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7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1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迁飞 HYSPLIT模型 分布型 茶树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美人茶香气和滋味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明金 朱艳宇 +2 位作者 何春梅 闫佳伟 金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无叶蝉刺吸鲜叶和叶蝉刺吸鲜叶加工而成的美人茶的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叶蝉刺吸的美人茶品质较好。与无刺吸美人茶相比,有刺吸美人茶中黄酮和黄酮醇及其糖苷、酚酸、茶黄素、糖苷衍生物和单宁含量增加,氨基酸、糖类和脂质含量下降。基于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确定了香叶醇、芳樟醇、β-月桂烯、水杨酸甲酯和D-柠檬烯这5种特征挥发物。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揭示了有无叶蝉刺吸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茶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 香气 滋味 代谢物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陈亭旭 廖姝然 王晓庆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虫螨·茚虫威SC 1 5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SC 3 000倍液和30%丁醚·茚虫威SC 1 500倍液等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校正防效均超过85%,药后14 d校正防效在78%~95%;2) 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应急药剂,其中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具有杀虫效果好、对生态友好、健康风险低等特点,适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和抗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小绿叶蝉 双丙环虫酯 田间药效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破坏与修复
4
作者 屈政 杨广 +1 位作者 杨小红 林美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6-777,共12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粒体涂抹器的微观形态,以期阐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涂抹修复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具体特征。【方法】用清水喷雾、喷粉和高湿处理以及用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0.2%洗洁精、 0.5%吐温80和0.05%有机硅助剂丝润(Silwet 618)]的杀虫剂喷雾(0.05 mg/L联苯菊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用指示剂药斑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这些处理对成虫翅面网粒体的破坏效果;以有机硅助剂丝润分别喷雾以及单翅涂抹成虫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处理,并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成虫为对照组,通过可拍照显微镜记录成虫翅面出现网粒体白斑次数,并通过网粒体白斑次数分析不同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节律变化;通过Vegas软件分析茶小绿叶蝉网粒体涂抹动作,利用器官破坏法确定网粒体涂抹器所在部位,并通过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清水喷雾、粉尘和高湿环境不会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造成破坏,加有机硅助剂丝润的杀虫剂喷雾可在成虫翅面产生明显药斑,SEM图片显示网粒体与残留有机硅助剂团聚结块并掉落;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为(22.3±1.8) h,比对照组缩短了约8.0 h, 5 d内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频次为(8±1)次,比对照组高出约3次;成虫往体表涂抹修饰网粒体时前后足的振动频率可达(16.7±2.4) Hz;器官破坏法处理后足胫节微毛列造成叶蝉无法正常涂抹网粒体,这可能是由涂抹器微毛顶端反向弯曲造成的。【结论】有机硅助剂丝润可破坏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有机硅助剂处理后茶小绿叶蝉通过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来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是茶小绿叶蝉成虫完成纳米网粒体颗粒涂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体表 网粒体 有机硅助剂 网粒体分泌 网粒体涂抹器
下载PDF
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
5
作者 乔利 陈磊 +3 位作者 蒋月丽 周洲 耿书宝 王丽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1-2059,共9页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型有NP波、A波、C波、E波、S波、F波和R波,其中NP波占比最大。与自然光(对照)相比,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时间内,光照强度越大,刺吸百分比越低,刺吸次数越多,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越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灯光防治茶园叶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绿光 取食行为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电位图谱
下载PDF
基于PCA-LDA-SVM算法的茶小绿叶蝉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鹏 刘金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0,共6页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减少后续的计算时间;再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寻找特征数据的最优投影空间,使类内散布距离最小,类间散布距离最大,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试验结果表明,PCA-LDA-SVM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6%,精确度达100%,召回率达92%,整体识别性能优于SVM,BP,KNN,PCA-SVM模型,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病虫害识别 主成分分析(PCA) 线性判别分析(LDA)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萍 李小兵 +2 位作者 张继新 余浩文 武怀恒 《湖北植保》 2024年第1期38-39,45,共3页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30mL/667m^(2);在大发生时期,可选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 茶树 小绿叶蝉 防效
