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石河子大学“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为例
1
作者 吴方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4期129-132,共4页
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目前高校课程教学与设计的关键词。以石河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提高课程“英文小说与电影”为例,在立足课程性质、地方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 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目前高校课程教学与设计的关键词。以石河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提高课程“英文小说与电影”为例,在立足课程性质、地方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该课程教学的理念、思路与方法。“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选取了英美文学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阅读与电影赏析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文学课程的特性给学生以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课程思政 英文小说与电影
下载PDF
女性主义跨媒介叙事: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声音 被引量:4
2
作者 凌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4-162,192,共9页
女性主义叙事开拓者苏珊·兰瑟将小说的叙述声音分为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类。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叙述声音会产生差异。张爱玲《倾城之恋》本采取多重选择式全知视角,许鞍华改编时却未加细化深究,忽略自由间接引语的个人声音特... 女性主义叙事开拓者苏珊·兰瑟将小说的叙述声音分为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类。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叙述声音会产生差异。张爱玲《倾城之恋》本采取多重选择式全知视角,许鞍华改编时却未加细化深究,忽略自由间接引语的个人声音特色,改写了主旨;西西《哀悼乳房》创造性地开辟女性乳癌患者的个人型叙述,罗永昌改编的电影《天生一对》却将之简化改写为女性消声的言情电影;黄碧云《烈女图》开创集体型叙述,众女子群言轮言,再现香港三代女性的百年奋争史,但相关的集体型电影则还有待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与电影 女性主义叙事学 作者型 个人型 集体型
下载PDF
跨媒介叙事研究的范例——从《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看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以《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为中心,论述著名文学理论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其书以小说与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立意,调动作者几十年来在文学理论、叙事学、现代主义小说等领域的丰厚积累,兼采当代... 本文以《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为中心,论述著名文学理论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其书以小说与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立意,调动作者几十年来在文学理论、叙事学、现代主义小说等领域的丰厚积累,兼采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视角,在理论与分析的密切结合、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融通、遴选讨论对象的独具慧眼、多所会心的得失评骘方面都有鲜明特色,使该书显示出开阔、厚重、细腻、朴实的学术风格,堪称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跨媒介叙事 雅各布·卢特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
下载PDF
《色·戒》小说与电影的差异性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申景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83-85,共3页
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色·戒》在出版之初便引发了相关讨论,张爱玲甚至曾写过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帮助读者解读。无独有偶,李安导演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色·戒》在上映时同样引发了强烈... 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色·戒》在出版之初便引发了相关讨论,张爱玲甚至曾写过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帮助读者解读。无独有偶,李安导演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色·戒》在上映时同样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是小说与电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主题的阐释也有所不同。本文便注重探讨《色·戒》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从叙事方式讲起,努力去寻找小说与电影的艺术风格差异,进而探讨两种艺术形式对于主题与人物展现的不同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与电影 差异性 艺术风格 《色·戒》
下载PDF
《阿瓦隆的迷雾》:小说与电影叙事解读
5
作者 周家宸 苗勇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0-61,共2页
亚瑟王传奇是西方文学与文化源流之一,一直是文艺史上的热点题材。获得2000年世界最佳奇幻小说奖的美国作家玛丽安·布拉德蕾的代表作《阿瓦隆的迷雾》从女性角度讲述了整个亚瑟王朝的兴起衰落背后隐藏的因果,颠覆并重构了这一流... 亚瑟王传奇是西方文学与文化源流之一,一直是文艺史上的热点题材。获得2000年世界最佳奇幻小说奖的美国作家玛丽安·布拉德蕾的代表作《阿瓦隆的迷雾》从女性角度讲述了整个亚瑟王朝的兴起衰落背后隐藏的因果,颠覆并重构了这一流传千年的传奇。而2001年乌利·艾德导演的同名电影的上映亦是好评如潮。本文以传统亚瑟王传奇为参照,从角色转换、矛盾主线以及叙事声音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力图指出《阿瓦隆的迷雾》小说与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瓦隆的迷雾》 小说与电影 亚瑟王传奇 叙事
下载PDF
展现,重塑与升华——《教父》小说与电影比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丹墀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9-120,共2页
《教父》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小说进行了重塑。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化,同时对原著进行了情节拓展,展现了比... 《教父》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小说进行了重塑。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化,同时对原著进行了情节拓展,展现了比文学更立体的世界。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表现形式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承载了不同使命与文化意义。它们使命定位上的不同,使小说与电影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父 小说与电影 比较分析
