代表。文章从文体形式、情调情绪、视觉手法、艺境意蕴等方面细致归纳并分析了小城叙事所蕴含的抒情特征和诗性质素,继而从小城的文化表征、小城作家的主体建构以及诗学传统的传承等原因着眼给予了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小城叙事 诗性特质 表现及原因
下载PDF
温情回望中的庸常人生——论张楚的小城叙事
4
作者 叶维颖 吕江会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张楚的小城叙事提供了与以往城乡叙事完全不同的新城市经验。他以温情而悲悯的笔触揭示着小城人情与欲混杂下生存的隐痛以及愚昧行为背后的荒诞和悲凉。作为小城的"逃离者",张楚对小城"回望"中的书写,掺杂着小城儿... 张楚的小城叙事提供了与以往城乡叙事完全不同的新城市经验。他以温情而悲悯的笔触揭示着小城人情与欲混杂下生存的隐痛以及愚昧行为背后的荒诞和悲凉。作为小城的"逃离者",张楚对小城"回望"中的书写,掺杂着小城儿女对都市与小城的复杂情感。基于他自身的个体经验织构的独特的文学意象让他的小城文学以殊异的底色获取了独特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楚 小城叙事 情与欲 底色
下载PDF
从“五河”到“果园城”——《儒林外史》与《果园城记》的小城叙事
5
作者 姚欣怡 《文教资料》 2021年第16期15-17,共3页
《儒林外史》与《果园城记》,虽然是不同时空的作品,但在小城叙事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五河县叙事,与果园城叙事比较,探讨《果园城记》对《儒林外史》的承继和开拓,可对二者的思想内涵、批判... 《儒林外史》与《果园城记》,虽然是不同时空的作品,但在小城叙事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五河县叙事,与果园城叙事比较,探讨《果园城记》对《儒林外史》的承继和开拓,可对二者的思想内涵、批判现实的力度,以及《儒林外史》的现代性,有更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果园城记》 五河 小城叙事 比较文学
下载PDF
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台湾的小城叙事
6
作者 赵冬梅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4-192,共9页
论文以当代台湾文学中那些以小城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由其中部分作品的回忆视角,推衍出这些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即今与昔、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土对比的二元模式,分析了这组二元模式同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迁... 论文以当代台湾文学中那些以小城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由其中部分作品的回忆视角,推衍出这些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即今与昔、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土对比的二元模式,分析了这组二元模式同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小城"既存在于叙事之中、又独立于叙事之外的象征功能、时间功能、审美功能,以及小城所具有的诸种功能同叙事结构中那组二元模式的关系,并由小城不同于都市和农村的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特性,突显小城叙事之不同于都市小说、农村题材的乡土小说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变迁 小城叙事 叙事结构 叙事功能
原文传递
Anthropomorphising the Inanimate in a Christmas Novella The Chimes by Charles Dickens
7
作者 Bozena Dep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7期560-566,共7页
Dickensian prose is known for its picturesque and haunting style in setting depiction unveiling the oneiric and uncanny quality of the city of London. One of the most underrated Christmas Books, The Chimes (1844), p... Dickensian prose is known for its picturesque and haunting style in setting depiction unveiling the oneiric and uncanny quality of the city of London. One of the most underrated Christmas Books, The Chimes (1844), proves to be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new fairy tale portraying the pervasion of two spheres: the realm of fantasy and the truth. The narrator expo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urbing vision of the animated metropolis and the protagonist's hallucinatory fancy caused by his inner unrest and agitation, question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dream and reality and the limits of perception. Despite the technical restraints of the seasonal miniature's construction, Dickens succeeded in capturing the hero's psychology and the spirit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medium of anthropomorphising the inanimate, employing the supernatural, and implementing powerful, semantically loaded images of London corresponding well with the protagonist's inner dilemmas. The narrative strategy balancing on the edge of dream and reality employed in the carol does not only expose the creative skills of the novelist, but also the potential of The Chimes as an embryonic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MORPHISM CAROL The Chimes DICKE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