下载PDF
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活性及田间防效评价
8
作者 侯超群 何康丽 +3 位作者 杨景涵 韦诺 李猛 冯建国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29,136,共7页
为评估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98%丁醚脲和95%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通过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12.5、150.0、187.5 g·hm^(-2),25%丁... 为评估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98%丁醚脲和95%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通过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12.5、150.0、187.5 g·hm^(-2),25%丁醚脲悬浮剂750.0 g·hm^(-2),以及30%唑虫酰胺悬浮剂90.0 g·hm^(-2)进行两地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丁醚脲与唑虫酰胺以2∶3比例混配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44.21。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速效性良好,药后1 d,长安村田间试验防效为67.55%~76.87%,岭下村田间试验防效为86.24%~93.33%;持效性优异,药后7 d,长安村防效为89.50%~95.29%,岭下村防效为85.53%~92.74%。综上,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较好,茶叶生产中推荐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112.5~187.5 g·hm^(-2)的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兑水喷雾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丁醚脲 唑虫酰胺 室内活性 田间防效
下载PDF
4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
9
作者 蔡珊红 朱腊民 +4 位作者 綦征 方东光 杨卫华 任小娟 夏振洲 《湖北植保》 2024年第1期35-37,共3页
本文研究了浠水县茶园常用4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效,其中以42%丁醚脲·茚虫威综合表现最好,药后1~5 d, 42%丁醚脲·茚虫威35 mL/667m^(2)防效均大于80%;22%丁醚脲·... 本文研究了浠水县茶园常用4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效,其中以42%丁醚脲·茚虫威综合表现最好,药后1~5 d, 42%丁醚脲·茚虫威35 mL/667m^(2)防效均大于80%;22%丁醚脲·呋虫胺50 mL/667m^(2)药后3 d防效最高达到了92.34%;17.5%联苯·呋虫胺防效随天数增加药效呈下降趋势,35 mL/667m^(2)浓度在药后1 d防效最高,为82.51%。生产中建议在茶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每5~7 d施药一次,并注意轮换用药,以减缓抗药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杀虫剂 消长规律 防效 复配剂
下载PDF
非化防措施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效果
10
作者 程长松 洪迪甫 +7 位作者 杨荷花 饶漾萍 饶趁明 丁坤明 陈国庆 冯伟华 李罡 洪海林 《湖北植保》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本文研究了及时采摘、茶园轻修剪、中耕除草、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和生物农药球孢白僵菌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非化学防治措施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农业防... 本文研究了及时采摘、茶园轻修剪、中耕除草、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和生物农药球孢白僵菌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非化学防治措施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农业防治措施中,以茶园轻修剪、第7 d防治效果最优,达60.02%;物理防治措施中,以黄板与灯光组合诱杀第21 d防治效果最优,达75.00%;生物防治措施中,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和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两种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均达73.00%以上。上述几种非化学防治措施可优先作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化学防治 不同处理 小绿叶蝉 防控效果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11
作者 何雪怡 雷雨欢 +7 位作者 宋仕月 夏露霞 王世宇 马成文 魏可欣 王梦馨 潘铖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初羽化雌雄成虫)及初羽化成虫不同组织(体壁、脂肪体、唾液腺、肠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量;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沉默茶小绿叶蝉5龄若虫EfMLP2和EfMLP4,生物测定分析EfMLP基因沉默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果】获得4条茶小绿叶蝉Ef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fMLP1(GenBank登录号:OR504428),EfMLP2(GenBank登录号:OR504429),EfMLP3(GenBank登录号:OR504430)和EfMLP4(GenBank登录号:OR504431),这4条EfMLP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O-联糖基化位点形成粘蛋白结构域(mucin domain, MD)且该结构域包含高度重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EfMLP3和EfMLP4的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的2型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EfMLP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属于两种不同的MLP类型,该结果与昆虫的分类地位无相关性,猜测可能与其功能分化相关。EfMLP1和EfMLP2在茶小绿叶蝉初羽化雌雄成虫和初羽化成虫唾液腺中均特异性高表达,而EfMLP3和EfMLP4的表达在卵、若虫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初羽化成虫脂肪体等多个组织中均可被检测到。与饲喂dsGFP对照组比较,饲喂dsEfMLP2和dsEfMLP4可分别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体内EfMLP2和EfMLP4的表达量,并可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论】EfMLP在茶小绿叶蝉取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开发基于RNAi的叶蝉防治技术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粘样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RNA干扰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12
