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下前动脉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A.Samii 凌锋 M.Samii 吴浩 张智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45-449,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 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小脑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乔胜铎 邱建华 +1 位作者 苏钰 黄维国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 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方法 对20具甲醛固 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小脑 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 目的 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方法 对20具甲醛固 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小脑 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 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 50%。 结论 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庭蜗神经 桥脑小脑 解剖学
下载PDF
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与血脂水平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涵 耿园园 +2 位作者 霍英杰 李建斌 王艳雷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5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磁共振成像检查AICA和BA,比较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水平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AICA、BA及血清H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血清CHO、LDL-C、TG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CA、BA及血清H 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CHO和L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TG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清CHO、LDL-C、TG呈负相关,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密切相关,随病情变化升高或降低,为突发性聋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微循环 高脂血症 小脑下前动脉 基底动脉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孝文 高培福 +3 位作者 王金平 李若葆 鞠晓华 冷志敏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2 2具尸头 4 4侧共发现小脑...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2 2具尸头 4 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 4 1支。从基底动脉下 1 3段发出者 34支 (占 82 .93% ) ;从基底动脉中 1 3段发出者 7支 (占 17.0 7% )。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 34支 (占 82 .93% ) ;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 5支 (占 12 .19% ) ;穿展神经根丝者 2支 (占 4 .88% )。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 16支 (占 37.84 % ) ;穿神经根型者 19支 (占 4 7.0 2 % ) ;桥袢型者 4支 (占 9.76 % ) ;远隔型者 2支 (占 4 .88% )。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 9个 (占 34.6 2 % ) ;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 15个(占 5 7.6 9% ) ;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 2个 (占 7.96 % )。结论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小脑下前动脉 显微解剖学 福尔马林 蛛红明胶 手术 显微镜
下载PDF
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5
作者 马超 王紫兰 +3 位作者 朱昀 尤万春 陈周青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1-840,共10页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级均为Ⅰ级栓塞。安全性事件包括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面瘫1例。术后6个月随访,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未见复发;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4例,1分1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且动脉瘤多数位于小脑下前动脉近端。针对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有利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 手术夹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对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莫万彬 杜贻庆 +3 位作者 蒋常文 唐景峰 唐乐剑 王文波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237-123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入路 小脑下前动脉 显微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小脑下前动脉的应用解剖
7
作者 魏锡云 林元问 +3 位作者 张郢华 罗克忱 曾水林 黄国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2期93-95,126-127,共5页
在63个成人脑上,应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小脑下前动脉的起始、分支、外径和该动脉在脑桥小脑角区的形态特征及其与Ⅵ、Ⅶ、Ⅷ对脑神经的局部位置关系,为临床分析脑桥小脑角综合症、血管造影及肿瘤切除等提供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8
作者 王孝文 王金平 +3 位作者 高培福 鞠学红 冷志敏 鞠晓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在 4 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 4 2侧 (95 .4 5 % )。每侧只有 1个动脉袢的 13侧 (30 .95 % ) ;有 2个动脉袢的 2 0侧 (47.6 2 % ) ;有 3个动脉袢的 2侧 (4.76 % ) ;有 4个和 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 (2 .38% )。②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 33侧 (78.5 7% ) ;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 (2 1.93% )。③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 2 3侧 (5 4.76 % ) ;内耳门型者 5侧 (11.9% ) ;内耳道型者 14侧 (33.33% )。④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 2 9侧 (6 9.0 5 % ) ;垂直位者 13侧 (30 .95 % )。⑤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 ,其出现率分别为 :中间位 5 4.76 % (2 3侧 )、下位 11.96 % (5侧 )、后位 9.5 2 % (4侧 )、上位 4 .76 % (2侧 )和前位 2 .38% (1侧 )。⑥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 2 % .结论 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 ;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面神经 小脑下前动脉 脑桥小脑间隙动脉 显微解剖 福尔马林 蛛红明胶
下载PDF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静雅 田广永 徐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 颈静脉球 MRI
下载PDF
