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托马斯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被引量:2
1
作者 孟伟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Z1期84-86,共3页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一种“论文”式的新小说对人类的存在问题展开实验性的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堪称其探讨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托马斯处于一种复杂的存在中,他怀疑偶然发生的爱,但偶然之爱又必然地决定了他的一生...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一种“论文”式的新小说对人类的存在问题展开实验性的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堪称其探讨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托马斯处于一种复杂的存在中,他怀疑偶然发生的爱,但偶然之爱又必然地决定了他的一生,从而处于强大的生存困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存在困境 小说 偶然发生 生存困境 婚姻之爱 自我意识 存在问题
下载PDF
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
作者 武忠玲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22-23,共2页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主人公人物命运的刻画、情感的表达进行呈现,以生存的两难困境,性与爱的纠葛,政治环境中的欲望实现来隐喻主人公的挣扎,并以犀利的视角展示了自我对人的命运、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主人公人物命运的刻画、情感的表达进行呈现,以生存的两难困境,性与爱的纠葛,政治环境中的欲望实现来隐喻主人公的挣扎,并以犀利的视角展示了自我对人的命运、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解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人性生存、生命价值思考,从文学批判和哲学思考的高度剖析生命在轻重之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性爱 政治 生命 昆德拉
下载PDF
小说与电影的裂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女性身体解读
3
作者 陈香玉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4-97,共4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女性身体 性别权力 身体哲学
下载PDF
在小说里思考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段金柱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2-65,共4页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 ,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 ,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 ,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 ,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 ,两位作家关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黄金时代》 内在思考 比较
下载PDF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特丽莎的形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姚迪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2期30-32,共3页
本文试图通过特丽莎的梦境解读特丽莎身上的灵肉冲突问题,进而解读她在由母亲、性爱、社会所组成的世界中对自我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悲剧循环悖谬处境,从中解读作者寄托在特丽莎身上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特丽莎 悖谬
下载PDF
生命之轻与生存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活着》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孟 陈煜 王鸿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3-115,共3页
生命之轻与生存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活着》比较陈孟陈煜王鸿雁捷克虽然是个小国家,却产生了许多中国人都熟知的作家,如哈谢克(《好兵帅克》)、恰佩克(《万能机器人》)、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但他们都... 生命之轻与生存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活着》比较陈孟陈煜王鸿雁捷克虽然是个小国家,却产生了许多中国人都熟知的作家,如哈谢克(《好兵帅克》)、恰佩克(《万能机器人》)、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但他们都不如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轰动效应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活着》 米兰·昆德拉 托马斯 福贵 文化意识 人文精神 国新时期文学 国文学 自由人格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 被引量:3
7
作者 池大红 张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自我 悖论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4-60,共7页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这些多元共生的矛盾体相互作用,它们的对立、转化和消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体,可以从中管窥出昆德拉的许多哲学理念,这对于研究他的创作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矛盾体 哲学理念
下载PDF
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晓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55,共8页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拥有鲜明的挚爱主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建构和流变谱系: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了欲求属己的另一半的缘由,成为西方挚爱主题的思想史发端;中世纪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建构了挚爱主题的文学...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拥有鲜明的挚爱主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建构和流变谱系: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了欲求属己的另一半的缘由,成为西方挚爱主题的思想史发端;中世纪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建构了挚爱主题的文学传统;《堂吉诃德》以戏拟、嘲弄的方式反思了挚爱主题;《唐璜》表达了挣脱挚爱滑入欲爱的浪荡;《安娜·卡列尼娜》则传达了挚爱的虚无。正是在这样的挚爱主题链条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叙述,探讨了挚爱存在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挚爱主题 历史源流
下载PDF
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事节奏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心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2-65,共4页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 ,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 ,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 ,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 ,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 ,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 ,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节奏 速度 小说理念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 小说 文学评论 捷克
下载PDF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54-55,共2页
《布拉格之恋》基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改编,特殊的出身决定了它特殊的命运——观众总是习惯性地将它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或许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为我们解读《不能承受... 《布拉格之恋》基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改编,特殊的出身决定了它特殊的命运——观众总是习惯性地将它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或许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为我们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格之恋》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小说叙事 电影叙事 互文
下载PDF
轻与重:在对立中走向统一——电影《布拉格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窦志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3-73,共1页
