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请不要回避崇高——20世纪末小说现象研究之二
1
作者 王科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1期69-71,共3页
当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挥手告别20世纪,在郁郁葱葱而又时见败象的世纪末小说林中盘桓,想要对小说的运行态势作出理性判断的时候,总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小说,似乎远离了崇高.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中国 崇高 20世纪末 小说现象研究
下载PDF
小说,请别拒绝崇高——20世纪末小说现象研究
2
作者 王科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2-14,共3页
当下小说远离了文学应有的崇高。小说要发展、超越 ,必须走出弃绝理想、削平价值的误区 ,必须摒弃皈依低俗、猥亵高雅的范式 ,必须冲出贬损英雄、张扬痞性的怪圈。
关键词 20世纪末 小说现象 英雄主义 理想 价值 崇高 民族精神
下载PDF
“语言”的反叛——近两年小说现象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陀 张陵 王斌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5-80,共6页
王斌:我们曾经谈到,由于这两年文学本身发展太快,所以造成了已往获得的批评经验,特别是从85年的小说中所获得的批评经验突然失效的问题。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出现了一批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作品,而人们竟对此视而不见。这至少是一种遗憾。莫... 王斌:我们曾经谈到,由于这两年文学本身发展太快,所以造成了已往获得的批评经验,特别是从85年的小说中所获得的批评经验突然失效的问题。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出现了一批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作品,而人们竟对此视而不见。这至少是一种遗憾。莫非我们的感觉已过分迟钝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小说现象 突然失效 作品 文学 先结构 文体 叶兆言 小说作家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世纪末小说现象的理论审视
4
作者 李爱民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8,共4页
本文认为:从世纪末小说发展状貌中,有一种对传统以反叛性的努力为方向、世俗化为其结果的文学。这不仅表现在对形式手法上的大胆转换与空前丰富,而且在文学的真实观、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对象、文学对现实的表现与描绘及小说与读者的关系等... 本文认为:从世纪末小说发展状貌中,有一种对传统以反叛性的努力为方向、世俗化为其结果的文学。这不仅表现在对形式手法上的大胆转换与空前丰富,而且在文学的真实观、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对象、文学对现实的表现与描绘及小说与读者的关系等,与传统小说都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末 小说现象 理论审视 世俗化 反叛传统
下载PDF
先锋的迁移:北村小说现象
5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先锋的迁移:北村小说现象福建文坛召开北村小说作品讨论会(见《福建文学)1995年第1期),对近两年北村小说及其代表的先锋走向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尤其对当前先锋作家先锋性的移场予以关注并进行争鸣。他们认为,北村小说是... 先锋的迁移:北村小说现象福建文坛召开北村小说作品讨论会(见《福建文学)1995年第1期),对近两年北村小说及其代表的先锋走向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尤其对当前先锋作家先锋性的移场予以关注并进行争鸣。他们认为,北村小说是定位于先锋文学的,这不仅因为他初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村小说 《施洗的河》 先锋文学 商业文化 艺术迷宫 小说现象 当代性 精神重建 精神危机 精神问题
下载PDF
历史话语的崩溃和坠回地面的舞蹈——对当前小说现象的探源与思索
6
作者 张清华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0,共7页
1993年以来小说的局面是十几年来最令评论家尴尬的年月。最后一个仿造的中心“新写实”业已消失,与此同时,先锋小说家们也充分感到了他们所制造和身历的“新历史主义”的疲惫。他们在一个空幻的历史时空框架中的精神漫游与有惊无险的话... 1993年以来小说的局面是十几年来最令评论家尴尬的年月。最后一个仿造的中心“新写实”业已消失,与此同时,先锋小说家们也充分感到了他们所制造和身历的“新历史主义”的疲惫。他们在一个空幻的历史时空框架中的精神漫游与有惊无险的话语嬉戏在结出了相当数量的精致果实之后也已濒临江郎才尽的境地,小说回到了毫无秩序的地面。十几年来它一直在寻求建立秩序的努力结束了,它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坍塌了——这使我们再一次地无可回避地意识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话语 小说现象 新历史小说 社会话语 新状态 先锋小说 历史语境 寻根小说 “新写实”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梦的追寻与领悟——对大学校园“武侠小说现象”的一种文化透视
7
作者 刘忠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武侠小说现象 武侠小说 英雄主题 伦理道德 女性观念 人文信仰 传统文化 人性
下载PDF
“残酷”的意义——关于最近几年的一种小说现象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彬彬 《文艺争鸣》 CSSCI 1989年第2期39-43,共5页
人们已经注意到最近几年的一种小说现象:残酷。这些让人觉得残酷的作品以中国文学史上空前未有的勇气和固执直面了“惨淡的人生”和正视了“淋漓的鲜血”,揭示了在特定时空里人类的“生存本相”。生活的“赤裸裸的真实”以异乎寻常的清... 人们已经注意到最近几年的一种小说现象:残酷。这些让人觉得残酷的作品以中国文学史上空前未有的勇气和固执直面了“惨淡的人生”和正视了“淋漓的鲜血”,揭示了在特定时空里人类的“生存本相”。生活的“赤裸裸的真实”以异乎寻常的清晰和深切呈现在读者面前。于是,习惯了青菜豆腐的味觉在这样的“活鱼菜”面前感到了恐惧和无所适从,失去了品尝的能力。的确,对于传统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这些残酷的作品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挑战。在我的印象里,这种残酷地展现了现实的真实的现象,大概是从张炜的《古船》始。此后,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杀》、《白涡》、《伏羲伏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小说现象 正视人生 现实主义文学 生存本相 当代文学 大作品 文化心理 古船 反思文学
