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发酵剂对小米营养成分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姚世聪 赵丹 路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65-167,172,共4页
研究三株不同丝状真菌(米曲霉,米根霉3.1175和米根霉3.2751)发酵对小米营养成分及GABA含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发酵后小米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营养成分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小米中的总酸和还原糖在三株菌的... 研究三株不同丝状真菌(米曲霉,米根霉3.1175和米根霉3.2751)发酵对小米营养成分及GABA含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发酵后小米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营养成分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小米中的总酸和还原糖在三株菌的发酵下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此外,氨基态氮在米曲霉和米根霉3.2751的发酵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而米根霉3.1175发酵的小米变化则不显著(p>0.05),米曲霉发酵的小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因此米曲霉和米根霉3.2751发酵的小米具有更大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发酵 真菌发酵 γ-氨基丁酸(GBGA) 氨基酸态氮
下载PDF
小米发酵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3
2
作者 龚院生 姚艾东 王成中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41-44,56,共5页
论述了以小米为主要原料,辅以优质矿泉水、果蔬等辅料,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小米发酵饮料的生产工艺。并对原料预处理、发酵剂选择、发酵条件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室和工厂生产试验,找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小米发酵饮料 工艺 发酵饮料 酒精饮料
原文传递
益生菌发酵小米浆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桂芳 郭希娟 +2 位作者 张东杰 张爱武 王颖 《粮油食品科技》 2016年第4期90-93,共4页
利用特殊驯化的益生菌发酵小米浆,考察了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益生菌发酵小米浆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参数为:白砂糖添加量8%,益生菌接种... 利用特殊驯化的益生菌发酵小米浆,考察了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益生菌发酵小米浆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参数为:白砂糖添加量8%,益生菌接种量2.5%,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9 h。在此条件下,小米发酵浆的感官评分为97.6,总多酚含量为0.287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 益生菌 接种量 小米发酵饮料
下载PDF
基于智能仿生仪的发酵小米椒感官品质评价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易宇文 陈刚 +5 位作者 彭毅秦 张旭 邓静 乔明锋 刘阳 王聪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4-57,95,共5页
为利用智能感官分析技术评价小米椒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以恒温条件发酵的小米椒为试验对象,利用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仪器结合感官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拟合检验等数学方法,建立发酵小米椒感官品... 为利用智能感官分析技术评价小米椒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以恒温条件发酵的小米椒为试验对象,利用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仪器结合感官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拟合检验等数学方法,建立发酵小米椒感官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简化后的感官指标为滋味、香味及色泽,权重分别是38.96%,35.06%,25.97%,拟合检验R2=0.998,表明模型可代替原始的人工感官评价法。以智能感官指标的PCA为自变量,感官评价模型结果为因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建立主成分回归方程:Y=67.672+8.296×X_1PC1-1.571×X_2PC1-3.431×X_3PC1+0.288×X_4PC1,方差扩大因子检验表明该模型无明显多重共线性(VIF<10)。新的品质评价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小米椒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弥补了人工感官重现性及稳定性差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小米 智能感官 评价模型 感官品质
下载PDF
自然发酵小米菌株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锦华 崔鑫 +1 位作者 白宝清 范三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了探究发酵对小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从小米自然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四株不同菌株,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以淀粉消化率为指标筛选出乳酸片球菌为优势发酵菌种,通过对发酵方式、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发酵条件... 为了探究发酵对小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从小米自然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四株不同菌株,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以淀粉消化率为指标筛选出乳酸片球菌为优势发酵菌种,通过对发酵方式、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纯种发酵,每15 g小米接种2 mL菌液,在40℃发酵72 h,在此条件下小米中抗性淀粉显著增加,为67.90%,远高于同等条件自然发酵的28.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小米 菌株筛选 纯种发酵 淀粉消化性
下载PDF
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胀罐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卢玉 李慧 +3 位作者 钟鸣 李小燕 杨海莺 姚倩儒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600-5605,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胀罐的微生物,并对所分离菌株的产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和改良MRS琼脂培养基对引起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胀罐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菌...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胀罐的微生物,并对所分离菌株的产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和改良MRS琼脂培养基对引起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胀罐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菌体形态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并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最后将分离菌株接种到灭菌的小米乳酸菌饮料产品中,培养观察产气现象。结果共分离出6株细菌,编号为B001、B002、B003、B004、B005、B006,均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6株细菌均具有产气现象。结论副干酪乳杆菌是引起本研究产品胀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乳酸菌发酵饮料 胀罐微生物 分离 鉴定 副干酪乳杆菌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的不同地区辣椒品质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旋 阚晓波 +1 位作者 徐怀德 李梅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9-327,共9页
以陕西、四川、云南种植的小米椒为对象,研究其在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pH值、辣素含量、挥发性成分及脆度的变化,在发酵结束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辣椒在15 d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 以陕西、四川、云南种植的小米椒为对象,研究其在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pH值、辣素含量、挥发性成分及脆度的变化,在发酵结束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辣椒在15 d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15天降至2.0 mg/kg,达到安全食用标准。pH值显著降低,在第15天降至3.2。辣素含量变化不大,其中四川辣椒的辣素含量显著高于陕西和云南辣椒。辣椒脆度快速下降,最大承受压力逐渐减少。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发酵结束时陕西辣椒的挥发性成分与种类最多(54种),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在第15天达到最大值。结合感官评定得分,3种辣椒中陕西辣椒发酵后口感最佳,辣度接受水平最好,其次为云南辣椒、四川辣椒。本研究结果为发酵辣椒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小米 植物乳杆菌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Effect of Fermentation on Nutrient and Anti-nutrient Composition of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 and Soyabean (Glycine max) Blend Flours
8
作者 Anthony Ojokoh Babatunde Bello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4年第8期668-675,共8页
This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nutrient content, PH, titratable acidity, and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of millet and soyabean blend. Millet and soyabe... This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nutrient content, PH, titratable acidity, and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of millet and soyabean blend. Millet and soyabean composite flours were mixed in gram of six combinations as follows millet and soyabean (A) = 100:0, millet and soyabean (B) = 90:10, millet and soyabean (C) = 80:20, millet and soyabean (D) = 70:30, millet and soyabean (E) = 60:40, millet and soyabean (F) = 50:50 and subjected to natural fermentation for 72 h. The following bacteria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Lacobacillus fermentum, L. acidophilus, L. bulgaricus, L. plantarum, L. dextranicum, L. rhamnosus, L. delbrueckii, L. leichemanii, L. divergens, L. reuteri, L. jenseni, L. casei, L. salivarius, L. cellubiosus,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 and Pediococcus acidilactis, of which L. plantarum was the most dominant the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fermentation. There was decrease in pH with increase in TTA in all the samples. The result of the proximate analysis revealed a marginal increase in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each sample (from 44.41 to 63.14, from 11.02 to 24.02, from 16.64 to 23.10, from 20.83 to 26.93, from 25.43 to 30.12, 39.12 to 35.86 and from 40.66 to 54.24%) There was increase in ash content and decrease in carbohydrate, fibre and fat contents of the fermented samples.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also show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anti-nutritional content which are hydrogen cyanide, oxalate and phytate. Fermentation has modified the microbial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the millet and soyabean blend and this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the bl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t flour soyabean flour natural fermentation NUTRIENT antinutri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