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小篷竹生长的主要地形和土壤因子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济明 张东凯 +4 位作者 廖小锋 闫国华 王敏 文凭 赵小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共6页
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均值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小篷竹生长的地形和土壤因子,结果表明:①在地形因子当中,影响小篷竹生长的主要因子为坡向和海拔,阳坡和较低海拔更利于小篷竹的生长,海拔900m为小篷竹生长良好与否的分界线.此外... 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均值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小篷竹生长的地形和土壤因子,结果表明:①在地形因子当中,影响小篷竹生长的主要因子为坡向和海拔,阳坡和较低海拔更利于小篷竹的生长,海拔900m为小篷竹生长良好与否的分界线.此外,坡下部生境、坡度30°以下较利于其生长,但影响不显著.②在土壤因子当中,影响小篷竹生长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厚度、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土层厚度大于15cm、有机质质量分数100g/kg、有效磷质量分数2~3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125mg/kg以上最适宜其生长,尤其对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要求苛刻.此外,中性土壤和较高的碱解氮质量分数较适宜其生长,然而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篷竹 生境因子 地形因子 土壤因子
下载PDF
小篷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智 陈洪 +2 位作者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81-7783,共3页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篷竹 生长发育规律 退笋率 生长量
下载PDF
小篷竹群落邻体干扰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靖夫 蒙朝阳 +4 位作者 周超 刘济明 张承凤 张锋 刘纪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54-7755,共2页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分析小蓬竹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确立小蓬竹群落的竞争干扰因子。结果表明,在小蓬竹群落中,对小蓬竹干扰指数最大是猴樟,其次是小蓬竹本身。在自然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猴樟种群将占优势,最终小蓬竹将在小...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分析小蓬竹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确立小蓬竹群落的竞争干扰因子。结果表明,在小蓬竹群落中,对小蓬竹干扰指数最大是猴樟,其次是小蓬竹本身。在自然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猴樟种群将占优势,最终小蓬竹将在小蓬竹群落彻底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篷竹 干扰指数 邻体干扰 竞争反应
下载PDF
小篷竹林分密度初探
4
作者 张东凯 廖小锋 +4 位作者 刘济明 闫国华 王敏 文萍 赵晓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小篷竹天然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平均地径、株高及小篷竹的出笋率逐渐降低,密度在30 000-45 000株·hm-2时变化不大;小篷竹的出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先升高后下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时最高,且... 小篷竹天然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平均地径、株高及小篷竹的出笋率逐渐降低,密度在30 000-45 000株·hm-2时变化不大;小篷竹的出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先升高后下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时最高,且与30 000、60 000株·hm-2区组有极显著差异。综合而言,试验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适宜小篷竹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篷竹 区组试验 经营密度
下载PDF
坝竹和小篷竹花果特征及种子营养成分 被引量:4
5
作者 娄义龙 陈永富 +1 位作者 蒋玉才 陈雪梅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第4期55-60,共6页
坝竹和小篷竹均为藤蔓型、灌木状竹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有文献中对2个竹种花和果实特征的记载不全面,造成了它们在植物分类上存在争议。在2个竹种的原产地于开花结实期细致观察并记录了竹种的花和果实特征,并采集种子测定分析了... 坝竹和小篷竹均为藤蔓型、灌木状竹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有文献中对2个竹种花和果实特征的记载不全面,造成了它们在植物分类上存在争议。在2个竹种的原产地于开花结实期细致观察并记录了竹种的花和果实特征,并采集种子测定分析了种子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坝竹和小蓬竹的花、果形态相似,主要区别是坝竹外稃上的脉较小蓬竹多,而果实上紧贴内稃背面宿存的梗长则小于小蓬竹;2)坝竹和小蓬竹种子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碳水化合物及矿质元素,其中钙、镁、钾、铜、铁、锌、锰等元素含量尤为丰富,可作为食源植物;坝竹种子中的硒含量达到了富硒食品的要求,可作为富硒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竹 小篷竹 形态特征 果实 营养成分 贵州省
下载PDF
坝竹和小篷竹景观效果及实生苗培育
6
作者 娄义龙 陈永富 +4 位作者 陈雪梅 蒋玉才 任静 剑可欣 孙黔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第5期48-53,共6页
实地调查了黔北坝竹和黔南小蓬竹天然林景观效果,并进行了引种及实生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2个竹种在喀斯特石山地沿岩壁下垂如帘,形态飘逸,颇为美观。坝竹实生苗人工培育1年时,每株苗分蘖11个左右,苗高50 cm左右,培育15个月时苗高74 c... 实地调查了黔北坝竹和黔南小蓬竹天然林景观效果,并进行了引种及实生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2个竹种在喀斯特石山地沿岩壁下垂如帘,形态飘逸,颇为美观。坝竹实生苗人工培育1年时,每株苗分蘖11个左右,苗高50 cm左右,培育15个月时苗高74 cm左右;小蓬竹实生苗人工培育1年时,每株苗分蘖7个左右,苗高72 cm左右,培育15个月时苗高77 cm左右。研究结果可为坝竹和小篷竹的边坡绿化及盆栽观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竹 小篷竹 景观效果 引种 实生苗培育 贵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