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气囊内镜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正廷 钟捷 +5 位作者 张晨莉 程时丹 唐永华 缪飞 吴云林 江石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内镜 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扫描 小肠间质瘤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小肠造影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诊断20例肠道疾病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丹凤 殷信道 +5 位作者 张卫东 武新英 姜亮 苏文 王鹏 孙军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6-468,共3页
消化道是人体最长的器官,因其走形迂曲和相互重叠,传统的检查方法只能观察肠管腔内的结构,而无法较好地显示肠壁及肠管外的结构。许多肠道疾病会穿透肠壁侵及腔外,所以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关键词 磁共振小肠造影 肠道疾病 造影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 消化道 影像学 结构 肠管
原文传递
超声内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磁共振小肠造影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莉 牛俊坤 缪应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58-860,共3页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包括UC和CD。目前,IBD的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近年来,一些影像诊断方法如超声内镜(endoscopi...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包括UC和CD。目前,IBD的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近年来,一些影像诊断方法如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computedtomographyenterography,CTE)和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resonanceenterography,MRE)在IBD诊断中占重要地位。超声内镜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小肠造影 影像诊断方法 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内镜 炎症性肠病 应用 慢性非特异性 肠道疾病
原文传递
甘露醇等渗溶液联合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小肠造影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志 王丽 许颖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观察2.5%甘露醇等渗溶液联合多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小肠造影(MSCTE)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E检查,并根据口服对比剂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9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纯水15... 目的观察2.5%甘露醇等渗溶液联合多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小肠造影(MSCTE)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E检查,并根据口服对比剂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9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纯水1500 m L;试验组予以口服2.5%甘露醇1500 m L。比较2组患者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充盈评分,并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析2组的诊断效能。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十二指肠充盈评分分别为3和2分,空肠充盈评分分别为2和2分,回肠充盈评分分别为3和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整体诊出率77.8%(70例/90例)和59.7%(46例/7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腺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6%和87.0%,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1%和68.8%,溃疡性肠膜炎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和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口服2.5%甘露醇等渗溶液联合MSCTE可获得较好的肠道充盈效果,并且能显著提高小肠疾病的诊出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等渗溶液 多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小肠造影 小肠病变
原文传递
计算机断层扫描误诊为小肠脂肪瘤套叠的成人翻转型小肠麦克尔憩室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宝国 马莉 +5 位作者 林东亮 张炜 赵坤 宋明全 曹彬 魏良洲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3-485,共3页
患者男,37岁,因腹痛加重3个月伴腹胀1个月于2016年2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周隐痛,无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间断发作,应用奥美拉唑等药物后腹痛可缓解。患者1个月前腹痛加重,为阵发性... 患者男,37岁,因腹痛加重3个月伴腹胀1个月于2016年2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周隐痛,无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间断发作,应用奥美拉唑等药物后腹痛可缓解。患者1个月前腹痛加重,为阵发性上腹部和脐周剧烈疼痛,伴明显腹胀、出汗,无恶心、呕吐,可排气、排便,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提示贲门见一柱状隆起,表面糜烂,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胃窦黏膜充血。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贲门糜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肠脂肪瘤 麦克尔憩室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活组织病理检查 转型 成人 套叠
原文传递
大肠、小肠双充盈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道成像对肠道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华省 唐秉航 +5 位作者 李良才 何亚奇 屈力力 娄彦平 莫蕾 林俊坤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267,共5页
收集314例临床疑诊小肠疾病患者的资料,分为大肠、小肠双充盈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道成像组(CTE-WE组,166例)与单纯口服法CT肠道成像组(对照组,148例)两组。CTE-WE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满意率、小肠各段扩张宽度、小肠各段充盈评分和盲... 收集314例临床疑诊小肠疾病患者的资料,分为大肠、小肠双充盈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道成像组(CTE-WE组,166例)与单纯口服法CT肠道成像组(对照组,148例)两组。CTE-WE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满意率、小肠各段扩张宽度、小肠各段充盈评分和盲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充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CTE-WE组中检出单独小肠异常41例,单独大肠异常26例,小肠、大肠均异常36例;对照组检出单独小肠异常22例,单独大肠异常28例,小肠、大肠均异常18例。两组患者共检出同时累及大肠、小肠的同类病变共47例。结果显示CTE-WE方法可行,患者耐受,对病变诊断和累及肠道范围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肠疾病 肠道疾病 大肠 充盈 成像 病变诊断 服药依从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不典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芳莹 赵雪松 +1 位作者 严嘉仪 缪飞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不典型CT表现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具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29例P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9例PSIL...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不典型CT表现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具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29例P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9例PSI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2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4例PSIL患者表现为不均匀肠壁增厚,5例表现为肠腔内外肿块。4例PSIL患者病灶CT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5例于门静脉期可见明显强化,20例黏膜面有多发溃疡形成,5例可见黏膜面明显异常强化,13例病变肠壁浆膜层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消失,4例邻近脏器受侵犯,8例伴发肠梗阻。结论PSIL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或明显强化,黏膜面多发溃疡形成,黏膜面异常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脏器受侵犯及伴发肠梗阻等不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淋巴瘤 小肠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小肠腺癌伴卵巢转移^(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二例
