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策略探究
1
作者 黄辉 《教育界》 2024年第12期23-25,共3页
文章分析了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讨论了能够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练 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学练小组学习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09年第S1期53-54,共2页
学练小组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与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学练小组学习理论对他们走向社会将受益匪浅。笔者从学练小组学习的含义、特征、意义、关键、以及在... 学练小组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与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学练小组学习理论对他们走向社会将受益匪浅。笔者从学练小组学习的含义、特征、意义、关键、以及在教学中的实施等方面入手,阐明有关学练小组学习的基本观点。希望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推行并有效运用学练小组学习,让学生感受学练小组学习的乐趣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练小组学习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实施
下载PDF
学练小组学习法在乒乓球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浩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31-132,共2页
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对大学生乒乓球教学的不同方法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练小组学习法在学生掌握乒乓球技术和相应的身体素质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对大学生乒乓球教学的不同方法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练小组学习法在学生掌握乒乓球技术和相应的身体素质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也呈现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练小组学习法 乒乓球课程改革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小组合作学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罗锦霞 《教育科学论坛》 2019年第16期72-73,共2页
小组合作学练,是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6人左右的一个小组,并指定技术好的学生为小组长进行教练或轮流教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练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练 小组合作学练教学模式 主体地位 组织、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下载PDF
普通高中篮球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练的运用
5
作者 薛积东 《中学教学参考》 2017年第21期54-54,共1页
组合作学练在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与素质教育的观念吻合,是“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体现,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与向导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主要从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 组合作学练在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与素质教育的观念吻合,是“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体现,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与向导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主要从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练的重要性出发,研究小组合作学练在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练 普通高中 篮球模块教学 实践研究
下载PDF
小组合作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剑 《中学教学参考》 2017年第21期55-55,共1页
《体育与健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发展的好坏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对课程目标的完成度有着关键性的的作用。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对象、时间、方法、结果、分析方面。探... 《体育与健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发展的好坏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对课程目标的完成度有着关键性的的作用。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对象、时间、方法、结果、分析方面。探究小组合作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生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小组合作形式的可持续性和对教学效率的积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球模块 小组合作学练 学生
下载PDF
Effects of small-volume soccer and vibration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aerobic fitness,and muscular PCr kinetics for inactive women aged 20-45
7
作者 Luke J.Connolly Suzanne Scott +11 位作者 Magni Mohr Giorgos Ermidis Ross Julian Jens Bangsbo Sarah R.Jackman Joanna L.Bowtell Rosemary C.Davies Susan J.Hopkins Richard Seymour Karen M.Knapp Peter Krustrup Jonathan Fulford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4年第4期284-292,共9页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16 weeks of small-volume, small-sided soccer training soccer group (SG, n = 13) and oscillating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vibration group (VG, n = 17) on...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16 weeks of small-volume, small-sided soccer training soccer group (SG, n = 13) and oscillating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vibration group (VG, n = 17) on body composition, aerobic fitness, and muscle PCr kinetics in healthy inactive premenopausal women in comparison with an inactive control group (CO, n = 14). Methods: Training for SG and VG consisted of twice-weekly 15-min sessions with average heart rates (HRs) of ~ 155 and 90 bpm respectively. Pre- and post-measurements of body composition (DXA), phosphocreatine (PCr) on- and off-kinetics, and HR measurements during stand- ardised submaximal exercise were performed. Results: After 16 weeks of training in SG, fat percentage was lowered (p = 0.03) by 1.7%±2.4% from 37.5% ± 6.9% to 35.8% ± 6.2% and the PCr decrease in the quadriceps during knee-extension ramp exercise was attenuated (4% ± 8%, p = 0.04), with no changes in VG or CO (time- group effect: p=0.03 and p = 0.03). Submaximal exercise HR was also reduced in SG after 16 weeks of training (6%± 5% of HRmax, p = 0.01). Conclusion: Short duration soccer training for 16 weeks appears to be sufficient to induce favourable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and indicators of aerobic fitness and muscle oxidative capacity in untrained premenopausal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 percentage Heart rate MRS PCr kinetics Small-sided socc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