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S)-(-)-小蠹烯醇载体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晓 陈青 +4 位作者 伍春玲 陈谦 张哲 范东哲 窦宏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6-1201,共6页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69.16头和66.22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60 d后显著下降,1~6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75.22~120.45头和70.69~112.22头。储藏瓶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24.85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至1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30 d后显著下降,1~3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48.53~64.66头。上述3种诱芯对严重危害橡胶树的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效果尤为显著,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占诱捕害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36%和47.89%、46.89%和40.48%、40.45%和40.24%。1~90 d的淀粉颗粒状缓释型诱芯和环糊精糊状缓释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变化,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均在10头以下,诱捕效果差。上述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和储藏瓶型诱芯均可广泛用于有效绿色监控橡胶小蠹虫,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60 d,储藏瓶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小蠹烯醇 不同载体诱芯 橡胶小蠹 诱捕效果
下载PDF
叶绿素光敏氧化香叶烯合成齿小蠹二烯醇
2
作者 何慧珠 魏淑霞 +1 位作者 谢洁 王夺元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199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报道了以叶绿素(Ch1)为敏化剂、香叶烯光敏氧化的同时用四丁基硼氢化铵(TBABH_4)还原得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烯丙基醇。讨论了玫瑰红(RB)、甲素(HA)和叶绿素三种敏化剂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叶绿素为敏化剂由香叶烯合成的齿... 报道了以叶绿素(Ch1)为敏化剂、香叶烯光敏氧化的同时用四丁基硼氢化铵(TBABH_4)还原得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烯丙基醇。讨论了玫瑰红(RB)、甲素(HA)和叶绿素三种敏化剂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叶绿素为敏化剂由香叶烯合成的齿小蠹二烯醇(Ipsdienol,2-甲基-6-甲叉基-2,7-辛二烯-4-醇),副产物少,收率较高。还讨论了还原剂的用量及光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小蠹烯醇 光氧化 实验
下载PDF
沙地云杉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国发 张庆贺 +2 位作者 王艳军 刘广田 白永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98,共3页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a(H.Q.Wu)W.D.Xu]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开展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聚集信息素组分配比的反应试验中,Id+EM+At(20mg+20mg+2mg)的信息素组分配比诱捕效果...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a(H.Q.Wu)W.D.Xu]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开展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聚集信息素组分配比的反应试验中,Id+EM+At(20mg+20mg+2mg)的信息素组分配比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聚集信息素剂量的反应试验中,最高剂量的Id+EM(200mg+200mg)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类型的聚集信息素诱芯的反应试验中,开口塑料瓶式诱芯诱捕效果最好。但是,建议在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中使用海绵塑料袋式诱芯,信息素Id+EM+At的剂量和配比分别为20mg+20mg+2mg和1∶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齿小蠹 聚集信息素 反-月桂烯醇(EM) 小蠹烯醇(Id) 埃马丁醇(At)
下载PDF
小蠹虫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被引量:7
4
作者 方加兴 张苏芳 +2 位作者 刘福 张真 孔祥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2-1236,共15页
小蠹虫(小蠹科)是重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蛀食坑道时导致树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系统受到破坏,短时间内对整片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聚集信息素在小蠹虫聚集危害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多种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成分被鉴定并成... 小蠹虫(小蠹科)是重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蛀食坑道时导致树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系统受到破坏,短时间内对整片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聚集信息素在小蠹虫聚集危害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多种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成分被鉴定并成功应用于生产防控工作中。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是小蠹虫中极为重要的一类聚集信息素,其主要成分包括小蠹烯醇、小蠹二烯醇、马鞭草烯醇及其衍生物。本文从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前体物质、生物合成位点、生物合成途径、取食和JHШ调控、微生物与其生物合成关系以及展望6个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齿小蠹属Ips和大小蠹属Dendroctonus中小蠹虫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机制。文中首先重点阐述了小蠹虫体内以甲羟戊酸途径从头合成小蠹二烯醇以及利用寄主成分α-蒎烯直接合成马鞭草烯醇的生物合成过程;其次阐述了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和基因对小蠹取食和JHШ处理的响应以及小蠹虫肠道微生物和伴生真菌对该类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针对小蠹虫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研究作了探讨和展望。本文为开发和应用其聚集信息素控制小蠹虫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蠹 齿小蠹 小蠹 聚集信息素 小蠹烯醇 马鞭草烯醇 生物合成
下载PDF
自主合成的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捕效果及其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艳军 陈国发 +6 位作者 赵玉民 梁艳 周效明 白永安 曹利民 陈凡 王庆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112,共3页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比较了自主合成的与国外引进的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捕效果,并应用自主合成的信息素进行了发生期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国内与国外信息素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国内释放介质对重齿小蠹的诱...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比较了自主合成的与国外引进的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捕效果,并应用自主合成的信息素进行了发生期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国内与国外信息素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国内释放介质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比国外的好。利用国内诱芯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明确了成虫扬飞的始、盛和末期以及成虫的持续期。国内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防治效果显著,2块样地防治前和防治后小蠹总致死木数量平均下降了62.07%。国内诱芯可以取代国外引进的诱芯,并可应用于重齿小蠹的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齿小蠹 聚集信息素 反-月桂烯醇 小蠹烯醇
下载PDF
4类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不同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速率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学琳 孔祥波 +3 位作者 张苏芳 王鸿斌 张真 杨茂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3-70,共8页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吸附剂Porapak Q)在不同时间收集小蠹虫4种聚集信息素成分、松毛虫2种性信息素成分和寄主挥发物2种萜烯成分在4种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量,用正己烷洗脱采样管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在分析测试时间内,聚氯乙烯塑料膜缓释载体(Bubble cap)对小蠹烯醇(ipsenol)的释放速率高于小蠹二烯醇(ipsdienol),其4种异构体成分在第2,22,29天释放速率差异显著。第2天初次测试时聚集信息素成分具有较高的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持续下降到第15天,第15~36天释放速率又迅速上升并在第36天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又逐渐下降到低释放速率状态。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PE tube,#730)不释放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而未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释放这2种成分,说明这2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不能穿透聚乙烯管缓释载体1mm厚的管壁而释放。寄主挥发性成分α-蒎烯[S-(-)-α-蒎烯和R-(+)-α-蒎烯)在聚乙烯塑料瓶缓释载体(PE bottle)中的释放速率前期不稳定,43天后处于平稳低释放状态,释放高峰期内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在第15天和29天差异显著;但S-(-)-α-蒎烯与R-(+)-α-蒎烯平均释放速率差异不显著。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顺式马鞭草烯醇在聚乙烯塑料纸缓释载体(PE pouch)中的释放模式相似,第2~15天是平稳低释放状态;第16天释放速率迅速上升,第36天(反式马鞭草烯醇)或第43天(顺式马鞭草烯醇)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逐渐下降到低释放状态。在释放高峰期,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只有第43天差异不显著,其余时间段均差异显著。【结论】明确了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4种常用缓释载体上的释放模式及其诱芯在林间的释放动态特征,对评价仿生诱芯在害虫种群监测和防控中的使用效果具有指导意义,可为生产上针对不同信息化学物质选用最适宜的缓释载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学物质 缓释载体 释放速率 气相色谱 小蠹烯醇 马鞭草烯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