8
作者 罗娜娜 胡晓燕 +2 位作者 李蕾 彭辽河 邱大胜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0-1142,共3页
例1患者女,53岁,因腹胀、腹痛伴腹泻1个月,于2018年3月1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稍胀、腹痛、食欲减退等不适,对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具体用药不详)并出现腹泻。既往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妇科检查示,盆腔可及巨大肿块,... 例1患者女,53岁,因腹胀、腹痛伴腹泻1个月,于2018年3月1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稍胀、腹痛、食欲减退等不适,对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具体用药不详)并出现腹泻。既往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妇科检查示,盆腔可及巨大肿块,活动度尚可。盆腔MRI示,盆腔内两枚巨大肿块影,大者约11.7 cm×7.1 cm,考虑卵巢恶性肿瘤(图1);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为248.70 U/ml,糖类抗原125、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正常。胃镜及肠镜检查未见异常。2018年3月23日行剖腹探查+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减瘤术,术中见盆腔左右两侧卵巢被2枚巨大囊实性肿瘤包裹,大小分别约11 cm×8 cm×6 cm和14 cm×11 cm×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腺癌 卵巢转移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辅助诊断小肠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胡佳佳 王正廷 +3 位作者 钟捷 梁胜 张淼 李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身显像辅助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过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且临床高度怀疑为小肠肿瘤的24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双气囊... 目的探讨18F-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身显像辅助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过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且临床高度怀疑为小肠肿瘤的24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双气囊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例经病理证实为肠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被排除。22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出小肠恶性肿瘤16例(小肠恶性肿瘤病灶17处,淋巴结受累27处);小肠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4例;1例肠结核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阳性;1例小肠印戒细胞癌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阴性。18F-FDGPET/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80.00%,诊断准确率为90.91%。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对小肠恶性肿瘤检测、良恶性鉴别、分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对小肠肿瘤患者无创、无痛、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显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21
10
作者 唐永华 陈克敏 +3 位作者 钟捷 吴志远 朱晖 缪飞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32例PSIL病例中,单发生于回肠者23例,空肠6例,十二指肠1例,2例同时发...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32例PSIL病例中,单发生于回肠者23例,空肠6例,十二指肠1例,2例同时发生于空、回肠。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5型:浸润型(12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10例)、息肉肿块型(2例)、肠系膜型(3例)、混合型(5例)。MSCT表现为病变肠管的黏膜面多连续、较光整,肠壁不规则增厚,以黏膜下层和肌层增厚为主,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且各型PSIL病灶增强前后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例PSIL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其对小肠淋巴瘤定位、定性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5%。结论:PSIL的MSCT表现有相对特征性,MSCT小肠造影检查对PSIL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淋巴瘤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17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彤丹 朱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16例患者小肠CT发现小肠占位病变,表现为无分叶或有分叶的低密度、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32HU,强化大多不均匀,多数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多为外生性生长,17例患者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阳性.组织病理学以及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危险分类,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重视急诊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以胃肠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经手术切除病灶、生物靶向治疗、加强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出血 小肠间质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20例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诗彤 商倩 +3 位作者 邱志兵 罗忠光 钟良 丁伟群 《上海医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和治疗的20例PSIL患者的病史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和治疗的20例PSIL患者的病史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纳差、消瘦、腹泻、发热。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5例,均发现小肠占位性病变,13例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行胶囊内镜检查9例,7例发现病灶。18例发现病灶者的内镜下表现为结节/息肉样增生型8例,溃疡型2例,肿块型2例,弥漫浸润型1例,混合型5例。病灶位于回肠11个,空肠6个,十二指肠4个。10例患者消化道多部位受累。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型淋巴瘤,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最多。结论 PSIL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回肠发病率最高,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息肉样增生型多见,胶囊内镜和小肠镜为发现小肠淋巴瘤病灶的主要手段,非手术确诊有赖于小肠镜下活组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胶囊内镜 双气囊小肠镜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小肠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t .
