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治疗体会
- 1
-
-
作者
孙淑文
方晓梅
李玉新
-
机构
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出处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6期177-178,共2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患者早期可以表现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后逐渐表现出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典型症状,早期颅脑CT无特异性表现,颅脑MRI可以确诊。结论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脑梗死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颅脑MRI检查可以确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
关键词
外伤
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
诊断与治疗
-
分类号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8
- 2
-
-
作者
宋元清
徐丽君
-
机构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7-40,45,共5页
-
基金
江西省卫健委普通科技计划(20187111)。
-
文摘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
后循环脑梗死
小脑上动脉区
小脑后下动脉区
大脑后动脉区
基底动脉区
-
Keywords
structural changes in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system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