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2 位作者 张培 秦颖 王娅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密集的短梭形间质细胞和单层小管状上皮构成,小管均匀分布于间质,见顶浆分泌,周围肌上皮缺失;间质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另见小叶上皮内瘤变和少量浸润性小叶癌。免疫表型:小管癌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10%,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K5/6、Calponin均阴性;浸润性小叶癌E-cadherin阴性,p120胞质阳性,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5%;梭形间质细胞CD34阳性,CD10和S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0%;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并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罕见,易漏诊,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仔细观察,辅以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交界性叶状肿瘤 小管 浸润性小叶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血清TFF1 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及预后
2
作者 李静 杨庚武 +2 位作者 李颖 王志芬 刘峥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1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三叶因子1(TFF1)、胸苷激酶1(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7例晚期ILC患者纳入ILC组,以同期我院诊治的70例女性乳腺... 目的研究血清三叶因子1(TFF1)、胸苷激酶1(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7例晚期ILC患者纳入ILC组,以同期我院诊治的70例女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纳入良性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TFF1、TK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疗效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血清TFF1、TK1表达对晚期I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LC组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级、肿瘤最大径>4 cm的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化疗后疗效分为有效组51例,无效组46例。无效组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血清TFF1、TK1水平是影响ILC患者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85、1.716、1.205;P<0.001、0.017、0.011)。TFF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4.19%(19/43),72.22%(39/54);TK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3.48%(20/46),74.51%(38/51)。TFF1、TK1高表达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低于TFF1、TK1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升高,两者水平升高是影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的危险因素,且与晚期IL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浸润性小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三叶因子1 胸苷激酶1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影像学漏诊的非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
3
作者 张华国 方海燕 +1 位作者 吴佳阳 钟兴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7期1381-1382,共2页
1资料患者女性,28岁,发现右乳肿物半月余入院。查体:右乳头凹陷,右乳房触及团块状肿块,质韧,无明显边界。钼靶:右乳头后方腺体团块致密,内结构显示欠佳,未见明确结节及肿块影,见图A,钼靶BI-RADS 0类。超声:右乳腺体弥漫性增厚,厚约27mm... 1资料患者女性,28岁,发现右乳肿物半月余入院。查体:右乳头凹陷,右乳房触及团块状肿块,质韧,无明显边界。钼靶:右乳头后方腺体团块致密,内结构显示欠佳,未见明确结节及肿块影,见图A,钼靶BI-RADS 0类。超声:右乳腺体弥漫性增厚,厚约27mm,结构紊乱,未见明确肿块,见图B,超声BI-RADS 0类,建议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 乳腺 影像诊断
下载PDF
乳腺具有实性乳头状癌或包裹性乳头状癌生长方式的浸润性小叶癌1例
4
作者 罗森源 陈修文 +1 位作者 赵为璘 汤显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9-360,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节(BI-RADSⅣ类)。术前穿刺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遂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实性乳头状 包裹性乳头状 E-CADHERIN CDH1
下载PDF
乳腺癌中EZH2和p5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汪小霞 孟刚 +5 位作者 李丽 王岳君 杨苗苗 韩彪 陈青 黄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EZH2和p53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ILC与ID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乳腺腺病组织中的表达低于ILC与IDC组织(P<0.016 7)。EZH2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等均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生存状态及p53表达有关(P<0.05)。p53蛋白在乳腺腺病和IL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ID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ILC与乳腺腺病组织(P<0.0167)。p53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与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分子亚型及生存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乳腺腺病、ILC及IDC组织中,EZH2及p53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EZH2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浸润性小叶 EZH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崖青 郭晓静 +2 位作者 刘芳芳 傅西林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表达本文综述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临床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牛昀 郎荣刚 +2 位作者 傅西林 吕阿娟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基因 乳腺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 非特殊型浸润性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奇兵 杨明 +2 位作者 张鹏 刘涛 范志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46-324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8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彩超检查、钼靶片检查、TNM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和病理指标,并与同期7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8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彩超检查、钼靶片检查、TNM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和病理指标,并与同期7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有完整影像资料的病例中,乳腺彩超检查发现病灶的有87.5%,乳腺钼靶片有阳性表现的有81.3%,钼靶片和/或彩超有异常表现的占96.8%。