作者 马磊 郑芬 +4 位作者 方宇 奚玲玉 程勋辉 李昌春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41-143,148,共4页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化学药剂,达到控虫减药的目的,利用喷雾法于2023年在舒城县舒茶镇选择10种常用药剂开展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化学药剂,达到控虫减药的目的,利用喷雾法于2023年在舒城县舒茶镇选择10种常用药剂开展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450 mL/hm^(2))防效最佳,药后7 d防效在92%以上;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600 mL/hm^(2))、5%桉油精可溶液剂(1350 mL/hm^(2))、20%呋虫胺可溶粒剂(450 g/hm^(2))防效次之,7 d防效在83%以上。上述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茶树和天敌昆虫相对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杀虫剂 田间试验 防治效果
下载PDF
8种杀虫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防效比较
13
作者 龙楚云 钟馥骏 +2 位作者 成淑芬 黄至畅 李建明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高效低毒药剂,选择8种杀虫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3、7d防效分别为72.34%、90.34%和94.99%;其次为25%丁醚脲悬浮剂和20...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高效低毒药剂,选择8种杀虫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3、7d防效分别为72.34%、90.34%和94.99%;其次为25%丁醚脲悬浮剂和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药后7d防效分别为89.88%和86.06%;150g/L茚虫威乳油、0.5%甲维盐微乳剂和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不突出;10%联苯菊酯水乳剂和240g/L虫螨腈悬浮剂虽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性较差。8种杀虫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茶树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小绿叶蝉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诱捕方法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蒋琴杰 李黄开媚 刘迪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为了系统研究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利用光源诱捕器诱捕法、船型诱捕法和黄板诱捕法诱集茶小绿叶蝉并统计各种诱捕方法的总数,3种方法均为每7d调查一次,以分析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 为了系统研究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利用光源诱捕器诱捕法、船型诱捕法和黄板诱捕法诱集茶小绿叶蝉并统计各种诱捕方法的总数,3种方法均为每7d调查一次,以分析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的相关性。通过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源诱捕法、黄板诱捕法和船型诱捕法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即黄板诱捕法监测茶小绿叶蝉和光源诱捕法、船型诱捕法监测所反映的虫情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诱捕方法 小绿叶蝉 种群动态 光源诱捕法 船型诱捕法 黄板诱捕法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陈磊 关迎雪 +3 位作者 王荣凯 张松洋 王文豪 乔利 《种业导刊》 2024年第5期43-48,共6页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探究小贯小绿叶蝉雌、雄成虫在不同药剂(联菊·啶虫脒、噻虫·高氯氟、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处理茶树叶片上的取食行为,从而筛选最佳药剂,为小贯小绿叶蝉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在取...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探究小贯小绿叶蝉雌、雄成虫在不同药剂(联菊·啶虫脒、噻虫·高氯氟、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处理茶树叶片上的取食行为,从而筛选最佳药剂,为小贯小绿叶蝉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在取食过程中产生7种波形(取食波A、C、F、E1、E2、R波和非刺探波NP波),小贯小绿叶蝉在取食时NP波持续时间占比最大,A波、C波、E1波和E2波持续时间占比均较大。药剂处理后6 h内小贯小绿叶蝉雌、雄虫在不同药剂处理茶树叶片上的刺探次数和各取食波形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对于雄虫,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刺探次数显著高于CK,其他药剂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刺探次数具体表现为乙基多杀菌素>噻虫·高氯氟>啶虫脒>联菊·啶虫脒>CK。对于雌虫,除噻虫·高氯氟处理外,其余药剂处理刺探次数均显著低于CK,刺探次数具体表现为CK>噻虫·高氯氟>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联菊·啶虫脒。C波、E1波和E2波为小贯小绿叶蝉主要的取食波形,由这3种波形的累计持续时间可知,对于雄虫,取食持续时间表现为联菊·啶虫脒>CK>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高氯氟;对于雌虫,取食持续时间表现为啶虫脒>CK>乙基多杀菌素>联菊·啶虫脒>噻虫·高氯氟。根据小贯小绿叶蝉取食阶段的波形持续时间可以得知,雌、雄虫在经过噻虫·高氯氟处理的茶树叶片上取食时间最短,即噻虫·高氯氟抑制小贯小绿叶蝉在茶树叶片上取食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取食行为 药剂 刺吸电位技术
下载PDF
湖北省豆类蔬菜微小型害虫小绿叶蝉的鉴别与防治
16
作者 司升云 杨帆 +4 位作者 王攀 骆海波 周利琳 杨绍丽 望勇 《长江蔬菜》 2024年第7期49-51,共3页