原文传递
借“术”而衍“道”——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小说”现象
9
作者 潘新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0-58,共9页
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小说现象。 应该说,近年来文化小说已不像前几年那样甚嚣尘上了。它那浩荡奔腾的巨潮似乎正处于一种回落的趋势。
关键词 文化小说 小说现象 “术” 新写实小说 人格构成 悲剧精神 物质层面 文化氛围 《棋王》 文化品格
下载PDF
本土视角下"丹·布朗现象"的文化透视--评《丹·布朗现象诠释:文化悬疑小说创作程式研究》
10
作者 綦亮 肖明慧 《外文研究》 2017年第3期99-101,105,共4页
朱振武和张爱平教授合作的英文专著《丹·布朗现象诠释:文化悬疑小说创作程式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布朗文学创作的学术成果,也是中国布朗研究首次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声。这部著作从本土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布朗创作的美学和文化特... 朱振武和张爱平教授合作的英文专著《丹·布朗现象诠释:文化悬疑小说创作程式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布朗文学创作的学术成果,也是中国布朗研究首次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声。这部著作从本土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布朗创作的美学和文化特质,深刻揭示了布朗取得空前成功的堂奥,丰富了我国通俗文学和美国文学研究的内涵,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布朗 丹·布朗现象诠释:文化悬疑小说创作程式研究 通俗文学 美国文学 国际化
下载PDF
亵渎与逍遥:小说境况一种——王朔小说剖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2-58,共7页
80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这也是人为"炮制"现象的必然结果.在诸种"现象"中,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被人赞扬、抨击、挖苦的王朔小说现象似乎是个例外... 80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这也是人为"炮制"现象的必然结果.在诸种"现象"中,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被人赞扬、抨击、挖苦的王朔小说现象似乎是个例外:近lO年来他的小说不但走俏市井,而且在高雅的文学圈中、高知识阶层也不乏口碑,1988年的中国电影甚至被冠以"王朔年",而1992年夏秋之交沸扬京城的王朔文集的出版更为"王朔热"加温.无论赞成与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朔小说 小说语言 新时期文学 小说现象 知识阶层 反传统 痞子文学 反文化 文化行为 顽主
下载PDF
当代小说与圈子批评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亮 《小说评论》 1986年第1期47-50,46,共5页
对变幻莫测的当代小说再要作一完整的巡视和综述,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由一、两个人来承担了。一年来的小说创作现状象团不断扩张的迷雾,把原先公认的那些清晰框架弄得一片模糊。这些纷至沓来的小说如同一大群匆忙向前赶路的旅行者留下的... 对变幻莫测的当代小说再要作一完整的巡视和综述,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由一、两个人来承担了。一年来的小说创作现状象团不断扩张的迷雾,把原先公认的那些清晰框架弄得一片模糊。这些纷至沓来的小说如同一大群匆忙向前赶路的旅行者留下的杂乱足迹,简直难以辨认。批评家刚刚理出一点头绪和轮廓,打算予以及时的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家 当代小说 小说现象 小说 小说批评 创作现状 贾平凹 传统文化 旅行者 小型化
下载PDF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节日叙写及其变迁 被引量:3
13
作者 梅东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9-66,共8页
宋元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既是时代生活的表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说史现象。"节日"在小说话本中有着丰富的叙事表现,它是叙事时间,是民俗角色人物的节日生活情景,也是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节日故事和情节模式。小说话本节日叙... 宋元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既是时代生活的表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说史现象。"节日"在小说话本中有着丰富的叙事表现,它是叙事时间,是民俗角色人物的节日生活情景,也是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节日故事和情节模式。小说话本节日叙写的兴盛与当时节日生活的丰富、说唱艺术的发展有关,也与节日本身的"气质"同小说话本的契合相联系。小说话本中的节日叙写呈现出分布和详略的不均,并塑造了以神圣和世俗为主导的节日形象,"因俗叙事"则是其情节构筑的基本特征。明清小说继承发展小说话本的节日叙写艺术,使节日叙写走向细腻、冗繁,在艺术技巧上也更为纯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小说话本 节日 节日叙写 小说现象
下载PDF
寻找中的过渡性现象——新写实小说得失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韧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16,共13页
