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春华 刘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7-52,共6页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评价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特点——以浙教版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1-44,共4页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教版小不《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采用教学单元的教材体例和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采用艺术性的手法和多媒体的...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教版小不《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采用教学单元的教材体例和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采用艺术性的手法和多媒体的展示手段;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验教材 编写特点 浙教版
下载PDF
为何教 教什么 怎样教——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结构说明与教学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力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的一门新的小学综合课程。本文针对《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就如何试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实验教材 小学 综合课程 新课标 教学建议 课程改革 国家 具体 内容结构
原文传递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与品德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雯霞 《小学语文》 2007年第5期42-46,共5页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 实验教材 人教版 品德课教学 语文学科 兼职教师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以浙江版、江苏版、教科版、北师大版(三年级)实验教材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阮青青 刘力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8-53,共6页
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选用较多的四个版本实验教材。研究方法是分析课文和插图所反映的成人的角色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套实... 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选用较多的四个版本实验教材。研究方法是分析课文和插图所反映的成人的角色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套实验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形象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少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特征的描绘。这个结果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儿童所灌输的两性的形象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验教材 成人性别角色 课程改革 三年级 教学研究
原文传递
吉林省《小学社会实验教材》的几大特点
6
作者 程振禄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8年第6期64-65,共2页
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有关精神,我省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编写了一套体例新颖、形式多样的小学社会实验教材。这套教材不仅符合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的要求,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 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有关精神,我省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编写了一套体例新颖、形式多样的小学社会实验教材。这套教材不仅符合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的要求,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概括起来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社会 实验教材 吉林省 编排特点 思想教育 象思维 课堂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 文字叙述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如何高效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资源 被引量:1
7
作者 段豪杰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年第11期80-81,共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助力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对教材资源予以创新开发,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高效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助力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对教材资源予以创新开发,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高效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学 品德与社会 教材资源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思考——浅谈品社课与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效融合
8
作者 林湛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第12期116-117,共2页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都肩负着“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必然成为教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两门(品社和语文)学科,在主题相同,教材文本内容价值取向统一,意义同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协调性和融合关系,有效地整合资源,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为教学服务,作了一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内容 教学实践 语文 社会 品德 小学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
下载PDF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有效课程——见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
9
作者 张伟建 《基础教育课程》 2010年第1期115-116,共2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改革 品德发展 教材实验 学生 国际视野 教材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滴灌模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孙娟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2年第11期77-78,共2页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笔者借鉴农业滴灌式高效灌溉技术,将之移植、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出一种"滴灌模式",借助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点滴融入各种环境、氛围和载体中,从而使小学《品...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笔者借鉴农业滴灌式高效灌溉技术,将之移植、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出一种"滴灌模式",借助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点滴融入各种环境、氛围和载体中,从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收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模式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验
下载PDF
把握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的认识及体会
11
作者 安广永 张新堂 《山东教育》 2004年第10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鲁教版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教材研究 小学 教学建议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结构的研究和探讨
12
作者 周晓敏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2015年第4期6-6,共1页
一、引言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小学3到6年级增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并推出了新课程的试验教材。本文就《品德与社会》这本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广大的教师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提供... 一、引言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小学3到6年级增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并推出了新课程的试验教材。本文就《品德与社会》这本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广大的教师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二、试验教材的内容结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试验教材的内容结构的话,可以说它采用是"同心圆扩大式"的内容结构,其中的圆心就是反应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其中的同心圆则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并且向外一层一层的不断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材结构 小学 新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试验教材 成长历程 少年儿童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7
13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倡导哪些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茂聪 李成泉 《山东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 小学 学习方式
下载PDF
用“生活德育”引领儿童的成长——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评介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德胜 《基础教育课程》 2006年第9期32-33,共2页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教材评介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 “生活德育” 苏教版 儿童 引领 德育课程 中国特色 小学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苗苗 《基础教育课程》 2015年第4期54-55,80,共3页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要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要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当肩负起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体系 《品德与社会 北师大版 小学德育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育指导纲要 文化教育系统
下载PDF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介绍
17
作者 徐斌 赵昕 《贵州教育》 1997年第Z2期46-50,共5页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是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对高年级的基本要求,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共12课,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课),是尊敬师长的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是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对高年级的基本要求,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共12课,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课),是尊敬师长的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低中年级都有。高年级则是在原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的艰辛,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父母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 教材介绍 社会主义 六年制 教师工作 祖国 小学 学习目的 教学中
下载PDF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兼议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
18
作者 谭苗苗 《基础教育课程》 2008年第7期36-37,共2页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社会 北师大版 综合性课程 教材 小学中高年级 社会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下载PDF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介绍
19
作者 徐斌 赵昕 《湖北教育》 1997年第Z2期40-42,共3页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共12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课),是尊敬师长的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低中年级都有,高年级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艰辛,懂得要尊...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共12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课),是尊敬师长的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低中年级都有,高年级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艰辛,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一课《尊敬老师》本课是使学生知道老师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教育学生要不忘师恩,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 课文是以少先队大队黑板报上庆祝教师节的两篇短文来进行尊师教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 社会主义 教材介绍 六年制 团结合作 集体利益 教育学生 祖国 小学
下载PDF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试用本)第十册教材介绍
20
作者 徐斌 赵昕 《贵州教育》 1998年第3期17-20,共4页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教材,是供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使用的.现作简要介绍:本册教材共12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6课),是良好品格教育,着重教育学生要为人正直、宽厚待人、为别人的进步高兴、培养健康的兴...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教材,是供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使用的.现作简要介绍:本册教材共12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6课),是良好品格教育,着重教育学生要为人正直、宽厚待人、为别人的进步高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读书要分辨好坏、真正的勇敢.第二部分(7—10课)是热爱劳动教育,着重教育学生懂得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爱护公共财物.第三部分(11课),是遵守纪律教育,着重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第四部分(12课),是热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当前我国还有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要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 教材介绍 六年制 生产劳动 试用本 遵守纪律 教师教学用书 社会主义 幸福生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