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对PPV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1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4 位作者 金鑫 马聪慧 崔红培 刘茜 李海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V的原发病包括视网膜脱离13眼,玻璃体积血3眼,眼内炎1眼。所有患者均行激光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包括房角镜下内路小梁切开术6眼、经巩膜瓣途径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小梁切开术11眼。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范围均≥300°,其中360°者11眼,330°者4眼,300°者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标准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术后用药数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的主要结局指标为眼压和手术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用药数量、BCVA变化和并发症。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34.41±5.11)、(21.88±11.72)、(20.77±7.67)、(19.50±7.01)、(16.32±4.68)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9,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14眼眼压较术前降低40%以上。术后6、12个月手术成功率均为76.5%。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80,P<0.001)。术后6个月,术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1,P=0.190)。术眼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 微导管辅助 玻璃体切割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2
作者 蔺涛 王佳琦 +1 位作者 丁雨帆 刘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查(选择时间点为9∶00 AM、12∶00 AM、3∶00 PM、6∶00 PM、9∶00 PM、12∶00 PM、3∶00 AM、6∶00 AM),比较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及峰值时间、谷值及谷值时间、波动范围及昼夜平均眼压差变化。结果: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曲线均呈现日间下降、夜间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午降至波谷,夜间升至波峰;与术前相比,术后1 a 24 h眼压谷值、峰值时间较术前提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明显下降,波动范围无明显差异,昼夜平均眼压差明显增加。结论:CST可降低POAG患者眼压,但不改变24 h眼压波动范围,反而升高昼夜平均眼压差,提示CST不能改善POAG患者昼夜眼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全周缝线小梁切开 24 h眼压 昼夜眼压波动
下载PDF
外路全周或部分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对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海军 任静 +2 位作者 杨潇远 刘茜 董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比较外路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 assisted circumferential trabeculotomy,MAT)与Harm刀辅助部分小梁切开术(conventional partial trabeculotomy,CPT)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 目的比较外路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 assisted circumferential trabeculotomy,MAT)与Harm刀辅助部分小梁切开术(conventional partial trabeculotomy,CPT)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PCG患儿,按初次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MAT组与CPT组,术后随访均不少于2 a,观察眼压、并发症、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及角膜透明度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4例(41眼)患儿,MAT组18例(22眼),CPT组16例(19眼),年龄(30.1±28.8)周,MAT组和CPT组术前基线眼压分别为(28.45±3.87)mmHg(1 kPa=7.5 mmHg)、(29.05±2.52)mmHg;末次随访时MAT组和CPT组眼压分别为(15.80±5.69)mmHg、(19.28±7.65)mmH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为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末次随访时MAT组和CPT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78.95%(Z=-1.93,P=0.847),MAT组2 a累积生存率为81.3%,CPT组2 a累积生存率为73.2%,采用K-M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示,χ^2=0.584,P=0.445。MAT组角膜直径术前(12.3±1.2)mm,术后降低至(11.4±0.9)mm(P=0.004),CPT组从术前(12.4±1.5)mm降为(11.9±1.1)mm(P=0.002),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术后MAT组角膜混浊率从54.55%降为40.91%(P=0.761),CPT组从52.63%降为42.11%(P=0.744),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术后所有患眼均发生前房积血,CPT组发生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各1眼,MAT组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白内障发生。结论MAT和CPT均能有效控制PCG患儿眼压,且MAT较CPT降压幅度更大,远期有效率更高,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 部分小梁切开 先天性青光眼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开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伍博晰 曹业宏 李秋实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8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41眼)。观察组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8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41眼)。观察组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开术;对照组予以单纯小梁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周、3个月胰岛素抵抗(HOMA-IR)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及3个月,两组患者HOMA-IR、hs-CRP、IL-6均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机制可能与改善IR,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 小梁切开 胰岛素抵抗 炎症细胞因子
