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缝合与裂隙——以《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221,共10页
文学作品的跨文体改编、版本变迁成为学界近年来集中关注的话题之一。重返《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前后的复杂话语场及文艺传播环境,能得知杨沫在改编电影剧本时已吸纳小说大讨论的意见。影片中增添了林道静与工农结合的故事情... 文学作品的跨文体改编、版本变迁成为学界近年来集中关注的话题之一。重返《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前后的复杂话语场及文艺传播环境,能得知杨沫在改编电影剧本时已吸纳小说大讨论的意见。影片中增添了林道静与工农结合的故事情节且简化、加速了其过程,尔后的小说修改依然遵循的是电影创作的思路,由此可知,电影版可谓修改本的先声。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缝合助推了影片的成功,二者风格差异所形成的裂隙则直接导致修改本的艺术局限。电影改编及小说修改过程中不同话语场之间的碰撞、交锋乃至融合、龃龉,既是意识形态内部激进与保守力量博弈的外在呈现,又是不同传播媒介对文艺创作的渗透与制约。这种现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改编中具有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话语场 文艺传播 电影改编 小说修改
原文传递
跨媒介叙事的互动与裂隙——以《活着》的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9
2
作者 罗先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5-223,共9页
结合电影史料及小说版本异文综合考证后得知,余华参与电影《活着》剧本生产历程,其实就是小说修改过程,期间作者曾多次吸收导演张艺谋建议,并遵循电影叙事思路与逻辑进行文本修改。但小说修改本却并非电影定稿剧本,张艺谋另择专业编剧... 结合电影史料及小说版本异文综合考证后得知,余华参与电影《活着》剧本生产历程,其实就是小说修改过程,期间作者曾多次吸收导演张艺谋建议,并遵循电影叙事思路与逻辑进行文本修改。但小说修改本却并非电影定稿剧本,张艺谋另择专业编剧在小说修改基础上进行剧本定稿,最终使《活着》影像呈现与长篇修改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活着》跨媒介改编所呈现的叙事裂隙,既体现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役使和规训,更折射出不同媒介创作主体观念的碰撞与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历史现场 电影改编 小说修改
原文传递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互动与裂隙
3
作者 黄思哲 《时代人物》 2022年第12期23-25,共3页
相较于初版小说,电影《青春之歌》和后续的小说修改本都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经受考验”的情节。相似的情节在电影改编中被给予了较高的赞誉,小说的修改部分却深受诟病。通过对两者的互文性阅读,笔者发现,由于电影容量的限制,电影的叙... 相较于初版小说,电影《青春之歌》和后续的小说修改本都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经受考验”的情节。相似的情节在电影改编中被给予了较高的赞誉,小说的修改部分却深受诟病。通过对两者的互文性阅读,笔者发现,由于电影容量的限制,电影的叙事主线更为凝练,加之镜头的快节奏组接,补写情节得以完美嵌入整体叙事。而小说的修改虽紧随电影逻辑,但忽略了两种媒介之间的叙事差异,在文本表达时直接借用电影场景、强行介入阶级意识,更加暴露了杨沫从未有过农村革命经验、从未上过中学的文笔缺陷。因此,读者无法与作者所创作的文学空间共情,只觉真实不足、牵强有余。评价两极的背后,是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介质、逻辑、个性的裂隙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电影改编 小说修改 叙事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