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光分布特征及其利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俊平 贾利英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7-30,共4页
以小麦玉米平作(简称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简称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复合群体的光分布特征及其有效利用.结果表明:复合群体的透光状况改善,光截获量提高,消光系数下降.
关键词 分布特征 间套 小麦/玉米 利用研究 复合群体 小麦/玉米 北京地区 消光系数 光截获
下载PDF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光合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俊平 蔺合华 贾利英 《张家口农专学报》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以小麦玉米平作(简称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简称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光合变化。结果表明,麦玉玉间套作增产的主要机制是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其中小麦较对照光合叶片叶绿素含量提... 以小麦玉米平作(简称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简称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光合变化。结果表明,麦玉玉间套作增产的主要机制是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其中小麦较对照光合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8.88%,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较对照光合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4.07%,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1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小麦 间套 玉米 叶片叶绿素 群体结构 对照 含量 变化研究
下载PDF
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李银水 黄翔 +6 位作者 罗金华 吕典 金晶 李必钦 秦璐 顾炽明 余常兵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3-871,共9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4)、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5),研究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豆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带宽条件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相一致。与对照相比,T2有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玉米和大豆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秆的分配比例的趋势。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群体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表现,2.4 m带宽下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为鄂西南山区玉米/大豆的最优间套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宽行比 玉米/大豆 带状间套 产量 氮素效率
下载PDF
辣椒与甜玉米间套作对3种传毒害虫的微生态调控效果
4
作者 陈青 伍春玲 +3 位作者 梁晓 刘迎 李钿钿 郝桂锋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为有效绿色防控海南辣椒主产区3种传毒害虫的为害,以甜玉米YT29和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及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为参试材料,系统开展辣椒与甜玉米间套作对3种传毒害虫的微生态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ZDC-3/YT29和ZDC-4/YT29对桃蚜... 为有效绿色防控海南辣椒主产区3种传毒害虫的为害,以甜玉米YT29和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及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为参试材料,系统开展辣椒与甜玉米间套作对3种传毒害虫的微生态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ZDC-3/YT29和ZDC-4/YT29对桃蚜、棕榈蓟马、烟粉虱的微生态调控效果最好,虫害指数均显著低于ZDC-2/YT29、ZDC-1/YT29、ZDC单作及DYJJ-4/YT29、DYJJ-3/YT29、DYJJ-2/YT29、DYJJ-1/YT29及DYJJ单作;ZDC-2/YT29对桃蚜、棕榈蓟马、烟粉虱也具有较好的微生态调控效果,虫害指数均显著低于ZDC-1/YT29、ZDC单作、DYJJ-4/YT29、DYJJ-3/YT29、DYJJ-2/YT29、DYJJ-1/YT29及DYJJ单作;ZDC-1/YT29、DYJJ-4/YT29、DYJJ-3/YT29对桃蚜、棕榈蓟马、烟粉虱的微生态调控效果与ZDC单作无显著差异,但虫害指数均显著低于DYJJ-2/YT29、DYJJ-1/YT2及DYJJ单作。三亚、东方、儋州效果验证结果显示,ZDC-3/YT29和ZDC-4/YT29对桃蚜、棕榈蓟马、烟粉虱的微生态调控效果稳定,而ZDC-2/YT29的调控效果在三地存在显著差异。ZDC-3/YT29和ZDC-4/YT29间套作模式可广泛用于海南辣椒主产区3种传毒害虫桃蚜、棕榈蓟马、烟粉虱为害的微生态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与甜玉米间套 微生态调控 桃蚜 棕榈蓟马 烟粉虱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岩 乔月彤 +5 位作者 赵强 胡延峰 朱英华 赵培国 宋立成 夏海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8,共8页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增长幅度分别在6.0%~57.5%、2.6%~52.6%和14.0%~64.2%之间,而与玉米全生育期共生间作的大豆、花生和豌豆等作物则受到抑制,蚕豆等套作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中的部分时间与玉米共生,通常与玉米错期播种/收获)则受到促进。关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种间竞争作用,由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大于豆科作物,促进玉米对氮素的优势吸收;二是作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存在,促进养分循环和作物之间的氮素转移,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可以被玉米吸收利用;三是豆科作物结瘤增加,固氮基因表达增强,提高了自身固氮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加强在田间多场景(作物品种类型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不同等)条件下的原位研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根系-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以及种间地上相互作用-地下相互作用互馈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阐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关键调控技术的研发,让传统间套作在现代农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赓续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豆科 间套 氮素利用效率 根际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6
作者 曾子入 张勇 牛群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9期61-64,共4页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应性、经济成本和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该文旨在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玉米 大豆 间套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覆膜小麦、玉米、芫荽一年三作高效栽培种植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黄伯胜 邓学福 +2 位作者 赵杰 李庆善 周文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1期190-192,共3页