下载PDF
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继英 郝永娜 +2 位作者 郭黎霞 班景飞 刘文茹 《中国医学装备》 2013年第3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1~36个月,平均13.4个月。结果:术后视力3眼无变...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1~36个月,平均13.4个月。结果:术后视力3眼无变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周眼压为0.93~2.67kPa,平均(1.92±0.67)kPa,末次回访眼压为1.33~2.67kPa,平均(2.05±0.53)kPa。与术前用药后眼压(4.67~4.93kPa,平均5.88kPa)相比下降3.69kPa。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安全可靠,适用于小梁组织病变或发育异常的宽房角青光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开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联合巩膜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36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穆翔 梁惠文 +2 位作者 李明桂 陈烈 陈强 《广西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1216-1217,共2页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开反折术 观膜可调节缝线
下载PDF
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兴怀 郑应昭 嵇训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3-15,共3页
外路小梁切开术(External trabeculotomy,简称小梁切开术)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首选显微手术之一,我们自1986年起开展此项手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并于1989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初步疗效及体会,迄今已施行该... 外路小梁切开术(External trabeculotomy,简称小梁切开术)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首选显微手术之一,我们自1986年起开展此项手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并于1989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初步疗效及体会,迄今已施行该手术120余例,现将术后随访一年以上的婴幼儿型青光眼病例作分析总结。材料与方法 1986年~1991年12月间,作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80例128眼。随访至少一年的共41眼(27例),其中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38眼(24例)伴其他眼部先天异常的,继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Sturge—weber综合征)3眼(3例)。手术时平均年龄2.6岁(2个月~11岁),男18例,女9例,单眼13例,双眼1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有畏光、流泪、大角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眼外科手术 小梁切开
下载PDF
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泳 曹蕾 +2 位作者 刘晨伟 李露瑶 聂庆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878-882,共5页
目的:评价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37例50眼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试验... 目的:评价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37例50眼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5眼行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对照组25眼行180°小梁切开术。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直径、杯/盘比(C/D),随访时间点为1wk,1、3、6mo。患儿均在水合氯醛灌肠下用Schiots眼压计测量眼压、用双脚圆规测量角膜的横径,用检眼镜记录眼底杯盘比值。结果:术后随访6mo,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组术后1wk,1、3、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7.51±3.68、11.79±1.84、13.97±2.76、14.51±0.97mm Hg,180°小梁切开术组分别为8.47±2.66、13.88±6.32、15.74±3.20、16.51±2.44mm Hg,均较术前眼压30.74±4.68、31.96±5.15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组术后3mo平均角膜横径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眼的杯盘比减小,28眼的杯盘比不进展。手术成功者其杯/盘比值明显减小(术前0.72±0.19,术后0.60±0.24,P=0.007);患者50眼中,术中前房出血11眼(22%),前房是否出血与术后眼压降低情况无关。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无浅前房、低眼压、角膜后弹力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玻璃体脱出、虹膜粘连及眼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具有术后眼压控制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 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 小梁切开 眼内压
下载PDF
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开术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谭均莲 黄文敏 +1 位作者 张小娟 冯霜月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8-39,共2页
总结65例(123眼)先天性青光眼行小梁切开手术患儿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眼部及全身检查,全麻手术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等,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证手术成功。
关键词 先天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手术 护理
下载PDF
