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1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小行星材料特性对激光烧蚀驱动效率的影响试验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光明 任思远 +4 位作者 龚自正 张品亮 陈川 武强 曹燕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基于激光驱动效果和小行星材料特性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脉冲激光对近地小行星物质的烧蚀驱动效率开展了试验研究,选用不同材质、孔隙率的类小行星试验样品,开展了冲量耦合规律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光烧蚀的作用下,C型小行星... 基于激光驱动效果和小行星材料特性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脉冲激光对近地小行星物质的烧蚀驱动效率开展了试验研究,选用不同材质、孔隙率的类小行星试验样品,开展了冲量耦合规律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光烧蚀的作用下,C型小行星比S型小行星具有更高的冲量耦合效率;随着小行星孔隙率的升高,冲量耦合效率降低,激光烧蚀驱动的效率下降。此外,还对激光烧蚀类小行星物质质量变化的规律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存在使得小行星质量烧蚀效率最佳的激光功率密度。对于需长期预警时间的威胁小行星,在烧蚀驱动偏转其轨道的同时,以最快的速率减少其质量,可进一步提升防御效率,实现防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驱动 烧蚀 小行星孔隙率 预警时间
下载PDF
“赫拉”小行星撞击探测任务浅析
2
作者 张杰 王善澎 +5 位作者 张天翼 曹鸿谦 韩承志 田百义 顾征 张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1-I0009,共9页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测、物理特性表征及精确定轨等工作,从而实现撞击后小行星偏转评估、撞击坑产生和演化评估、撞击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评估,以此验证撞击防御的有效性并为后续合理有效的撞击防御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此外,任务通过撞击翻出的小行星表层以下物质的探测进一步研究太阳系早期小行星形成过程等科学问题。本文概述“赫拉”探测任务探测器设计、载荷配置、立方星设计、任务过程等工程实施特点,针对未来中国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拉 小行星防御 撞击效能评估 小行星探测 立方星
下载PDF
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探讨
3
作者 林亲 王超 姚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轨道特性、尺寸大小和自转周期等约束因素对小行星探测可行性的影响,从技术限制角度筛选出未来几十年能实现开采的目标范围;最后,融合高开采价值和特定时间下低技术限制的初选目标,并从发射窗口、目标资源、成本效益和最小速度增量等方面对各目标进行更为详细的比对分析,优选出适合不同时间段探测任务的空间探测对象,从而为未来几十年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高开采价值 成本效益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王宏 鄢建国 +1 位作者 樊敏 李海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共8页
针对中国即将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活动中面临的轨道计算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需求,并对小行星轨道计算中涉及的时空参考系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轨道计算所需考虑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各类摄动加速度... 针对中国即将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活动中面临的轨道计算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需求,并对小行星轨道计算中涉及的时空参考系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轨道计算所需考虑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各类摄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最大的是太阳引力加速度,约为10^(-6)km/s^(2);最小的是小行星本体摄动加速度,约为10^(-12)~10^(-13)km/s^(2)。利用欧空局Rosetta探测器的实测数据对动力学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4天弧段位置互差约15 m,速度互差约0.44 mm/s,动力学模型精度可靠。本研究可以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活动轨道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时空参考系 轨道计算 动力学模型 引力场 轨道摄动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和轨道确定试验
5
作者 刘静 程昊文 +5 位作者 杨志涛 李大卫 曹莉 江海 李杨 王华超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试验望远镜,联合“仰望一号”“吉林一号”卫星,设计并开展了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试验,利用图像处理和定轨方法,实现了天地基观测图像的目标检测和天文定位,完成了近地小行星轨道的精确确定。经分...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试验望远镜,联合“仰望一号”“吉林一号”卫星,设计并开展了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协同监测试验,利用图像处理和定轨方法,实现了天地基观测图像的目标检测和天文定位,完成了近地小行星轨道的精确确定。经分析,基于现有的天地基设备可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协同监测和轨道编目,为研判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提供轨道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天地基协同监测 精密定轨 数据融合
下载PDF
小行星样品密封设计及验证
6
