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6
1
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中的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46.32%和33.68%;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主要贝类为栉江珧、裂纹格特蛤、近江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和魁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海南岛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下载PDF
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嘉雯 江涛 +1 位作者 吴锋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8-234,共7页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大亚湾 腹泻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下载PDF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雷 郁昂 于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24-126,共3页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的污染状况 被引量:1
4
作者 冷科明 吴霓 +2 位作者 杜克梅 吴峰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贝类的PSP阳性检出率为20.4%,无超标,其中2009春季采自澳头和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的检出值最高,为215 Mu/100 g软组织.PSP检出率呈明显季节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主要染毒贝类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下载PDF
浙江南麂海域双壳贝类的腹泻性贝毒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锋 江天久 +1 位作者 张帆 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2-495,共4页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主要水产养殖区设立了六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条纹隔贻贝、紫贻贝、虾夷扇贝、太平洋牡蛎、野生牡蛎为对象...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主要水产养殖区设立了六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条纹隔贻贝、紫贻贝、虾夷扇贝、太平洋牡蛎、野生牡蛎为对象逐月采样,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南麂海域DSP检出率和超标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63.3%和56.7%;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DSP地理分布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整个南麂海域;易于积累DSP的主要贝类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紫贻贝,野生的牡蛎、条纹隔贻贝和厚壳贻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贝类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南麂岛
原文传递
浙江南麂列岛海域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锋 江天久 +1 位作者 张帆 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0-363,共4页
为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在我国首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间,在该海域主要养殖区设立了6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紫贻贝(M.edulis)... 为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在我国首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间,在该海域主要养殖区设立了6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紫贻贝(M.edulis)、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野生牡蛎(Ostreasp)为对象逐月采样,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南麂海域PSP含量普遍较低,检出率为11.7%,检出值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00 Mu/100g警戒值;PSP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它季节没有检出;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大沙岙、马祖岙、火焜岙3个海区的湾内,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易受该毒素污染的贝类主要为人工养殖的虾夷扇贝、紫贻贝及野生的牡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贝类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南麂岛
原文传递
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政菊 胡蓉 +2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徐轶肖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3,195,共7页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和毒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软组织中PSP含量普遍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 Mu/g,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 Mu/g警戒值,检出率为11.58%;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季节性变化显著,以冬季最高,达62.5%,夏末次之,为3.26%,春季和夏初均未检出PSP。另外,贝类中PSP毒素污染状况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产于陵水、文昌海域的贝类中毒素检出率较高。主要染毒贝类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a)、白织纹螺(Nassarius coron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染毒的贝样发现,贝类中含有11种PSP成分,分别为GTX4、GTX1、C1、C2、NEO、STX、dc GTX2、dc GTX3、GTX3、GTX2和dc STX,其中,GTX1,GTX4,C1,C2检出率分别为90.9%,100%,81.8%和81.8%,为染毒贝类中的主要毒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 海南岛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