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霞 唐炘 《临床眼科杂志》 2000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 探讨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5月 ,对 2 0例 36眼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不用任何抗青光眼眼液或药物 ,眼压 <2 .8k Pa,角膜清晰 ,... 目的 探讨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5月 ,对 2 0例 36眼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不用任何抗青光眼眼液或药物 ,眼压 <2 .8k Pa,角膜清晰 ,角膜直径和杯盘比值不进展 ,术后随访 3~ 18个月 ,平均 9个月 ,手术成功率为 94.4%。结论 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较单纯外路小梁切开术及房角切开术效果好 ,开辟内、外两条通道 ,手术并发症少 ,成功率高 ,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 小梁切除术 治疗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51-352,共2页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3月。结...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3月。结果10例12眼术前眼压(36.6±11.8)mmHg(1kPa=7.5mmHg),术后1d(6.2±2.8)mmHg,术后1周(7.3±3.7)mmHg,术后2周(9.6±4.2)mmHg,术后1月(12.7±4.7)mmHg,术后2月(11.5±4.2)mmHg,术后3月(12.2±4.4)mmHg。术后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水平。12眼均有功能型滤泡。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及前房炎症反应。有1例术中少量前房出血,于术后1d全部吸收。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成功率高于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小梁手术 小梁切开
下载PDF
小梁切开联合虹膜根切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春 杨家干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观察外路小梁切开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外路小梁切开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和房... 目的观察外路小梁切开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外路小梁切开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和房角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分别为29例和27例,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3.5%和87.1%。19例(19眼)随访6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mmHg者16例(84.2%)。术后房角检查显示上方120°范围房角开放和小梁组织切开的裂隙。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31眼,均自行吸收,后弹力层损伤6眼、虹膜根部断离2眼、虹膜后粘连4眼。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能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 虹膜周边切除 青光眼 闭角型
下载PDF
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文毅 孙兴怀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1997年第4期88-90,共3页
目的:评价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长期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通过随访外路小梁切开术后5年以上的发育性青光眼患者37例55眼,分析其成功率、小梁切开术次数、角膜横径、视乳头杯盘比值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发育性青光眼总成... 目的:评价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长期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通过随访外路小梁切开术后5年以上的发育性青光眼患者37例55眼,分析其成功率、小梁切开术次数、角膜横径、视乳头杯盘比值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发育性青光眼总成功率为81.82%,其中婴幼儿型青光眼为87.23%,青少年型青光眼为50%;平均手术次数为1.31次/眼;婴幼儿型青光眼角膜横径平均缩小0.78±0.25mm(22眼)视乳头杯盘比值平均缩小0.15±0.06(15眼),所有病例均未见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疗效肯定而稳定,远期并发症极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 发育性青光眼 长期疗效
下载PDF
外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兴怀 嵇训传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外路小梁切开术是已公认的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或发育性青光眼的理想手术,尤其对因角膜混浊而无法施行房角切开术的先天性青光眼更是首选手术。该手术操作较房角切开本简便,易于掌握,值得推广。本文就外路小梁切开术的手术器械,操作方法,... 外路小梁切开术是已公认的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或发育性青光眼的理想手术,尤其对因角膜混浊而无法施行房角切开术的先天性青光眼更是首选手术。该手术操作较房角切开本简便,易于掌握,值得推广。本文就外路小梁切开术的手术器械,操作方法,手术成败的关键以及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和疗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开
下载PDF
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低年龄婴幼儿型青光眼1例
15
作者 廖瑜俊 熊伟伟 +6 位作者 杨洋 邓燕 于春红 吴劲松 毛欢文 彭小维 殷小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1年第6期56-57,共2页
婴幼儿型青光眼是先天性青光眼(PCG)的一个类型,患儿往往在出生几个月就表现为"牛眼"的症状。由于患儿年龄小,在检查、诊断、治疗、护理、麻醉以及手术等诸多环节都面临许多困难。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可在直视下准确切开... 婴幼儿型青光眼是先天性青光眼(PCG)的一个类型,患儿往往在出生几个月就表现为"牛眼"的症状。由于患儿年龄小,在检查、诊断、治疗、护理、麻醉以及手术等诸多环节都面临许多困难。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可在直视下准确切开小梁组织,解决了术中定位不准的技术难点;利用其引导及机械切割作用,克服既往切开手术中无法切开下方残存小梁网的弱点,真正实现360°全周小梁切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1例低年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型青光眼 微导管 小梁切开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16
作者 张立贵 韩伟 +2 位作者 耿燕 张爱华 孙若楠 《眼科新进展》 CAS 1998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确定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21例(36眼)相对年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并与20例(33眼)单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随访14例(24眼),平均随访22.5mo,眼压... 目的确定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21例(36眼)相对年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并与20例(33眼)单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随访14例(24眼),平均随访22.5mo,眼压控制率为87.5%(不用药),局部用抗青光眼药物达95.7%。对照组随访16例26眼,平均随访19.3mo,眼压控制率为53.8%(不用药),局部用药为73.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相对年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单纯小梁切除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 青光眼 小梁切开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17