下载PDF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浩 曾强 +1 位作者 王建滕 康泰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6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CT小肠造影检查,以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分析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并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不同部位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70例小肠肿瘤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确诊50例小肠恶性肿瘤、20例小肠良性肿瘤。根据诊断金标准,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均为高度。多模态MR小肠造影与CT小肠造影对十二指肠、空肠近段、空肠远段、回肠近段、回肠远段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均具有良好的定性诊断价值和定位诊断价值,可为小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诊断 小肠造影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小肠及回盲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周东奎 鲁明骞 +3 位作者 冯雪松 刘宇飞 宋浩 徐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8-862,I0009,共6页
目的:分析小肠及回盲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小肠和回盲部FD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小肠及回盲部FDC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女性,61岁... 目的:分析小肠及回盲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小肠和回盲部FD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小肠及回盲部FDC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女性,61岁,因下腹隐痛9 d、发现盆腔肿物5 d入院。子宫及附件彩超,盆腔偏右侧低回声包块,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右下腹部-盆腔新生物伴周围种植转移,淋巴结增大。子宫及附件增强MRI,右侧下腹部-盆腔肿块、回盲区结节,考虑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小肠及回盲部FDCS。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好转出院。结论:FDCS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无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FDCS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肉瘤 小肠 回盲部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荣华 胡海菁 +1 位作者 高峰 徐新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12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0例小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0例小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误诊及漏诊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2,P=0.0015<0.05)。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2.00%、5.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1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8、3.9072,P=0.0172、0.0481<0.05)。结论通过对小肠出血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阳性检出率,还能降低误诊和漏诊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和大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肠出血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27期3035-3036,3049,共3页
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在临床、内镜和CT检查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肠结核和2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CT检查情况。结果 2种疾病均以腹痛、体质量下降、腹泻、便秘为主要表现,但肠结核患者发热... 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在临床、内镜和CT检查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肠结核和2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CT检查情况。结果 2种疾病均以腹痛、体质量下降、腹泻、便秘为主要表现,但肠结核患者发热、盗汗、纳差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均<0.01),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血便、腹部包块、肠穿孔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肠结核(P均<0.05)。肠结核以肠腔狭窄和节段性改变为主要镜下特点,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主要以肿块和息肉突起为镜下表现。肠结核的肠壁厚度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0.05),二者在平扫期CT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增强期CT值及强化幅度均显著高于肠结核患者(P均<0.05);肠结核患者中肠壁分层增厚、肠壁积气和中空淋巴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均<0.05),而单层偏心增厚发生率显著低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0.01)。肠结核肿大淋巴结直径小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0.01)。结论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好发部位相同,但在临床表现、内镜和CT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综合各种方法加以诊断,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结核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内镜表现 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MSCT评价小肠粪便征在小肠梗阻中出现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凤涛 张厚宁 +2 位作者 禹璐 盛佳曦 傅昱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2期249-256,共8页