68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同浸润性导管癌无显著差异(P>0.05)。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和88.2%,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的69.1%和72.9%(P<0.01)。HER-2阳性表达率为22.1%,明显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的35.4%(P<0.05)。结论临床查体、钼靶片和彩超检查联合应用准确率更高。浸润性小叶癌可能对化疗和靶向治疗不敏感,而可能更受益于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GCDFP-15在乳腺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和周围正常小叶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皋岚湘 丁华野 +1 位作者 李琳 杨光之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21-24,i007,共5页
目的 探讨GCDFP 15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 2 39例浸润性乳腺癌、2 1例导管原位癌、1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和 15 5例周围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单克隆抗体GCDFP 15染色。结果 浸润性癌总的阳性率... 目的 探讨GCDFP 15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 2 39例浸润性乳腺癌、2 1例导管原位癌、1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和 15 5例周围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单克隆抗体GCDFP 15染色。结果 浸润性癌总的阳性率为 4 8 5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非特殊类型 )为 4 1 3% ,包括Ⅰ级 5 0 %、Ⅱ级5 1 6 %、Ⅲ级 2 4 3% ,Ⅰ级和Ⅱ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Ⅲ级 (P <0 0 5 )。浸润性小叶癌表达率为 76 5 % ,阳性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P <0 0 1)。浸润性乳头状癌有 3 6例表达 ;黏液癌 2 4例表达 ;化生癌 1 4例表达 ;浸润性筛状癌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各有 1例均为阳性。导管原位癌表达率 81% ,明显高于浸润性癌 (P <0 0 1)。周围正常乳腺小叶表达率为 71 6 % ,明显高于浸润性癌 (P <0 0 1)。腋窝淋巴结内转移性癌有 4 10例表达 (40 % )。结论 ①正常乳腺小叶似乎在功能上和蛋白水平上与大汗腺有相同之处 ;②大汗腺分化程度与乳腺癌的进展和组织学分级成反比 ;③GCDFP 15是小叶癌非常实用的鉴别诊断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GCDFP-15 乳腺浸润性 导管原位 小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诊断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利民 张韵华 +2 位作者 夏罕生 袁海霞 俞清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2-873,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图像资料。结果:单纯性小叶癌38例,混合性小叶癌15例。肿瘤大小6~50mm,有多种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66%)、分叶状(19%)或...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图像资料。结果:单纯性小叶癌38例,混合性小叶癌15例。肿瘤大小6~50mm,有多种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66%)、分叶状(19%)或规则(15%);边界清晰(74%)或模糊(26%);均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可不均匀(81%)或均匀(19%);内见钙化点(45%)及后方回声衰减(55%);肿瘤内见彩色血流(96%),血流阻力指数0.57~1.0。腋窝淋巴结转移34例,转移淋巴结大小5~33mm,62%超声表现为低回声,38%呈中央高周围低不均质回声。91%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5%。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有多种超声表现,超声检查是较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超声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静 王志芬 +2 位作者 张晓慧 李颖 刘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82例晚期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1例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82例晚期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1例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B组41例患者给予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疗程结束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2组和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近期疗效,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B)评价生存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66%、90.24%,明显高于B组的31.71%、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疗效进行比较显示,Luminal A型ORR、DCR分别为76.47%、100.00%,明显高于Luminal B型的45.45%、90.91%,HER2过表达型的37.50%、87.50%,三阴型的20.00%、60.00%;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高于三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四肢麻木、关节肌肉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32%、12.20%,低于B组的29.27%、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分别为(121.25±16.84)、(22.89±3.92)、(22.55±3.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11.06±14.52)、(20.73±4.26)、(20.70±3.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ILC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紫杉醇联合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紫杉醇 恩度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晓萍 陈小松 +3 位作者 杨兴霞 江琴 蔡李芬 朱娟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614-1616,162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IDC组患者比较,ILC组患者年龄较大,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发病年龄较晚,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 浸润性导管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转移性乳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玉艳 董丽 +2 位作者 齐兴四 吴有添 黄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4-786,共3页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胃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黏膜活检:低倍镜下见少量胃黏膜组织,腺体数目减少,固有膜内可...