作者 甘小林 黄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临床纳入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儿172例257眼。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于术后对患儿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术后眼压变化情况,以术后眼压升高且使...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临床纳入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儿172例257眼。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于术后对患儿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术后眼压变化情况,以术后眼压升高且使用1或2种局部降压药无效时作为手术失败的标准。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小梁切开术失败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能够影响手术成功时间的相关因素以及各时点手术成功率曲线的描记。 结果:患儿中位数随访时间为30.7(8.4~57.9)mo,随访率为89.0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压、角膜透明度是导致小梁切开术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角膜透明度属于与手术成功时间相关的因素(P〈0.05)。 结论:术前角膜透明度与眼压相比,更能够稳定的反映出婴幼儿型青光眼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患儿进行术前角膜透明度评分以及眼压水平检测,能够作为预测术后眼压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 婴幼儿型青光眼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陈银 黄振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目的 :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 :先天性青光眼 30例 ( 6 0只眼 )分为两组。A组小梁切开术 15例 ( 30只眼 ) ;B组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 15例 ( 30只眼 ) ,分别观察术后眼压、并发症 ,随访时间多于 6个月。 结... 目的 :观察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 :先天性青光眼 30例 ( 6 0只眼 )分为两组。A组小梁切开术 15例 ( 30只眼 ) ;B组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 15例 ( 30只眼 ) ,分别观察术后眼压、并发症 ,随访时间多于 6个月。 结果 :两组术后眼压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前房积血平均吸收的天数 A组小于 B组 ( P<0 .0 5 )。 结论 :采用小梁切开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优于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天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 小梁切除术 治疗
下载PDF
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远期效果观察
19
作者 李明桂 穆翔 梁惠文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效果。[方法]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对拟切除的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巩膜组织(4.0 mm×1.5 mm)切除一端,保留一端,将小梁条反折斜45°角缝合于深层巩膜组织,利用巩膜条隆...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效果。[方法]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对拟切除的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巩膜组织(4.0 mm×1.5 mm)切除一端,保留一端,将小梁条反折斜45°角缝合于深层巩膜组织,利用巩膜条隆起功能,防止术后滤过通道阻塞。[结果]治疗组术前眼压3.51±0.45 kPa,术后一周降至1.25±0.82 kPa;对照组术前眼压3.45±0.31 kPa,术后一周降至2.11±0.41 kPa。两组术后一周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复查,两组眼压均能较好控制在20 mmHg以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复查两组的滤过泡功能,治疗组的滤过泡存留百分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开反折术能利用隆起部增加滤过的间隙,促使房水经巩膜瓣隧道进入结膜下,维持滤过通畅,防止术后远期滤过道的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开反折术 滤过
下载PDF
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3 位作者 高传文 王博 李海军 董仰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6个月~8岁,中位数年龄为4岁。所有患儿均接受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 d、1个月、6个月观察并比较患儿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眼中成功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14例20眼,成功率为90.91%,其中行全切开(切开范围为360°)手术12眼,行次全切开(切开范围为180°~330°)手术8眼,2眼因微导管通过不到90°,术中改行传统Harms刀小梁切开+切除术。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的20眼术前,术后7 d、1个月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6.55±4.38)、(20.48±3.62)、(13.71±6.35)和(12.67±5.37)mmHg(1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771,P<0.001)。末次随访18眼眼压得到控制,其中16眼眼压完全控制,2眼使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降至正常;2眼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不能控制至正常水平。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16眼在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均在术后l周内吸收。结论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良好,并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 儿童青光眼 微导管 眼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