作者 王春勇 马动涛 +3 位作者 王名亮 王波 陆登柏 杜永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中国计划开展探测编号为2016H03的近地小行星并采集样品返回地面,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为小行星起源与演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采样封装任务,设计多种样密封方案,... 中国计划开展探测编号为2016H03的近地小行星并采集样品返回地面,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为小行星起源与演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采样封装任务,设计多种样密封方案,综合考虑密封力、密封面样品颗粒污染物防护等因素,采用双弹性体径向密封方案,并开展密封方案验证工作,通过高温、低温及模拟尘埃污染漏率试验,密封漏率优于5×10^(-6)Pa·m^(3)·s^(-1),满足小行星样品密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低温硅橡胶 样品密封 径向密封
下载PDF
我国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和动能撞击偏转研究的若干进展
7
作者 龚自正 宋光明 +4 位作者 陈川 张品亮 刘文近 张庆明 龙荣仁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11-23,共13页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工作以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从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建模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动能撞击偏转在轨处置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我国即将实施的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防御演示验证任务,提出了在轨处置体系能力与技术深化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NEA) 风险应对 动能撞击偏转 中国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与效能评估
8
作者 张嵬 李润道 +3 位作者 施晓廉 武迪 袁渊 王伟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的实现流程,按照可见光和红外谱段完成了各要素整合后得到评分。通过分析评估,印证了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对地基监测系统不可见盲区全时可见的补偿效能,以及对目标发现编目能力的提升,可为后续天基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天基监测 远距离逆行轨道 系统布局 盲区补偿 效能评估
下载PDF
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地月空间助力火星移民和近地小行星探测
9
作者 何胜茂 彭超 高扬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1期222-235,共14页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的发展概况和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并解读了“可重复使用地火运输空间站火星移民”“可重复使用探测器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两组竞赛题目,回顾了...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的发展概况和第十二届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并解读了“可重复使用地火运输空间站火星移民”“可重复使用探测器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两组竞赛题目,回顾了竞赛组织历程,分析了竞赛最终提交结果。最后简要陈述了赛后交流和研讨情况以及总结和展望。此外,文中各章节对本竞赛区别于其他学科竞赛的若干特色也进行了简要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火星移民 小行星探测 轨道设计竞赛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下载PDF
小行星撞遇陆地成坑动力学的计算模拟
10
作者 徐文杰 刘芹芹 申旭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基于小行星撞遇陆地三维动力学全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实现了初始接触、撞遇挖掘、高速抛射和回落调整4个撞击阶段全过程仿真;小行星的碰撞入射角及撞遇过程中动力学行为将影响撞击坑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也表明大规模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小行星撞遇地球这一动力学过程,为小行星防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坑 离散元法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大椭圆停泊轨道出发的小行星防御航天器轨道优化
11
作者 王杰 钟子凯 +1 位作者 袁浩 宋海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了撞击航天器出发时刻和转移时间的最优解,计算了航天器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地球逃逸轨道和行星际转移轨道段参数,同时采用遍历方法获取了小行星偏转距离与出发时刻、转移时间的Pork chop图,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能撞击任务场景和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处置直径百米量级、预警时间为数年的小行星。提出的任务轨道设计方法和处置场景可为近地小行星防御提供参考,可为进一步开展航天器轨道参数精确设计、实施工程在轨验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动能撞击 轨道优化 地球停泊轨道 遗传算法 小行星偏转
下载PDF
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 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发布
12
作者 航星 《太空探索》 2024年第10期16-17,共2页