在常规小麦玉米轮作基础上,套种一季芫荽,既不会减少粮食作物产量,又能收获一季芫荽,有效地缓解了粮菜争地矛盾,又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技术上通过采用覆膜小麦技术、玉米增行距缩株距技术、玉米除叶增光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小麦、... 在常规小麦玉米轮作基础上,套种一季芫荽,既不会减少粮食作物产量,又能收获一季芫荽,有效地缓解了粮菜争地矛盾,又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技术上通过采用覆膜小麦技术、玉米增行距缩株距技术、玉米除叶增光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小麦、玉米、芫荽的丰产。在10月底或11月初进行最后一次芫荽地块浇水,芫荽11月中下旬,芫荽株高25~35 cm时进行采收后,立即进行晚小麦播种覆膜。夏玉米选择6月份小麦收获后进行合理密植,9月初将玉米秆最下部3片叶片人工去除,增加行间光照。在玉米行间用微耕机旋耕整地,进行芫荽播种,并于11月中下旬芫荽株高25~35 cm时候进行采收,实现了覆膜小麦、玉米、芫荽一年三作高效栽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小麦 玉米 芫荽 一年三
下载PDF
小麦玉米间套作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俊平 李卫欣 俞凤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9874-9875,共2页
以小麦玉米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结果表明,2.7 m带宽的麦玉玉间套作的平均产量为18 871.5 kg/hm2,比麦玉平作增产20.19%。并且,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光合性能改... 以小麦玉米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结果表明,2.7 m带宽的麦玉玉间套作的平均产量为18 871.5 kg/hm2,比麦玉平作增产20.19%。并且,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光合性能改善,其中小麦的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的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1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 高产 光合速率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承刚 黄高宝 姜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5,共4页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为:在0~45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间套作小麦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当施氮水平...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为:在0~45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间套作小麦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其品质指标却开始下降;而单作小麦施氮水平在0~450kg/hm^2范围内,其品质指标一直提高,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产量则开始下降;单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问套作小麦相同,而间套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单作小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的品质指标与其产量之间均呈弱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间套 小麦 玉米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俊平 刘社平 俞凤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8834-8834,8843,共2页
北京位于我国一年两熟制的北部边缘,为了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研究了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简称麦玉玉间套作)模式的高产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种植模式,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加强田间管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 北京位于我国一年两熟制的北部边缘,为了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研究了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简称麦玉玉间套作)模式的高产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种植模式,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加强田间管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减少种间竞争,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 高产 技术
下载PDF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光合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斌 冯莎莎 张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429-17430,17498,共3页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变化,为构建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和运筹肥水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小麦玉米平作(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北京地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变化,为构建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和运筹肥水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小麦玉米平作(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北京地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光合变化。[结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增产的主要机制是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其中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为3.764 mg/g,较对照提高了8.88%,光合速率平均为30.62 mg CO2/(dm2.h),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1.1,较对照提高了4.07%,光合速率平均为58.05 mg CO2/(dm2.h),较对照提高14.54%。[结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提高了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 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率
下载PDF
晋南半夏与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曲运琴 姚勇 +1 位作者 任东植 张福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4期357-360,374,共5页
对小麦、半夏和玉米的多种间套作模式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差异。结果表明,以小麦窄-宽-窄行的方式套作半夏,虽然小麦减产0.45%,但套种的半夏生长健壮;夏玉米与半夏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对小麦、半夏和玉米的多种间套作模式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差异。结果表明,以小麦窄-宽-窄行的方式套作半夏,虽然小麦减产0.45%,但套种的半夏生长健壮;夏玉米与半夏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半夏播量为480 kg/hm2,与玉米品种晋单63号、郑单958宽窄行间作的种植模式较佳,半夏及玉米产量较高,该模式纯收益比小麦、玉米轮作高出2.773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 种植模式 小麦 半夏 玉米
下载PDF
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春丽 李增嘉 《耕作与栽培》 2005年第5期11-12,18,共3页
