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金圣叹的小说功用论
- 1
-
-
作者
刘春生
-
出处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8年第3期28-33,共6页
-
文摘
金圣叹通过《水浒传》评点,阐明了小说的三大功用: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的兴衰和政治的得失;感化、激励读者扬善去恶,奋发向上;使读者得到种种艺术娱乐。他的小说功用论既继承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又与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等人的“快感”、“寓教于乐”说不谋而合。
-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评点
小说功用论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实践创新
- 2
-
-
作者
何轩
龚红林
徐金钊
-
机构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
基金
湖南理工学院立项课题--"梁启超与晚清中国小说学的兴起"系列文章之一。项目编号:2007Y042
-
文摘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实践上的创新在于他发现了小说新民的伟大功用,从而将更新传统小说与造就新的民族、新的国家的"想象社群"联系在一起,并借助现代印刷传媒,掀起了晚清新小说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共时兴起的第一波。
-
关键词
梁启超
小说功用
实践创新
小说新民
-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红楼梦》中七言绝句基于小说功用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 3
-
-
作者
何跞
-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3-87,共5页
-
文摘
《红楼梦》中所有的七言绝句诗组合起来成是一个整体,在文本中为小说叙事服务,整体上有着不同于一般七绝的艺术特色。由于诗歌在小说中的辅助角色和作者"以意为主"的诗歌观,出韵、出律的现象时有出现。为刻画人物、辅助叙事,或者点示小说主旨,作者充分利用七言四句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对仗、比兴、虚字等艺术手法,并通过不同的绝句风格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们在小说中布局巧妙,含义深广,有着如局中洞天,同时融化无迹的存在形态及艺术效果。
-
关键词
红楼梦
七言绝句
艺术特色
小说功用
-
Keyword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Seven - Character Quatrai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novelistic function
-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由《荡寇志》反观小说的社会功用
- 4
-
-
作者
宋运娜
杨惠芳
-
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外语学院
-
出处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6期22-24,共3页
-
文摘
对《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研究者往往从政治或道德的角度对它进行评论,笔者拟从小说的社会价值这个角度去观照《荡寇志》,它为小说的社会功用作了最好的反面证明。
-
关键词
《水浒传》
《荡寇志》
小说的社会功用
-
Keywords
Water Magins
Records of Wiping out bandits
social function of novel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百年回顾
- 5
-
-
作者
邓绍秋
-
机构
株洲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90-93,96,共5页
-
文摘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
关键词
李贽
金圣叹
小说理论
小说本体观
小说功用观
小说创作观
小说批评观
-
分类号
I054
[文学—文学理论]
I207.4
-
-
题名同调之中唱反调——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一
- 6
-
-
作者
张永辉
-
机构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娄底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
文摘
《〈月界旅行〉辨言》主要是一篇针对(科幻)小说的产生、功能、作用的文学理论批评。娱情多趣、去庄而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所共同认可的小说阅读感受;两者也都承认小说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但前者从政治与文艺联姻的角度,把小说抬高到可以兴民亡民、兴国亡国的万千人事之根源的崇高位置,其性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后者从科学与文艺沟通的角度,则认为小说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历史积淀和历史进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俗语且文言与俗语参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共同的语言选择。但前者在理论上崇奉俗语之魔力,对文言则一棒子打死,文言的参用也只是实践中的权宜之计;而后者在理论上认识到俗语之利在于人之易,其弊则在冗繁,文言之利却恰在简洁,文言的参用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借男女之事编织小说以娱读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都看到并认可的一种题材选择。但前者认为天下无妇人之小说,后者则认为超俗之作,可无妇人,读者亦阅而不厌。所以,鲁迅在1903年便初步形成了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息息相通,但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
关键词
鲁迅
资产阶级维新派
文学理论批评
小说功用
语言选择
-
Keywords
Lu Xun
bourgeois former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function of fictions
choice of language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