《布拉格之恋》的成功或许源于争执,这部电影改编于经典哲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之恋》电影基本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展现出原著主题,改编是比较成功的,表达出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即有关对人生轻与重、... 《布拉格之恋》的成功或许源于争执,这部电影改编于经典哲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之恋》电影基本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展现出原著主题,改编是比较成功的,表达出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即有关对人生轻与重、灵与欲的探索。另一方面,影片在细节刻画、哲理反思方面的不足同样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格之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误解小辞典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中逃离主题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5期81-89,共9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 米兰.昆德拉 逃离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梦与创伤
14
作者 朱亚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07-108,共2页
本文对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做了详细的分析,这部电影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电影中的梦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主人公特蕾莎的一系列梦境都可以用弗洛伊德和... 本文对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做了详细的分析,这部电影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电影中的梦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主人公特蕾莎的一系列梦境都可以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理论及创伤理论解读。通过释梦,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和解读昆德拉基于性爱的存在主义的思辨哲学,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观赏这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通过电影与文本对照研究,也可以了解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创伤
下载PDF
世界小说“倚数”编撰的杰作--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数理批评
15
作者 杜贵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0-44,共15页
拙说“数理批评”是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以渐次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以此理论观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见其有突出的“倚数”编撰特点。主要体现于篇章结构上的“七章”模式并融入音乐因素,人物... 拙说“数理批评”是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以渐次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以此理论观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见其有突出的“倚数”编撰特点。主要体现于篇章结构上的“七章”模式并融入音乐因素,人物配置上的“七子”模式,叙述描写上“坚持‘三’的原则”和多用“七/星期”以及“六”“九”等“三”的倍数。同时于语辞、情节、细节与物象等大量运用“重复”,使全书成一种其所自称的“几何结构”“建筑图”或“数学秩序”“数学结构”。其“七章”模式或得自《追忆似水年华》的启发,“七子”模式则是受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其“坚持‘三’的原则”“重复”以及融入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四重奏因素等,虽得自学养,但也应该是受到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倚数”编撰是人类尤其是欧美“数理”哲学和文学“倚数”编撰的杰作,而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的论断,则为拙说“数理批评”之前驱与引领,因此,有理由期待“数理批评”将在世界文学中发现更多如《生命之轻》“倚数”编撰的杰作,并在批评的实践中使理论自身不断得到完善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数理批评 《追忆似水年华》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文本与电影作品意义解读
16
作者 孙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8-68,共1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他在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沉沦与超越
下载PDF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梦境分析
17
作者 张丹柯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4期85-87,共3页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深刻展现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况,性与爱之轻或重、灵与肉之轻或重、雅与俗之轻或重。轻与重的对立与转换贯通于生命之中,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充分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状态,并从哲学的高度关...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深刻展现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境况,性与爱之轻或重、灵与肉之轻或重、雅与俗之轻或重。轻与重的对立与转换贯通于生命之中,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充分揭示了存在的本真状态,并从哲学的高度关照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本文对这部小说中描述的"梦"进行分析,探求作者编造这些梦的意图,了解人物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从而更深地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与重 象征
下载PDF
《雅歌》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音乐性
18
作者 欧阳巧林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3-98,共6页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异,同时,也期望引起人们对两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内在关联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音乐性
下载PDF
现代性阵痛之后——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多重话语
19
作者 张春梅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5-78,共4页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 ,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 ,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 ,...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 ,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 ,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 ,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后现代主义 多重话语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捷克 米兰·昆德拉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创伤叙事
20
作者 赵谦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伤叙事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失败婚姻的打击、花心男人的滥情和政治风波的影响是导致创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创伤一旦形成,便难以完全消除,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 在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伤叙事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失败婚姻的打击、花心男人的滥情和政治风波的影响是导致创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创伤一旦形成,便难以完全消除,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而对于创伤的治疗,当事人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以创伤批评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创伤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以为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创伤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