谁不知道文学现象产生于历史思潮之中?然而,当对它进行探索和评价的时候,为什么往往又忘掉了将它重新放回历史中去?目前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为什么众说纷纭而且歧义尖锐?甚至对这一小说现象的提法和命名也莫衷一是?我认为,如将讨论深化... 谁不知道文学现象产生于历史思潮之中?然而,当对它进行探索和评价的时候,为什么往往又忘掉了将它重新放回历史中去?目前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为什么众说纷纭而且歧义尖锐?甚至对这一小说现象的提法和命名也莫衷一是?我认为,如将讨论深化下去,不能单单从新写实小说自身某种现象来简单评断它的好坏,我们必须透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潮,必须将它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出现的诸种文学流派加以比较,对它提供的艺术形象和价值取向进行具体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生存状态 现实主义 生存环境 小说现象 文学现象 八十年代中期 艺术形象 过渡性 文化热
原文传递
批评絮语
15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2-47,共6页
“后小说”的“小说”探索批评界惯以“新潮”、“探索”、“先锋”概括的那些小说家们,在我看来,并不是性格特别浮躁,太缺乏传统修养的那类人。他们何尝不由衷赞叹前辈作家达到的种种诱人的小说胜境,然而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时过境迁,... “后小说”的“小说”探索批评界惯以“新潮”、“探索”、“先锋”概括的那些小说家们,在我看来,并不是性格特别浮躁,太缺乏传统修养的那类人。他们何尝不由衷赞叹前辈作家达到的种种诱人的小说胜境,然而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时过境迁,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氛围的推进,已经不允许他们以前人的成就为目标,循规蹈矩,亦步亦趋。那种先“赶上”再“超越”的讲法,在他们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评 批评家 小说现象 小说 可能性 语言艺术 探索 新时期文学 作家作品 社会历史
下载PDF
The Tens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Narratology: The Case of Cinema 被引量:1
16
作者 Alberto J. L. Carrillo, Marco Calder6n, Francisco J. Montes May Zindel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9期677-687,共11页
We will discuss her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eality of new media and narratological theory, and the case in point will be cinema. Our thesis is that new media have to do with illusion, basically with illusion, and on... We will discuss her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eality of new media and narratological theory, and the case in point will be cinema. Our thesis is that new media have to do with illusion, basically with illusion, and only derivatively with imagin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has to do with imagination, strictly with imagination, not with illusion at all. If it is so, something must be wrong with the pretence of narratology, which has literature as its basic referent, to be the adequate theoretical fram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every cultural phenomenon,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new media. We have to insist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llusion and imagination. In fact, most literary theorists do not bear in mind such distinction; it tends to completely disappear under the general title "fiction." To be sure, it is usually said of cinema that it is fiction, like literature, but cinema is much more than fiction, it is illusion, even if it is the illusion of a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INATION ILLUSION plastic imagination aesthetic belief sameness of the character
下载PDF
Toni Morrison's (Re)visions: Dis-integrating Language in the Metafictional Novel Jazz
17
作者 Silvia Ammary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7期415-426,共12页