小绿叶蝉为湖北省豆类蔬菜主要叶蝉类害虫,近年来有加重发生趋势,由于其体型微小,易与其他相似害虫种类混淆,对田间防治造成困扰。2022年对小绿叶蝉进行了种群动态调查,对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小绿叶蝉为湖北省豆类蔬菜主要叶蝉类害虫,近年来有加重发生趋势,由于其体型微小,易与其他相似害虫种类混淆,对田间防治造成困扰。2022年对小绿叶蝉进行了种群动态调查,对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雨果 李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4-59,共6页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园的无公害防治。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概述了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茶园控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发生动态以及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不同防控技术,并对今后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的理性认识,可为茶叶产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手段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小绿叶蝉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展望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毒力及防效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建伟 田厚军 +2 位作者 邱良妙 刘其全 姚凤銮 《武夷科学》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为明确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生产上较为科学、合理的药剂推荐剂量或组合剂量,本研究采用浸梢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毒力,并对5种杀虫剂的田间防效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8%虫螨腈... 为明确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生产上较为科学、合理的药剂推荐剂量或组合剂量,本研究采用浸梢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毒力,并对5种杀虫剂的田间防效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8%虫螨腈微乳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2.5%联苯菊酯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8.305 mg·L^(-1)、3.840 mg·L^(-1)、53.060 mg·L^(-1)、3.607×10^(7)孢子·L^(-1)、21.006 mg·L^(-1).除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外,供试药剂的平均防效在药后第7 d达到最高.高剂量氟啶虫酰胺速效性和持效性俱佳,联苯菊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也比较好,虫螨腈、高剂量球孢白僵菌和呋虫胺持效性较好,但球孢白僵菌和低剂量的呋虫胺速效性较差.在生产上,推荐持效性和速效性优势明显的上述5种杀虫剂轮换或搭配使用防治茶小绿叶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药剂 高效 防效
下载PDF
防控措施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及重庆沱茶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罗红玉 陈世春 +6 位作者 陈善敏 江宏燕 王奕 常睿 袁林颖 杨娟 钟应富 《南方农业》 2023年第7期134-138,共5页
为了探寻适宜重庆茶区夏秋季沱茶生产的小贯小绿叶蝉防控措施,比较“友好型色板”(处理F1)、“友好型色板+化学农药”(处理F2)、“友好型色板+生物农药”(处理F3)3种防控处理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茶鲜叶品质及所制沱茶品质等的影响。... 为了探寻适宜重庆茶区夏秋季沱茶生产的小贯小绿叶蝉防控措施,比较“友好型色板”(处理F1)、“友好型色板+化学农药”(处理F2)、“友好型色板+生物农药”(处理F3)3种防控处理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茶鲜叶品质及所制沱茶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F3的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显著减少,茶鲜叶产量比处理F2仅低11.3%,产值却高32.4%;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处理F1,分别高出14.54%、7.93%;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处理F2,高出92.37%;咖啡碱,没食子酸,EGC,EGCG含量,酚氨比值比处理F1、处理F2分别降低33.45%、40.44%,49.86%、39.85%,41.77%、37.83%,142.0%、115.23%,1.80、1.69。2)所制沱茶中,处理F3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处理F2的73.27%,EGCG显著低于处理F1、F2,分别低16.68%、25.35%;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最低,为1.53;处理F3所制沱茶感官品质最好,其茶汤、叶底、色泽较绿,滋味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虫口数 防控措施 重庆沱茶 茶叶品质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的鉴定及其参与茶树“叶蝉烧”症状形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佳伟 陈宗懋 +4 位作者 李兆群 罗宗秀 边磊 蔡晓明 金珊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54,共15页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酶解法提取唾液蛋白质;并通过LC-MS/MS质谱对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的种类和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中共鉴定到107个肽段、92个蛋白质,按不同功能可分为7类,包括酶类、转运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调节蛋白、骨架蛋白、其他或非酶蛋白和未表征蛋白。此外,以收集纯化的成虫唾液蛋白质处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并与纯机械损伤叶片、纯唾液处理叶片、血清蛋白处理叶片和虫害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叶蝉唾液蛋白处理后的叶片与小贯小绿叶蝉危害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48 h均会出现叶蝉烧症状;而其他处理叶片均未出现此类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贯小绿叶蝉的唾液组成及其与茶树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水状唾液 蛋白质 茶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