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病害调查和现状评估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涛 李乃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100,共9页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查,并采样进行了树种、含水率、形貌、化学组分、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得知残存船体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但不同部位保存状况差别较大,病害类型多样。相关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船体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小白礁ⅰ号 船体 病害调查 现状评估
下载PDF
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评估三种加固剂对“小白礁Ⅰ号”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韩刘杨 韩向娜 +3 位作者 田兴玲 周海宾 殷亚方 郭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9-1534,共6页
随着社会对木质文物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饱水木质文物得到不断发掘和保护。饱水木质文物木材的细胞形态和化学结构普遍发生非均匀降解或变化,成为了不同于健康木材的“新材料”。PEG法和糖法作为国际通用的脱水加固方... 随着社会对木质文物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饱水木质文物得到不断发掘和保护。饱水木质文物木材的细胞形态和化学结构普遍发生非均匀降解或变化,成为了不同于健康木材的“新材料”。PEG法和糖法作为国际通用的脱水加固方法可避免饱水木质文物干燥过程中收缩变形。本研究选用“小白礁Ⅰ号”沉船主要用材树种柚木(Tectonasp.)为试验对象,分别使用PEG、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加固,并在开发的适用于脆弱木质文物的非包埋式纳米压痕样品制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纳米压痕力学技术(NI)评估了三种饱水木质文物常用加固处理方法对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分析(TGA)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加固剂种类影响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非包埋法制备的纳米压痕样品,可准确获取加固处理后考古木材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PEG法、三氯蔗糖法和海藻糖法均可显著提高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三种方法加固处理后的木材的弹性模量比未处理样品分别增加了6.9%,25.4%和29.1%,硬度比未处理样品分别增加了9.3%,25.9%和13.6%。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PEG、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均进入了考古木材细胞腔等内部组织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证实部分加固剂进入了木材细胞壁,是细胞壁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之,三氯蔗糖和海藻糖较适用于饱水考古木材的脱水加固,加固效果优于PEG,其中三氯蔗糖的加固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饱水木质文物加固性能的准确评估提供了方法参考,为沉船等饱水木质文物的加固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考古木材 微力学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 小白礁ⅰ号”沉船
下载PDF
“小白礁Ⅰ号”沉船部分木质文物微生物病害观察与损伤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梦鸽 张勤奋 +3 位作者 金涛 罗鹏 李权 徐润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 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 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 病害细菌 显微技术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部分构件木材树种的补充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欣欣 高梦鸽 +2 位作者 金涛 林国聪 徐润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 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 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沉船 木材种类 榄仁 五瓣子楝树 用材分析
下载PDF
“小白礁Ⅰ号”清代木质沉船构件的脱盐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杜靖 金涛 +6 位作者 胡凤丹 张弛 朱铁权 詹长法 李乃胜 贾政 陈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94-3298,共5页
“小白礁Ⅰ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其“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脱盐保护处理主要采用10 mmol·L^(-1)EDTA-2Na为水溶液,NaOH配置成中性后,静水浸泡和去离子水循环相配合,周期性更换... “小白礁Ⅰ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其“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脱盐保护处理主要采用10 mmol·L^(-1)EDTA-2Na为水溶液,NaOH配置成中性后,静水浸泡和去离子水循环相配合,周期性更换脱盐溶液的方式进行。选取浸泡脱盐中的“小白礁Ⅰ号”典型船体构件作为持续监测观察样本,定期采集脱盐浸泡液样品,通过连续为期一年的分析检测,全面监控评估船体构件的脱盐情况。利用分光测色计检测木材样品表面颜色变化;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观察木材样品微观形貌及元素变化;元素分析仪检测木材样品的硫元素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脱盐溶液的铁元素含量,评估以硫铁化合物为主的难溶盐脱除效果;离子色谱分析(IC)检测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含量,评估可溶盐的脱除效果。分光测色计测试结果表明,“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整体的色差变化趋势较为稳定,色差变化不明显。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测试结果表明,以球状颗粒形态存在的硫铁化合物明显减少,难溶盐得到了有效的脱除。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结果表明,船体构件中硫含量降低到1 Wt%左右,脱盐溶液内的铁元素含量整体偏低,波动幅度不明显,且呈缓慢的下降趋势,后半段铁元素脱除率明显降低。离子色谱分析(IC)结果表明脱盐溶液中SO_(4)^(2-)含量很低,变化小。K+,Mg^(2+)和Ca^(2+)已经基本检测不到。Cl^(-)和Na^(+)含量相对较高,是由脱盐试剂中含有这两种离子所致,停止投放试剂改换纯水浸泡可有效降低含量。Cl^(-)和Na^(+)含量虽然有所波动,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总脱盐量变化幅度较小,大量可溶盐已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 脱盐 硫铁化合物 ICP-MS 离子色谱
下载PDF
“小白礁Ⅰ号”沉船研究综述
6
作者 金涛 林国聪 王光远 《国家航海》 2024年第1期160-176,共17页