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屯溪隆重开幕。在会议主论坛上,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作《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主题报告,交流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小行星防御的重要性,介绍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 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屯溪隆重开幕。在会议主论坛上,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作《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主题报告,交流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小行星防御的重要性,介绍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副总设计师 安徽屯溪 主论坛 深空探测 方案设想 小行星防御 危害性
下载PDF
面向小行星柔性附着的目标导向姿态规划
13
作者 朱哲 徐瑞 +4 位作者 王晓燕 李朝玉 朱圣英 龙嘉腾 高越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4,共9页
为解决小行星柔性附着约束复杂、姿态机动控制难度大、机动路径规划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目标导向小行星柔性附着姿态机动规划方法,通过构建节点平面耦合动力学模型,实现对柔性3节点探测器姿态描述和动力学约束的表征。设计局部优化... 为解决小行星柔性附着约束复杂、姿态机动控制难度大、机动路径规划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目标导向小行星柔性附着姿态机动规划方法,通过构建节点平面耦合动力学模型,实现对柔性3节点探测器姿态描述和动力学约束的表征。设计局部优化扩展策略对快速扩展随机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RRT)算法进行改进,以目标姿态的空间距离为优化函数,结合柔性体姿态动力学模型构建二次规划问题,增强沿姿态路径机动的目的性。并通过数字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与传统启发式规划方法相比计算消耗时间少,且对姿态机动路径长度进行了优化,可实现小行星探测器柔性附着过程中姿态机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柔性附着 姿态规划 RRT算法 目标导向方法
下载PDF
天问二号星载光学观测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轨道精度仿真分析
14
作者 厉奕行 唐凯 +2 位作者 樊敏 曲耀斌 黄勇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共11页
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将于2025年发射升空,其探访的第一个目标,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又称2016 HO3),是一颗与地球共轨的近地小天体,有着极高的运动演化研究价值.目前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只有有限的地基观测资料,限... 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将于2025年发射升空,其探访的第一个目标,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又称2016 HO3),是一颗与地球共轨的近地小天体,有着极高的运动演化研究价值.目前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只有有限的地基观测资料,限制了其轨道精度.搭载光学载荷的天问二号在抵近Kamo`oalewa的过程中,预计将获得大量的星载光学观测数据.这将大大改善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只有地基光学观测数据,无2021年后的公开观测资料的状况.通过仿真带有一定轨道误差的天问二号的光学观测数据,完成对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定轨预报精度的任务前评估.精度评估使用协方差分析法和数值比较法,在考虑的可能观测精度范围内,预估天问二号光学观测数据能使小行星(469219)Kamo`oalewa定轨精度整体提升至15 km以内,并且分析了两种精度评估方法结果的差异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天体力学 方法:数值 小行星:个别:(469219)Kamo`oalewa
下载PDF
双小行星系统表面动力学环境分析
15
作者 王雅平 王悦 +3 位作者 吴晓杰 甘庆波 杨志涛 张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0-950,共11页
双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探测价值,揭示其表面动力学环境是实现表面巡游探测的关键。相比于单小行星,双星系统成员间的摄动作用对表面动力学环境存在影响,需要加以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以近地双小行星系统(66391)Moshu... 双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探测价值,揭示其表面动力学环境是实现表面巡游探测的关键。相比于单小行星,双星系统成员间的摄动作用对表面动力学环境存在影响,需要加以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以近地双小行星系统(66391)Moshup为例,主、次星均采用多面体引力场模型,通过推导质点在主、次星表面附近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出主、次星的表面等效重力和表面坡度,以及表面各点处的最小和最大起飞速度,分析分布规律和成因,特别关注次星对高速旋转主星的周期性潮汐力的影响。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主星和次星分析适合探测器着陆和表面巡游的区域。结果表明:由于旋转离心力的影响,主、次星表面的等效重力分布有随纬度减小而降低的趋势,而坡度主要与局部地形相关,主星的北极高纬度区域和次星南北纬80°以上的区域坡度小,且等效重力较大,适合作为探测器的着陆点或开展表面巡游;次星潮汐力对主星表面重力存在周期性影响;主星表面大部分区域的最小起飞速度小于0.3 m/s,次星表面大部分区域的最小起飞速度在0.10~0.25 m/s之间。由于自转影响,主、次星的最小起飞速度方向几乎全部朝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系统 多面体引力场模型 等效重力 表面坡度 起飞速度
下载PDF
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研究进展
16