下载PDF
《白鹿原》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审美差异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傅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97-99,共3页
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为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文化历史、思想政治以及风俗人情的生动再现,同时小说语言和结构也有着极高的艺术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以此改编的影视作... 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为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文化历史、思想政治以及风俗人情的生动再现,同时小说语言和结构也有着极高的艺术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就根据《白鹿原》原著以及电影的不同,就《白鹿原》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审美差异化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 审美差异化 解读
下载PDF
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性文学从小说到电影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菊香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3期157-160,共4页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性 性别话语 女性文学 小说与电影
下载PDF
《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与电影叙事手法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金娥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6期114-115,共2页
奥斯汀的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讲述了女主人公范妮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尤其是她理性的爱情婚姻观。奥斯汀小说原著与帕特丽夏·罗泽玛导演的同名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既有相同,又有截然的差异。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庄园》 小说与电影 叙事手法 异同
原文传递
《人猿泰山》系列小说中文译本考(1912-1949)
10
作者 禹玲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160-167,共8页
中国在1923年开始翻译美国小说家埃德加·伯勒斯(1875—1950)创作的'泰山'系列小说,最早是商务印书馆,然后是百新、大通、启明、大华、天下等出版机构陆续发行译本。截止1949年,国内共出版'泰山'系列小说4 6种(包... 中国在1923年开始翻译美国小说家埃德加·伯勒斯(1875—1950)创作的'泰山'系列小说,最早是商务印书馆,然后是百新、大通、启明、大华、天下等出版机构陆续发行译本。截止1949年,国内共出版'泰山'系列小说4 6种(包括重译)。本文以早期'泰山'系列小说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猿泰山》系列小说在中国早期的译介和传播,期望能够透过这一小说的翻译活动及电影的广泛传播,看到国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关注这部小说与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系列小说与电影 各取所需 审美观的提升
下载PDF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11
作者 唐桂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24-126,共3页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原小说作者和影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名声大振。在这部影片的改编中,编导通过叙事交流和叙事结构的重构,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本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原小说作者和影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名声大振。在这部影片的改编中,编导通过叙事交流和叙事结构的重构,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本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叙事重构,探讨影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增减和改动、人物的增减和命运的改变以及影片对小说主题的继承,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提高笔者从小说到电影的解构能力,为制作影视作品探求更宽广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 小说与电影 叙事重构 人物重构 情节重构
下载PDF
从文字到影像——试论《芳华》的改编
12
作者 陈鸿秀 徐娜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5-62,共8页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上映后取得了极大成功。与原著相比,影片进行了幅度较大的调整与二次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小说的基调较为冷峻,而电影则显得相对温情;小说塑造的是群像,电影则在兼顾次要人物的同时突出刘峰、...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上映后取得了极大成功。与原著相比,影片进行了幅度较大的调整与二次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小说的基调较为冷峻,而电影则显得相对温情;小说塑造的是群像,电影则在兼顾次要人物的同时突出刘峰、何小萍两位主角;电影根据自身叙事需要,对小说情节进行了一定的增删处理;原著中文字描述的色彩显得普通,电影中呈现的色彩则明丽得多。另外电影的成功还得益于其运用了优雅浪漫的音乐、营造的战争场面震撼感人、叙事视角单一便于受众解读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华》 小说与电影 改编
下载PDF
《人到中年》 知识分子迎来他们的春天
13
作者 熊芝锋 《国家人文历史》 2021年第14期76-77,共2页
1980年,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在这一年《收获》杂志的第1期上,两年后,电影《人到中年》问世。不同于这一时期伤痕文学与电影对“四人帮”的控诉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人到中年》的小说与电影注目于“文革”后百废... 1980年,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在这一年《收获》杂志的第1期上,两年后,电影《人到中年》问世。不同于这一时期伤痕文学与电影对“四人帮”的控诉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人到中年》的小说与电影注目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现实状况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 《人到中年》 谌容 生存境遇 小说与电影 文学与电影 知识分子 现实状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