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3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济慧 蔡琴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0-162,共3页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 依据 策略
下载PDF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董飞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第27期209-210,67,共3页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开辟光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社会(生活)》 问题 思考
下载PDF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春雨 《华夏教师》 2018年第7期42-43,共2页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生活化改革。本文从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入手,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视角,探讨该门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回归生活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启根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7年第6期32-33,共2页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课程综合性 社会生活 小学 生活世界 综合性课程 课程理念 学习背景
下载PDF
德育课程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劳动编织美好生活”专题札记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学斌 韦卫 周亚琴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 2006年第4期51-53,共3页
自2004年秋季起.上海市静安小学使用了市编新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学习课程方案我们认识到,使用新教材首先要确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静安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如何运用带有共... 自2004年秋季起.上海市静安小学使用了市编新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学习课程方案我们认识到,使用新教材首先要确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静安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如何运用带有共性的市编教材组织具有学校个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我们进行了整体思考与探索。就“劳动编织美好生活”这一专题.我们设计了“五个一”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社会 小学二年级 学生生活 课程教学 美好生活 专题 编织 劳动 寄宿制学校 2004年秋季
下载PDF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与践行的思考
6
作者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4期176-177,共2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 作业设计 基本框架 反馈与评价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6
7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峡 赵亚夫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社会》课程 基础教育 教学活动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黄雅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J0011-J0011,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这个德育教育前沿阵地上,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推进和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将生活内容中的德育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生活德育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这个德育教育前沿阵地上,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推进和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将生活内容中的德育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生活德育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在“知行结合”的生活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引导小学生积极去体验和探究,感受、体悟历史和德育发展的进程,品味文化深邃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 社会课堂 小学 草根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小学社会课程的基础和理念——兼谈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峡 赵亚夫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0,共5页
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刚刚公布。“品德与社会”既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应当追寻怎样的课程理念、依据怎样... 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刚刚公布。“品德与社会”既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应当追寻怎样的课程理念、依据怎样的课程原理来构建这门课程,这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 课程标准 小学 社会课程 基础 理念
下载PDF
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72,共8页
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对于小学生所应形成之“品德”的规定 ,从个体与外部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体现着“社会”的全面“占场”,“自然”的完全“缺场”;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强调着“政治社会化职能”,“人格... 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对于小学生所应形成之“品德”的规定 ,从个体与外部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体现着“社会”的全面“占场”,“自然”的完全“缺场”;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强调着“政治社会化职能”,“人格完善职能”退居其次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凸显着“集体精神”,几无“个体意识”;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来看 ,大陆教学大纲充溢着“对人施舍倾向”,短缺“平等共处取向”。因此 ,有必要反思现有大纲 ,在新大纲的修订中 ,要强调“善待自然”,凸显“完善人格”,重视“保持个性”,引导“尊重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品德 中国大陆 思想品德 社会 个体 思想品德教育 人格 个性 台湾省
下载PDF
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座谈会(送审本)
12
《重庆教育》 2003年第A01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品德社会 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今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化教育
下载PDF
现实与理想: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教改背景与改革设想
14
作者 林咏梅 《西藏科技》 2014年第9期26-28,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与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回归生活
15
作者 黄修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第7期67-67,共1页
一、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真正的改变是意识的改变,心灵深处的改变,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日常生活既是学生锻炼学习的舞台,也是人... 一、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真正的改变是意识的改变,心灵深处的改变,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日常生活既是学生锻炼学习的舞台,也是人文素质课程最终的服务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 回归 小学 人文素质课程 品德与社会 循序渐进 服务对象
下载PDF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晓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当前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该课程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缺乏稳定性、教学方法陈旧及教学思想脱离农村实际生活等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教师队伍;明确课... 当前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该课程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缺乏稳定性、教学方法陈旧及教学思想脱离农村实际生活等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应提高思想认识,稳定教师队伍;明确课程定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样;结合学生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健全评价制度,促进全面发展,以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社会》课程 教学问题 策略
下载PDF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长宏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60,共3页
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 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我们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评估,并围绕评估结果明晰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社会》课程 《品德与生活 决策 小学 德育理念 行动策略 人性化 生活
下载PDF
让德育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思考与实践
18
作者 谭星炬 《湖南教育(上旬)(A)》 2018年第3期46-47,共2页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以“德”为核心,理应紧密与生活结合,使课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 《品德社会》课程 生活即教育 小学 回归 实践 德育 课程标准 课程生活
下载PDF
浅谈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四性”教学
19
作者 孥寿全 《福建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75-75,共1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当前小学品(生)社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低效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笔者认为,缺乏“四性”(即实践性、自主性、艺术性、示范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当前小学品(生)社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低效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笔者认为,缺乏“四性”(即实践性、自主性、艺术性、示范性),乃是主要原因。要增强育德“四性”,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调度的条件和发掘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育现场,引导学生接触真人和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感、心受、情动,并在“实、主、巧、正”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现状 课程资源 小学 社会 生活 品德 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
下载PDF
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20
作者 张海燕 《数码设计》 2018年第15期174-174,共1页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日益暴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研究教材,开发并挖掘生活中的各类资源,使学生能在愉悦...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日益暴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研究教材,开发并挖掘生活中的各类资源,使学生能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到知识。从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内涵入手,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生活化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