前庭蜗神经及相关小脑下前动脉MRI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小贝 陈维亮 +2 位作者 张小林 许伟 李善杰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观察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的量化研究。方法常规体检者45名(90耳),行桥小脑角区MR 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 目的观察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的量化研究。方法常规体检者45名(90耳),行桥小脑角区MR 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3薄层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构及其周围微血管情况。蜗神经直径为(1.15±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为(1.08±0.03)mm;前庭下神经直径为(0.84±0.04)mm。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97.5%,小脑下前动脉袢为59%,迷路动脉为34%。动脉袢、迷路动脉压迫前庭蜗神经占4%;接触者占24%,疑似接触率44%,无接触18%。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在小脑脑桥角提供有用的影像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庭蜗神经 小脑下前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重建小脑下前动脉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远 孙剑瑞 +2 位作者 杨波 王树凯 刘献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一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人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 目的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一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人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枕动脉(OA)远端及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吻合位点的距离及管径:皮肤切口与上项线交点同OA分支远端的距离;AICA绒球段及桥脑外侧段的管径以及所需供体血管的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脑下前动脉的吻合段的平均管径是1.2mm,与枕动脉分支管径1.5mm基本匹配。从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距离为(47.6±1.9)mm,而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所游离枕动脉的长度为(72.3±3.3)mm,能够满足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需要。结论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可成功完成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血管重建,并相较于现有手术入路具有较小皮肤切口、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血管搭桥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MRI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婕 马来阳 +3 位作者 甘铁军 姜艳丽 马玉荣 张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6期622-627,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脑下前动脉 面神经 听神经
原文传递
小脑下前动脉综合征
13
作者 苗顺来 佟树文 +1 位作者 裴香莲 幺相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眩晕 耳聋
原文传递
一侧桥小脑角五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1例
14
作者 王孝文 王金平 +2 位作者 鞠学红 蒋吉英 鞠晓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23-323,共1页
关键词 小脑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小脑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毗邻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维东 彭龙锋 +1 位作者 祝绍磊 王孝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动脉 三叉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小脑动脉解剖学与临床学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秦建军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1995年第2期32-35,45,共5页
解剖学教科书描述小脑有三对动脉.自从OrHeB报道至1928年由Ja-cob命名的小脑下中动脉以后,小脑动脉就有三对和四对两种说法.CarPenter一书和Hamilton还提到小脑动脉的起点。
关键词 小脑下动脉 小脑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解剖学 临床学 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动脉 第四脑室 动脉颅内段
下载PDF
44例小脑动脉的解剖观察
17
作者 杨琳 钱本渊 李良文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为更好地防治脑血管疾患,为临床提供有关数据,对88侧三种小脑动脉进行观测。方法:取已移下固定后整脑,经红色乳胶灌注,0mm-125mm游标卡尺测量,DSZ-1型双目手术放大镜观察。结果:三种小脑动脉分支数变异较... 目的:为更好地防治脑血管疾患,为临床提供有关数据,对88侧三种小脑动脉进行观测。方法:取已移下固定后整脑,经红色乳胶灌注,0mm-125mm游标卡尺测量,DSZ-1型双目手术放大镜观察。结果:三种小脑动脉分支数变异较大(4支~9支);左、右管径总和差异不大,0.25>P>0.10;分布范围较恒定,弯曲数目1个~5个。结论:三种动脉的变异提示脑血管造影及脑外科医生注意出现占位性病变时,各弯曲的移位及避免误伤变异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动脉 解剖 测量
下载PDF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下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观察和测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钰 杜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5-712,共8页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及性别分布、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对比3.0T TOF MRA下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内径及行程,椎动脉内径及优势方向和程度,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影状态及内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和后交通动脉(PCoA)内径及行程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资料显示,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LDL水平升高比例(3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5.69%)及显著升高比例(4.9%)(P<0.01)。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出现TC水平升高比例(2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9.6%)及显著升高比例(2.94%)(P<0.05)。3.0T TOF MRA影像结果显示,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平均内径[(3.32±0.75)mm]相对于对照组平均内径较窄[(3.50±0.54)mm](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AICA显影率(10%)低于对照组(24.51%)(P<0.05),突发性聋组双侧AICA均不显影率(38.89%)高于对照组(26.47%)(P<0.05),两组患者AICA显影状态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发性聋组显影的左侧AICA平均内径为(1.04±0.24)mm,与对照组内径(1.16±0.28)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左侧PCA P1段内径为(1.27±0.54)mm,与对照组内径(1.42±0.52)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右侧PCA P1段的内径为(1.25±0.58)mm,与对照组内径(1.41±0.51)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 PCA)比例(3.33%)低于对照组(9.8%)(P<0.05),突发性聋组出现双侧f PCA比例(13.89%)高于对照组(4.9%)(P<0.05),两组患者f PCA出现位置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存在狭窄,同时LDL及TC水平升高,动脉狭窄与血脂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后循环 基底动脉 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20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