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胃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黏膜活检:低倍镜下见少量胃黏膜组织,腺体数目减少,固有膜内可见大量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单一,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可见胞质管腔内嗜酸性包含物,部分细胞呈印戒状。乳腺穿刺活检:细胞形态与胃黏膜内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Mammaglobin、GCDFP-15、CK7和CEA均阳性,E-cadherin、HER-2和CK20均阴性。结论胃转移性乳腺癌临床及胃镜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原发性胃癌很难鉴别,尤其是当转移癌显示印戒细胞形态时,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转移 浸润性小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15
作者 丁华野 皋岚湘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酷似淋巴瘤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例报告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佃乾 李祥周 +1 位作者 涂频 李桂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乳腺 淋巴瘤样小叶
下载PDF
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光之 张小丽 +1 位作者 李静 丁华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 CK5/6 基底细胞样亚型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英 季秀珍 +4 位作者 吴云松 沈智勇 蒋晓娟 孙春娟 张福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经病理确诊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0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39例)、形态不规则(37例)、边缘毛刺(20例)或成角(14例)、内部回...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经病理确诊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0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39例)、形态不规则(37例)、边缘毛刺(20例)或成角(14例)、内部回声为低回声(35例)、后方回声衰减(33例)。结论: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弥补钼靶X线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 浸润性小叶 诊断
下载PDF
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发生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孟刚 王保太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3-15,I00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小叶型癌、导管型癌及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组织起源及与分化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近5年档案中的乳腺癌276例,以其中21例小叶型癌、10例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作对照,重点观察19例小叶-导管复合型癌... 目的:探讨乳腺小叶型癌、导管型癌及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组织起源及与分化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近5年档案中的乳腺癌276例,以其中21例小叶型癌、10例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作对照,重点观察19例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导管型癌旁可见小叶型不典型增生,小叶型癌旁亦可见“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同时,小叶不典型增生与“导管”不典型增生可同时存在;(2)导管型癌旁常见小叶癌化,小叶癌旁亦见“Pagetoid扩散”现象;(3)小叶型癌与导管型癌以4种方式混合存在构成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结论:(1)小叶癌与导管癌均起源于TDLU,只是分化方向不同的两个形态学表型,故宜称小叶型癌与导管型癌;(2)小叶癌化可能为导管型癌早期原发癌变区;(3)“Pagetoid扩散”现象可能为小叶癌旁的不典型增生表现,(4)小叶-导管型癌的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证实了小叶型癌及导管型癌系同一起源于TDLU,向不同方向分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病理学 小叶型 导管型 复合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对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丽华 胡蓉菲 +2 位作者 程成 盛宇伟 李小强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US-CNB)组织学检查诊断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乳腺外科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331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组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US-CNB)组织学检查诊断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乳腺外科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331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早期乳腺ILC组26例和其他早期乳腺癌组(对照组)305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US-FNAC)和US-CNB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粗针穿刺物中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US-FNAC和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对照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3%(256/305)、88.85%(271/305)、27.54%(84/305);早期乳腺ILC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7%(21/26)、76.92%(20/26)、34.62%(9/26);2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6、1.084、0.594,P>0.05)。US-CN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阳性标本的敏感度分别为95.67%、95.18%、93.54%,特异度分别为92.59%、92.50%、91.59%。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的金标准,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敏感度显著高于US-FNAC(χ^2=3.900,P<0.05),US-FNAC与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3.055,P>0.05)。结论US-CNB的病理诊断以及ER、PR、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辅助临床诊断早期乳腺I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 粗针穿刺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