“小白礁Ⅰ号”沉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北渔山海域小白礁畔水下24米深处,为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于2008年10月被首次发现。2009年至今,考古与研究人员陆续开展了重点调查、考古发掘、保护修复、宣传展示、... “小白礁Ⅰ号”沉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北渔山海域小白礁畔水下24米深处,为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于2008年10月被首次发现。2009年至今,考古与研究人员陆续开展了重点调查、考古发掘、保护修复、宣传展示、学术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其珍贵的出水文物和独特的船体结构,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围绕考古成果描述、工作过程记录、出水文物展示、保护技术探索、相关问题讨论等五个方面,系统回顾梳理了“小白礁Ⅰ号”相关研究成果,以助有关学术讨论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 出水文物 船体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国聪 金涛 +20 位作者 王光远 周春水 梁国庆 赵哲昊 罗鹏 许超 雷少 李泽琛 贺俊彦 史伟 任记国 黎飞艳 韩飞 张勇 刘春健 司久玉 孙兆锋 赵鹏 禾多米 顿贺 刘晓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0-70,121,共22页
2014年,"小白礁Ⅰ号"沉船进行了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船体残存龙骨、肋骨、船壳板、隔舱板、铺舱板等构件。出水遗物有青花瓷、五彩瓷、陶器、金属制品等。"小白礁Ⅰ号"沉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从事海运贸易,具有远岸... 2014年,"小白礁Ⅰ号"沉船进行了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船体残存龙骨、肋骨、船壳板、隔舱板、铺舱板等构件。出水遗物有青花瓷、五彩瓷、陶器、金属制品等。"小白礁Ⅰ号"沉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从事海运贸易,具有远岸航行能力的木质帆船,是研究清代贸易史、造船史、航路航线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象山县 小白礁ⅰ号”沉船 道光年间
原文传递
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国聪 王光远 金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67,共14页
2012年5~7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以上遗存进行了正式发掘。船体残长约20.35、宽约7.85米。船体构件主要有龙骨、肋骨、船底板、隔舱板、舱底垫板、桅座、流水孔和方形立柱等。出水遗物共计118件... 2012年5~7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以上遗存进行了正式发掘。船体残长约20.35、宽约7.85米。船体构件主要有龙骨、肋骨、船底板、隔舱板、舱底垫板、桅座、流水孔和方形立柱等。出水遗物共计118件,以瓷器为主。沉船年代当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象山县 小白礁ⅰ号 沉船 瓷器 清代
原文传递
“小白礁Ⅰ号”沉船的发掘、保护与研究
9
作者 王结华 《中国港口》 2020年第S01期30-49,共20页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触礁沉没于今天浙江宁波象山石浦渔山海域的远洋木质商船"小白礁Ⅰ号",自2008年发现至今已迄10载有余,期间相继经历了文物线索普查、重点调查试掘、船载文物发掘、船体发掘出水、保护修复展示、学术...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触礁沉没于今天浙江宁波象山石浦渔山海域的远洋木质商船"小白礁Ⅰ号",自2008年发现至今已迄10载有余,期间相继经历了文物线索普查、重点调查试掘、船载文物发掘、船体发掘出水、保护修复展示、学术研究出版等一系列科考过程。本文在系统回顾这一历程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小白礁Ⅰ号"沉船的基本情况、工作方法、保护措施、展示方式和研究成果,并就部分与其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补充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沉船 调查 发掘 保护 展示 研究
原文传递
宁波“小白礁I号”遗址水下埋藏环境及对沉船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涛 阮啸 陈家旺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解"小白礁Ⅰ号"沉船所受腐蚀作用及机理,为后...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解"小白礁Ⅰ号"沉船所受腐蚀作用及机理,为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沉船保护提供借鉴,在沉船发掘工作期间,对遗址堆积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并采集相关水样和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多项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由于五列南北向石板的压仓以及细泥和海蛎壳堆积的覆盖,使得"小白礁Ⅰ号"船体底部得以留存但部分船体破坏严重;"小白礁Ⅰ号"沉船处于含盐量高、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偏碱性水环境,船体木材中盐富集且含有较多的硫铁化合物;在对船体进行保护处理时,脱水定形保护前必须进行脱硫脱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礁ⅰ号 水下埋藏环境 遗址堆积 水样 沉积物
原文传递
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纪要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国聪 王结华 姜波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122,共3页
2014年10月16-18日,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在宁波举办。到会的100余位嘉宾围绕水下考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展开讨论,14位专家从水下考古的回顾展望与发展态势、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最新收获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 2014年10月16-18日,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在宁波举办。到会的100余位嘉宾围绕水下考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展开讨论,14位专家从水下考古的回顾展望与发展态势、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最新收获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了专题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 宁波论坛 小白礁ⅰ号 南澳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考古01”水下考古专用船
原文传递
林国聪:考古路上执着奉献的追梦人
12
作者 毛思洁 《宁波通讯》 2022年第16期46-49,共4页
考古是一个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科。多年来,宁波的考古工作水陆并进,蓬勃发展,这其中,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主持发掘的“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明州罗城(望京门段)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存扩充了宁波... 考古是一个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科。多年来,宁波的考古工作水陆并进,蓬勃发展,这其中,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主持发掘的“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明州罗城(望京门段)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存扩充了宁波区域的人文发展史、港城建设史,也更新了大众对宁波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并进 文化遗产管理 考古遗存 小白礁ⅰ号”沉船 追梦人 积极贡献 港城建设 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