作者 党雷宁 白智勇 +1 位作者 石义雷 黄洁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605,共43页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之一。行星防御是国际上近20年来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我国重大安全需求.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是行星防御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概率低、危害大、随机性的特点,...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之一。行星防御是国际上近20年来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我国重大安全需求.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是行星防御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概率低、危害大、随机性的特点,存在超压、热辐射、地震、海啸、全球效应五种危害类型,危害评估有防御决策阶段、防御实施阶段、地面民防阶段三个应用场景。本文总结了五种危害类型的研究现状,从模型、方法与软件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数值仿真与工程计算这两种危害评估手段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危害评估的输入输出与典型案例,简要阐述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力学问题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地球 危害评估 模型与方法
下载PDF
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反射光谱的影响
17
作者 张沁葳 张鹏飞 +8 位作者 王鹏越 姜特 卢瑜 韩慧杰 庞荣华 李阳 张昊 金岩 吴昀昭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6组橄榄石-辉石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激光辐照实验,分析辐照前后样品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0.45-2.5μm)的变化,并结合小行星光谱研究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太空风化不会引起1μm吸收中心的明显偏移,但会导致吸收面积比(2μm带面积/1 um带面积)增加.因此,使用“1μum吸收中心-吸收面积比”作图来区分陨石类型仍然有效,即太空风化对矿物学分类影响较小。在主成分分析图中,A型小行星具有几乎平行于α线的风化趋势,其余硅酸盐小行星具有“Q-Sq-S”的风化趋势.基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dataset,SDSS)的小行星分类系统会混淆富含橄榄石小行星的分类,并可能低估A型小行星的数量.系统分析了硅酸盐小行星太空风化模式及光谱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小行星光谱的太空风化效应以及矿物定量遥感反演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卫星:表面 月球 小行星:普
下载PDF
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验证的协同监测任务分析与设计
18
作者 冯思亮 高绿化 +5 位作者 宋政吉 武子科 唐梦辉 潘腾 朱圣英 赵坚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251-259,共9页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基础上,面向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综合分析我国现有地基、天基监测能力以及协同监测任务的特点,按照“远探、近监、回看、联测”的思路设计协同监测任务方案,并梳理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最后,从推进监测能力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论证实施以及天地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演示验证 协同监测
下载PDF
一种6-DOF小行星着陆轨迹序列凸优化方法
19
作者 初彦峰 穆荣军 +1 位作者 梁浩 崔乃刚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针对6自由度的小行星动力着陆多约束轨迹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凸优化的小行星着陆轨迹优化算法。首先采用多面体引力场模型计算小行星的引力场,其可用于描述任意形状的小行星引力场,且比质点群法和球谐函数展开法等方法计算精度... 针对6自由度的小行星动力着陆多约束轨迹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凸优化的小行星着陆轨迹优化算法。首先采用多面体引力场模型计算小行星的引力场,其可用于描述任意形状的小行星引力场,且比质点群法和球谐函数展开法等方法计算精度更高。为了在凸约束下解决小行星着陆过程燃料消耗最优问题,通过对探测器动力学模型及其约束进行线性化和离散化,将原来的非凸连续时间优化问题转化为凸化的子问题,即二阶锥规划问题(SOCP);然后引入了虚拟控制项和信赖域,以增强算法的鲁棒性。通过在形状不规则小行星上的着陆模拟,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满足各项约束条件,可实现高精度着陆和燃料消耗最优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着陆 多面体引力场模型 6自由度 序列凸优化
下载PDF
基于NEATM和WISE数据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物理特性研究
20
作者 何浩卿 季江徽 +2 位作者 孔旭 姜浩轩 胡寿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80,共20页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获取直径D<160 m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共67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部分潜在威胁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PHA).基于NEATM(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使用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观测数据,利用反射光模型对太阳反射光进行了修正,使用动力学模型计算WISE观测历元的小行星轨道数据,计算了这67颗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的直径和反照率.拟合过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与WISE的研究结果和MPC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其分类特征.研究为小行星的观测和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地小行星的特征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辐射机制:热辐射 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NEATM) 方法:数据分析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