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小说虚构的仿真观念
1
作者 李运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8-111,共4页
追求虚构的真实性,曾使中外众多小说家呕心沥血。20世纪以来,尽管有现代小说家以革命般的姿态向小说虚构的仿真性提出了挑战(如弗朗兹·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但仿真意识仍然大有市场。尤其在我国小说界,这种小说的仿... 追求虚构的真实性,曾使中外众多小说家呕心沥血。20世纪以来,尽管有现代小说家以革命般的姿态向小说虚构的仿真性提出了挑战(如弗朗兹·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但仿真意识仍然大有市场。尤其在我国小说界,这种小说的仿真意识更为普遍。如早已被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虚构 艺术真实 艺术形态 生活真实 真实性 小说 《堂吉诃德》 阅读心理 《红楼梦》 小说《西游记》
下载PDF
小说虚构理论与近代小说及知识转型
2
作者 吴泽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1,共6页
小说虚构理论出现在近代,其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整体变革,其中包括外来文学冲击下小说外延的变化、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知识系统的重组等。小说虚构理论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事件。虚构理论的出现,与近代以来小说自身... 小说虚构理论出现在近代,其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整体变革,其中包括外来文学冲击下小说外延的变化、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知识系统的重组等。小说虚构理论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事件。虚构理论的出现,与近代以来小说自身构成的变化及小说之外的其他文化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虚构理论 小说变迁 知识转型
下载PDF
创作个性与小说虚构模式
3
作者 李运抟 《写作(中)》 1998年第9期8-9,共2页
在《创作方法对虚构的制约》(见《写作》1997年第12期)一文中,我谈了不同的创作方法与小说虚构之间的关系及效果。但除了创作方法,导致小说虚构艺术的千姿百态与虚构模式的不同构建,则还有其他原因。
关键词 创作个性 小说虚构 虚构艺术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模式 艺术虚构 小说作者 小说 小说创作 欧·亨利
全文增补中
创作方法对虚构的制约——小说虚构艺术论
4
作者 李运抟 《写作(中)》 1997年第12期17-18,共2页
小说以虚构为本事,是虚构性叙事文体。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常识。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曾兴盛过一阵“纪实小说”(亦称“报告小说”或“新闻体小说”)的创作,当时便引起激烈争论,后来则沉寂不起,原因也就是这类小说创作有违小说是虚构艺... 小说以虚构为本事,是虚构性叙事文体。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常识。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曾兴盛过一阵“纪实小说”(亦称“报告小说”或“新闻体小说”)的创作,当时便引起激烈争论,后来则沉寂不起,原因也就是这类小说创作有违小说是虚构艺术的普遍观念。但有趣的是:人们一方面认定小说是虚构的,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小说不“假”。读小说若觉出“假”来,读者便拒绝,便认为是失败的作品。哪怕是读神魔小说如《西游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虚构艺术 小说虚构 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 艺术虚构 西游记 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期 花妖狐魅
下载PDF
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略论纪昀的小说虚构理论
5
作者 宋世勇 《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31-35,共5页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 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 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 ...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 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 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 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 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 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小说创作 小说虚构理论 '情之所必有' '理之所宜有' 情理关系
下载PDF
古代小说虚构初探
6
作者 侯民治 《东岳论丛》 1986年第5期67-70,共4页
小说是从记叙文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异类”,作为变异的因子,就是“虚构”。而小说一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虚构”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杖一样,有了它就可以有了一切。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都与用不用这根“魔杖”、怎样使用这根“魔杖... 小说是从记叙文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异类”,作为变异的因子,就是“虚构”。而小说一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虚构”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杖一样,有了它就可以有了一切。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都与用不用这根“魔杖”、怎样使用这根“魔杖”,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我国小说虚构的发生、发展作一番考察,对研究我国小说发展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文体的发生、发展,总是由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记实的记叙文以外所以产生小说,是因为前者是为了实际应用,人们除了应用的需要以外,还有消遣的需要,小说就是为了消遣而产生的。正如鲁迅所说:“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借以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作者 小说虚构 实际需要 历史小说 小说发展史 鲁迅 实际应用 文体 三国演义 唐传奇
下载PDF
小说虚构艺术与生活的可能性
7