研究了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小麦花生玉米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生和玉米间套作提高了小麦、玉米的产量,花生的产量有所降低,而且玉米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花生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全年作物的产量、品质及经... 研究了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小麦花生玉米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生和玉米间套作提高了小麦、玉米的产量,花生的产量有所降低,而且玉米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花生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全年作物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花生和玉米6:2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说明小麦玉米花生间套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 小麦 玉米 花生 产量 品质 效益 间套模式 产量品质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农机设备的选择和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仙萍 《中国农机装备》 2023年第4期9-11,共3页
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高效生产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山西省为例,针对小麦和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生产,探讨合理选择农机设备和优化种植技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农机设备和采用优化的种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 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高效生产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山西省为例,针对小麦和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生产,探讨合理选择农机设备和优化种植技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农机设备和采用优化的种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实际可行的技术支持。本研究旨在为山西省及类似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小麦玉米 一年两 机械化技术
下载PDF
曲周县小麦—西瓜—玉米间套轮作模式栽培技术
15
作者 李宝深 黄成东 刘全清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20期8-10,共3页
2010年初,华北平原发生了罕见的倒春寒,迫使大量小拱棚西瓜推迟上市,严重冲击了春茬露地西瓜市场。在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的“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7月上旬西瓜价格最低时仅为0.06元/k... 2010年初,华北平原发生了罕见的倒春寒,迫使大量小拱棚西瓜推迟上市,严重冲击了春茬露地西瓜市场。在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的“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7月上旬西瓜价格最低时仅为0.06元/kg,不及常年的1/5。然而,夏播西瓜自7月15日上市以后,价格一路飙升。后老营村的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及周边产区,7月下旬最高批发价格达1元/kg,创历史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西瓜 曲周县 模式栽培 间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技术 玉米 小麦
下载PDF
蜜本南瓜-青皮茄子-鲜食玉米间套作露地栽培技术
16
作者 李林茹 陈慧楠 +2 位作者 邵峰 管朕 谢胜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27-130,共4页
为了提高露地蔬菜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结合市场对蔬菜产品的需求,在充分考虑田间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设计了以蜜本南瓜为主间作青皮茄子、鲜食玉米的茬口模式。通过2年的试验示范,确定了主栽品种、播种时间、田间布局、田间管理和病虫害... 为了提高露地蔬菜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结合市场对蔬菜产品的需求,在充分考虑田间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设计了以蜜本南瓜为主间作青皮茄子、鲜食玉米的茬口模式。通过2年的试验示范,确定了主栽品种、播种时间、田间布局、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了平均每667 m2产量达4 254 kg,经济效益达3 095元的好收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本南瓜 青皮茄子 鲜食玉米 间套
下载PDF
大豆-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框架
17
作者 齐欢 《河北农机》 2023年第7期82-84,共3页
在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间套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大豆和玉米的互补作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以大豆为主要种植作物的现象逐渐增加,尤其是大豆-玉米间套作种植模... 在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间套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大豆和玉米的互补作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以大豆为主要种植作物的现象逐渐增加,尤其是大豆-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日渐成为我国主要种植模式之一。本文在阐述大豆一玉米间套作优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豆-玉米间套作的主要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并提出了大豆-玉米间套作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一玉米 间套模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7 位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张新春 申加祥 潘海军 赵甲美 尹玉波 武传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74-979,共6页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160 cm左右。 (2 )随生育进程推进 ,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 ;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密度层 ,2 0~ 4 0、 4 0~ 80 cm为中密度层 ,80~ 12 0 cm为低密度层 ,12 0~ 160 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 ,约有 75 %的根干重分布在 0~ 2 0 cm土层 ,85 %左右在 4 0 cm以上 ,95 %左右在 80 cm以上。 (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 ,随生育期推进 ,含水率呈下降趋势。 (4 )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 ,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 ,呈减低趋势 ,且活力高位点又呈下移变化 ,拔节期 2 0~ 4 0cm根系活性较高 ,大口期 4 0 cm以下较高 ,乳熟期和成熟期以 80 cm以下较高。 (5 )根系 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 ,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量高密度区 ,2 0~ 80 cm为中量中密度区 ,80~ 12 0 cm为低量低密度区 ,12 0~ 160 cm为稀量稀密度区。 (6)成熟期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 根系 早春玉米 数量 活性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19
作者 刘席文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翠玲 祖艳群 +3 位作者 李元 湛方栋 傅志兴 杨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8-384,共7页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不同比例 蔬菜 玉米间套 地表径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