目的:探讨小肠粪便征(SBFS)在小肠梗阻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76例小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56层CT增强检查,应用多种后处理成像方式分析获得病例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梗阻... 目的:探讨小肠粪便征(SBFS)在小肠梗阻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76例小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56层CT增强检查,应用多种后处理成像方式分析获得病例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梗阻程度将病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按梗阻的病因类型,分为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及疝气组。将每组中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阳性病例中,未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阴性病例中。详细记录每组阳性病例中SBFS的长径范围及其与梗阻移行带的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SBFS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结果: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42例出现了SBFS,其中轻度组13例(17.1%)中出现SBFS 2例(15.4%);中度组25例(32.9%)中出现SBFS 16例(64.0%);重度组38例(50.0%)中出现SBFS 24例(63.2%)。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粘连组45例(59.2%)中出现SBFS 22例(48.9%);炎症组10例(13.2%)中出现SBFS6例(60.0%);肿瘤组8例(10.5%)中出现SBFS 5例(62.5%);克罗恩病组7例(9.2%)中出现SBFS 5例(71.4%);疝气组6例(7.9%)出现SBFS 4例(66.7%)。在各组阳性病例中,35例(83.3%)患者的SBFS能明确定位到梗阻移行带,其长轴范围约为4.5~22.1 cm,CT值范围约-215~9 HU。SBFS在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FS在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组及疝气组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FS能快速准确定位小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节约诊断时间,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粪便征 小肠梗阻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CT小肠造影对术后肠粘连34例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国峰 黄胜 《交通医学》 2010年第6期707-708,共2页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对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前肠道准备后,口服2.5%等渗甘露醇1 500-2 000ml,检查前20分钟肌注山莨菪碱10mg。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有MPR、VRT、MIP,对小肠充盈程度进行评价...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对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前肠道准备后,口服2.5%等渗甘露醇1 500-2 000ml,检查前20分钟肌注山莨菪碱10mg。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有MPR、VRT、MIP,对小肠充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34例均经临床或手术证实。小肠粘连CT表现异常23例(68.6%),其中小肠肠管粗细不均匀6例(26.1%);肠管增粗12例(52.2%);肠壁束带征5例(21.7%);腹部血管主要分支分级:I级23例(67.6%),II级6例(17.6%),III级5例(14.7%)。结论:CT小肠造影是新型、无痛苦、简便有效检查方法,可作为检查手术后肠粘连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粘连 小肠造影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龙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9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42例活动期Crohn's病患者作为观察组,33例缓解期Crohn's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变强化...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42例活动期Crohn's病患者作为观察组,33例缓解期Crohn's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变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腔狭窄或梗阻例数多于对照组,游离缘假性憩室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梳状征、蜂窝织炎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壁厚度为(10.6±2.5)mm,厚于对照组的(4.9±2.0)mm,观察组病变肠壁动脉期CT值为(97.1±13.5)Hu、病变肠壁门脉期CT值为(109.8±14.6)Hu,均高于对照组的(74.2±6.4)、(81.6±5.7)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小肠造影可以准确地鉴别Crohn's病活动期与缓解期,在评估Crohn's病活动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肠造影 Crohn's病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家春 朱静娜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9期98-100,共3页
目的:分析对小肠病变患者采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口服法小肠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东莞三局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检查。观察患者口... 目的:分析对小肠病变患者采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口服法小肠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东莞三局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检查。观察患者口服泛影葡胺对比剂后的不适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检查的影像资料和临床数据,比较此法与常规胃肠内镜检查结果的定性正确率和定位正确率。结果:除2例出现轻微的恶心现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显著的不适症状。多层螺旋CT的定位正确率为89.5%,显著高于胃肠内镜检查的75.0%;多层螺旋CT的定性正确率为63.2%,低于胃肠内镜检查的7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疾病患者利用多层螺旋CT口服法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能有效提高小肠疾病的定位正确率,且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病变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肠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