作者 傅德生 《继续教育研究》 1995年第2期22-25,共4页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生活 小说虚构 艺术与生活 物质世界 小说文本 现实主义作家 “实”与“虚” 极端化 故事情节 艺术魅力
下载PDF
浅谈小说虚构及叙事观念
8
作者 木弓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4,共5页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应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其虚构性,二是其叙事性。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特点,小说与其他样式的语言形式之间本质性的区别便很混淆了。例如与报告文学、散文等非虚构性的记叙文体之间的区别。失去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小...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应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其虚构性,二是其叙事性。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特点,小说与其他样式的语言形式之间本质性的区别便很混淆了。例如与报告文学、散文等非虚构性的记叙文体之间的区别。失去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小说文体自身的意义恐怕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阅读需要,小说的文体又实际地存在于我们的阅读之中。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古典小说 小说叙事者 小说虚构 小说理论 虚构 小说作者 现实主义小说 叙事性 独特性
下载PDF
因文生事 削高补低——浅谈金圣叹关于小说虚构的理论
9
作者 张载轩 《明清小说研究》 1988年第1期266-276,共11页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绵延一千五百多年。贯串始终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构。中国古典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而神话显著的特征就是“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注山海经叙》)。由神话向前发展,粗陈梗概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相继产生。...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绵延一千五百多年。贯串始终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构。中国古典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而神话显著的特征就是“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注山海经叙》)。由神话向前发展,粗陈梗概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相继产生。这些小说,如《晋书·干宝传》所指出的,是“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到了唐代,一些文人“始有意为小说”,但仍继承六朝志怪传统,以传写奇闻为事,很多作品“假小说以寄笔端”,善于“设幻”(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因文生事 小说虚构 志人小说 施耐庵 中国古典小说 司马迁 小说创作 水浒传 古代神话
下载PDF
金圣叹的小说虚构与似真统一论
10
作者 方红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金圣叹 小说虚构 小说创作 文学的虚构 创作主体 似真性 文学创作 审美特征 “文” 生命体验
下载PDF
小说虚构,通向胜境的一把钥匙
11
作者 陈丽莉 《学苑教育》 2013年第20期93-93,95,共2页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共24篇,占总篇数的14%,小说的篇幅如此之多,可见小说的艺术魅力之大。小说以本身特有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在小说中,虚构有着不可更移的艺术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共24篇,占总篇数的14%,小说的篇幅如此之多,可见小说的艺术魅力之大。小说以本身特有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在小说中,虚构有着不可更移的艺术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说虚构的意义,学会从小说创作中挖掘虚构之处,学会借鉴虚构之法,学会运用虚构之妙,让虚构成为提高想象、幻想能力、开拓意境,提炼生活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小说虚构
下载PDF
论小说虚构叙事中的“文本述真”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忠 《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小说虚构叙事的“文本述真”是指小说的创作虽然本质上是一种虚构叙述行为,但因为求真的本能心理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无意识诉求,作家和读者也希望在这种虚构叙事中找到某种形式真实,以获得一种“文本信任”。由文本信任逻辑所主导的“... 小说虚构叙事的“文本述真”是指小说的创作虽然本质上是一种虚构叙述行为,但因为求真的本能心理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无意识诉求,作家和读者也希望在这种虚构叙事中找到某种形式真实,以获得一种“文本信任”。由文本信任逻辑所主导的“文本述真”有多种形式,既有对文本世界进行真实细腻刻画的手段,将文本世界指称现实世界,从而模糊现实与文本边界的方式;也有将后现代解构主义作为创作遵循,在小说创作中坚持“元叙述”的技法。这些不同的策略在理论上可能是相互对抗的,但在“文本述真”这一行为上又是同质的,因为不论小说作者采取何种“文本述真”策略,其目的依然是要建构信任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虚构叙事 文本信任 “文本述真”
原文传递
“非虚构小说”、“元叙事”技法与经验破碎时代的文学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勇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在谈到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时,余华曾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即“签约说”:“与现实签订什么样的合约,决定了一部作品完成之后是什么样的品格。因为一开始,作家就必须将作品的语感、叙述方式和故事的位置确立下来。也就是说,作家在一开始就... 在谈到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时,余华曾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即“签约说”:“与现实签订什么样的合约,决定了一部作品完成之后是什么样的品格。因为一开始,作家就必须将作品的语感、叙述方式和故事的位置确立下来。也就是说,作家在一开始就应该让自己明白,正在叙述中的作品是一个传说,还是真实的故事?是荒诞的,还是现实的?或者两者都有?”((1))这段话还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读者阅读一部作品之初,也必须沿着这一“合约”所设定的方向展开,否则便可能走入岔道,或南辕北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叙事 文学作品 虚构小说 余华 文学表达 叙述方式 荒诞 读者阅读