Throughout Jazz (2004), Morrison revises language and stakes a generic revolution within her linguistic one. Problematising language, she interrogates its role by disrupting all metaphoric operation and normative op... Throughout Jazz (2004), Morrison revises language and stakes a generic revolution within her linguistic one. Problematising language, she interrogates its role by disrupting all metaphoric operation and normative operations of traditional Westem narratology, challenging ontological distinction, and undermining a novelistic claim of/for reality. Morrison creates the novel as a parody of itself. As a metafictional object, she (re)visions the fiction with multiple agendas--a means to interrogate the reality of its constitution and to implicat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inherent in that constitutional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a series of antagonisms, oppositions, contradictions, equivalences, and intertextualities, Morrison transforms (and transmutes) novelistic "hostility" into a generic "trauma" simultaneously rendering it as realistic experience, historic event, personal story, collective memory, narrative device, and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Exposing trauma by virtue of its linguistic symptoms, Morrison draws attention 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structures, and apparatuses of Western linguistic codes that determine, produce, and maintain the ultimate (un)knowability of the past.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all these and how the elliptical tendency of language surfaces the psychological disfigurement of the characters within the form of linguistic codes revealing the metaphorical tendency in Jazz to manifest its own reflective construction (and self-conscious d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FICTION postmodemism (mis)-representation simulation cracks MEMORY
下载PDF
明清小说的美学转化问题
18
作者 何满子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美学转化,即作家如何将生活演绎为艺术形象,以创造客观上显示出形式在内容里、内容在形式里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可以用来照亮小说现象诸多层面的探测角度。艺术转化是贯穿形式和内容的小说美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作家美学转化的性格的,大... 美学转化,即作家如何将生活演绎为艺术形象,以创造客观上显示出形式在内容里、内容在形式里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可以用来照亮小说现象诸多层面的探测角度。艺术转化是贯穿形式和内容的小说美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作家美学转化的性格的,大致有三个条件:一是作家的主体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小说美学 小说现象 艺术转化 艺术形式 小说 作家 艺术形象 小说艺术 主体性格
原文传递
论“穿越小说”中的人物类型
19
作者 肖肖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3X期14-15,共2页
"穿越小说"作为近年流行的网络文学,通常以文本中"穿越时空"的人物经历为主要线索。本文主要以"穿越小说"为主体,探讨了现代意识中的历史人物、历史偶然性影响的现代个体、具有个人独立意识的女性这些&qu... "穿越小说"作为近年流行的网络文学,通常以文本中"穿越时空"的人物经历为主要线索。本文主要以"穿越小说"为主体,探讨了现代意识中的历史人物、历史偶然性影响的现代个体、具有个人独立意识的女性这些"穿越小说"为主体,探讨了古今交错的表现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小说现象意识 人物
原文传递
古典小说研究的另一天地——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20
作者 赵稀方 《书城》 1996年第5期44-45,共2页
杨义先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煌煌三大卷《中国现代小说史》,已令人咋舌,不曾想,他接着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古典小说领域,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先生不热衷于搬弄西方新潮术语,他善于独立思考新的学术思路,并悟性极高。在长期的文... 杨义先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煌煌三大卷《中国现代小说史》,已令人咋舌,不曾想,他接着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古典小说领域,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先生不热衷于搬弄西方新潮术语,他善于独立思考新的学术思路,并悟性极高。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中,他已逐渐意识到:中国的文学史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品格,实事求是地回到它的本来状态。《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古典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 独立完成 文学史研究 实事求是 独立品格 小说现象 指导思想 独立思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