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柘荣县气象局温室小气候系统的设计开发 被引量:1
1
作者 郑伟 詹青霞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第12期12-13,共2页
随着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方便有效地对温室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是目前可控环境农业研究的重点。本章简要说... 随着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方便有效地对温室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是目前可控环境农业研究的重点。本章简要说明了柘荣县气象局温室小气候系统的网络架构及数据调用软件的开发,并综述了温室环境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小气候系统的设计 数据解析 调用
下载PDF
温室小气候温度和湿度动态模型预测及验证 被引量:5
2
作者 韦玉翡 赵建贵 +2 位作者 高安琪 白云飞 李志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32-38,共7页
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Solyc)欧美佳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基质栽培方式,利用番茄连续3个月生长发育的内外部环境数据、改进的热量传递理论及质能平衡方程建立并验证温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动态预测模型。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玻璃温... 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Solyc)欧美佳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基质栽培方式,利用番茄连续3个月生长发育的内外部环境数据、改进的热量传递理论及质能平衡方程建立并验证温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动态预测模型。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玻璃温室为例,考虑室内外太阳辐射量、室内外温度、风速、通风率、围护结构等因素建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番茄各生育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室外温度及太阳辐射量(冬季尤其要考虑加热设施的介入),室内相对湿度变化主要受植物蒸腾速率、室内温度以及通风换气的影响。该模型在各个生育期(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温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70%、7.90%、6.80%;绝对误差分别为1.42℃、1.26℃、1.05℃;标准误差均方根分别为1.32℃、1.39℃、1.25℃;相对湿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10%、3.20%、1.41%;绝对误差分别为4.08、2.11、1.35个百分点;标准误差均方根分别为3.73%、2.16%、1.11%,验证该模型可靠有效,可为后续的环境控制与决策管理提供模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Solyc) 小气候系统 温度模型 湿度模型
下载PDF
紫外辐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何雨红 郑有飞 何都良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2年第1期47-52,共6页
从作物群体角度、农田其它非作物类生物种群角度及农田小气候系统角度综合论述了紫外辐射增加对农田生态系统 (主要是麦田生态系统 )的影响。
关键词 紫外辐射 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群体结构 农田小气候系统 影响
下载PDF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崔向慧 王兵 +1 位作者 亢新刚 冯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80,共5页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问题是研究气候和小气候形成及其变化机制的重要问题 ,也是维持现有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而且对防治荒漠化起着重要作用 .该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及系统小气候的...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问题是研究气候和小气候形成及其变化机制的重要问题 ,也是维持现有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而且对防治荒漠化起着重要作用 .该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及系统小气候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从水量平衡与水文动态、水热交换与传输以及热量平衡等 3个方面 ,评述了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研究的若干方法 .最后 ,该文对水热平衡理论和研究方法、水热平衡耦合模型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水热结构优化模式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问题作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水热平衡规律 系统小气候 研究方法 水热传输 水文动态特征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Microclimate of Underground Systems on the Occurrence of Hibernating Bats
5
作者 Grzegorz Kly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3年第1期36-45,共10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crocli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ground systems and the hibernation sites of particular species of bats. The distribution of hibernating bats was analysed in five selected zones desi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crocli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ground systems and the hibernation sites of particular species of bats. The distribution of hibernating bats was analysed in five selected zones designated Ⅰ-Ⅴ. These zones have a similar relative humidity, diverse temperature ranges inside the system, as well as air flow rates. A multi-year research programme highligh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ibernating bats of various species and the microclimate of these particular zones. What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are the sites with an air flow in their zones exceeding 0.02 m·s^-1, then i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air flow determines more intensive settling of wintering bats (zones Ⅲ, Ⅳand Ⅴ). The zone Ⅱ-tourist zone with periodic air flows and often visited by humans is the least used by hibernating b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OPTERA MICROCLIMATE AIRFLOW hibernating ba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