下载PDF
当非虚构小说与女性主义叙事相遇——以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为例
14
作者 韩乐菲 杨建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6期6-12,共7页
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非虚构小说浪潮裹挟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必然要走出虚构文本的舒适区,在非虚构文本视域下探索文体更迭带来的影响。... 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非虚构小说浪潮裹挟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必然要走出虚构文本的舒适区,在非虚构文本视域下探索文体更迭带来的影响。就“非虚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模式而言,非虚构小说中关注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女性主义叙事吻合,这使二者的结合研究成为可能。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具有较强典型性,可视为非虚构领域下女性书写的巨大突破。其非虚构文体特点与女性主义叙事互相影响,使得叙述话语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并使读者在阅读中构建真实的女性化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小说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叙述话语 叙述视角 女性化性别特征 阿列克谢耶维奇
下载PDF
权力、族别、时间:小说虚构中的历史与文化——阿来和他的《尘埃落定》 被引量:41
15
作者 徐新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29,共10页
四川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从小说虚构与族群表达的角度把其归属为“双族别文学”类型,并结合对扎西达娃、马丽华等其他藏域作家的相关比较,分析了阿来作品因族别和地域的双重“边缘性”而派... 四川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从小说虚构与族群表达的角度把其归属为“双族别文学”类型,并结合对扎西达娃、马丽华等其他藏域作家的相关比较,分析了阿来作品因族别和地域的双重“边缘性”而派生的认同问题,指出阿来通过小说所追求的“普遍的意义”和“普遍的历史感”其实是为了在消除别人眼中的“异类感”之后,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普遍性”的解释、建构和创造。此外,本文同时也涉及到在现代中国“多民族性”背景下如何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族别 时间 阿来 尘埃落定 小说虚构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小说虚构思想的发展——兼论虚构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16
作者 赵炎秋 胡晓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8,207,208,共12页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采录异闻的逸闻小说、设幻好奇的神怪小说、据史演义的历史小说、因文生事的英雄小说和据实虚构的世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类型的历史发展,彰显了小说虚构意识从尚未觉醒,到开始自觉,到...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采录异闻的逸闻小说、设幻好奇的神怪小说、据史演义的历史小说、因文生事的英雄小说和据实虚构的世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类型的历史发展,彰显了小说虚构意识从尚未觉醒,到开始自觉,到由隐趋显,再到趋向自由,最终臻于成熟的过程以及小说艺术真实从以虚为实,到去实向虚,到融虚入实,再到虚而近实,终至虚实如一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还表明,与深具“摹仿”及“再现”传统的西方古典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在“尚真”的历史追求中,也始终保有“尚奇”的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别样的文化意蕴和情感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虚构思想 艺术真实
原文传递
新时期以来非虚构小说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海元 査玉瑶 张文利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45-49,共5页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小说 述评 新时期
下载PDF
也谈非虚构小说的命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文化语境和小说的历史共同决定的。对非虚构小说的命名,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小说 虚构 命名
下载PDF
“非虚构”小说的乡村叙事艺术——以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春英 刘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7-52,共6页
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进一步增益文本的审美价值。在叙事姿态上,以实际行动深入农民生活,亲自进行调查和采访,力求还原乡村内部肌理的真实;在叙事语言上,启用了“不可靠叙事者”干预机制,促成了众声喧哗的... 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进一步增益文本的审美价值。在叙事姿态上,以实际行动深入农民生活,亲自进行调查和采访,力求还原乡村内部肌理的真实;在叙事语言上,启用了“不可靠叙事者”干预机制,促成了众声喧哗的复调叙述效果,扩大了文本反讽的张力;叙事结构方面,沿袭了鲁迅乡土小说“离乡-归乡-再离乡”的模式,在故事推进的同时不断“回望”,形成了一种“去而复回”的环形结构。这些叙事艺术的运用不仅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还为以后“非虚构”乡村叙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孙惠芬 《生死十日谈》 叙事艺术
下载PDF
挑战现实理性构建浪漫真实——接受美学观照下的非虚构小说在美国的时兴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家君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88-190,共3页
20世纪60年代,非虚构小说的文学样式在美国发展起来。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非虚构小说之所以能时兴并形成巨大的文学潮流,与读者的接受是密不可分的。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观照,以便更好的理解它。
关键词 虚构小说 接受美学 时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