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套作菊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
作者 杨远平 阮培均 +1 位作者 赵明勇 梅艳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2期23-25,共3页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选取菊苣密度、氮肥施用量2个因子为研究对象,研究种植小麦条件下套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其密度、氮肥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菊苣鲜草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获得普那菊苣鲜草...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选取菊苣密度、氮肥施用量2个因子为研究对象,研究种植小麦条件下套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其密度、氮肥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菊苣鲜草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获得普那菊苣鲜草产量≥105000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菊苣于2007年3月1日育苗,施有机肥22500kg/hm2,种植密度173565~219585株/公顷,每次刈割后次日施氮量52.88~104.03kg/hm2。合理密植,适当增施氮肥,对提高普那菊苣鲜草产量、改善菊苣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套作普那菊苣 鲜草产量 密度 氮肥
下载PDF
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试验
2
作者 王孝华 阮培均 梅艳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1期25-27,35,共4页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菊苣产量(鲜草产量,下同)的效应关系,建立了菊苣产量与密度、施氮量的数学模型。解析模型得知,影响菊苣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施氮量。经优化组合频数分析与模拟选择...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菊苣产量(鲜草产量,下同)的效应关系,建立了菊苣产量与密度、施氮量的数学模型。解析模型得知,影响菊苣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施氮量。经优化组合频数分析与模拟选择,得出菊苣产量≥150000㎏/hm2的种植密度、施氮量为:密度177645~223035株/公顷、每次刈割后施氮量59.22~107.85kg/hm2。经济效益分析种植牧草菊苣纯收入为15327.33元/公顷,产投比2.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套作菊苣 密度 施N量
下载PDF
核桃小麦套作系统核桃黑斑蚜防治效果评价
3
作者 车茹冰 曾媛玲 +2 位作者 沈煜洋 王锁牢 高海峰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32-33,68,共3页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0倍液、4000倍液、300 g·...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0倍液、4000倍液、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5000倍液和20%啶虫脒可溶粉剂3000倍液(对照药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1%、99.48%、97.09%和99.68%。各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核桃树安全,无药害。【结论】推荐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可用于大田防治核桃黑斑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小麦套作 核桃黑斑蚜 防治效果评价
下载PDF
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
4
作者 王树德 《农机市场》 2024年第2期69-71,共3页
旱地套作小麦具有提升土壤品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优势,属于经济效益较高的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旱地套作小麦常采用带式机播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文章在了解旱地套作小麦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简述该农业经营模式的概念,重点研... 旱地套作小麦具有提升土壤品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优势,属于经济效益较高的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旱地套作小麦常采用带式机播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文章在了解旱地套作小麦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简述该农业经营模式的概念,重点研究了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强调了提高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以期给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妥善应用带式机播技术,保障旱地套作小麦农业经营模式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套作小麦 机播技术 管理措施
下载PDF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麦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郑亭 樊高琼 +5 位作者 王秀芳 吴中伟 杨文钰 毛树明 孙万军 宋宗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4-168,共5页
为了探索提高丘区套作小麦机播质量的农艺措施,本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处理对麦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中播深对麦苗素质影响最大,5cm播深利于培育壮苗,播深2cm时表现为出苗率... 为了探索提高丘区套作小麦机播质量的农艺措施,本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处理对麦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中播深对麦苗素质影响最大,5cm播深利于培育壮苗,播深2cm时表现为出苗率、基本苗,根系活力、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显著下降,而播深8cm时地中茎极显著增长导致出苗率下降,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极显著降低;翻耕条件下分蘖节埋得较深,促进了植株分蘖,但地中茎加长,出苗率变低;免耕条件下植株生长量大,株高和绿叶面积增大;覆土处理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幼苗素质较不覆土高。因此,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配套的农艺措施应选择"免耕+播深5cm+覆土"利于提高麦苗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 耕作 植株 套作小麦 机播 播深 覆土 麦苗素质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立苗质量、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3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马孝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089-5097,共9页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播种立苗、生长发育、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设计处理包括:对照(旋耕整地+人工挖窝播种、施肥),2B-4机播(播前施肥旋耕+机械化播种),2BFS-4(旋耕整地+机械化一次性播种施肥)。【结果】处理之间立苗质量差异在播种阶段干旱较重的2010—2011年度表现最为明显,2B-4处理出苗较快较匀,生育前期、中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显著优于对照和2BFS-4处理,不同土壤类型上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2B-4、2BFS-4处理的播种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播种成本显著低于对照,其不同年份、不同土壤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2.7%和8.9%,平均年纯收益分别对照提高70.6%和50.6%。【结论】综合立苗质量、产量、效益及年份效应,2B-4型单播机是适宜丘陵旱地生产条件的成熟小麦播种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麦区 丘陵旱地 套作小麦 播种 方式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樊高琼 郑亭 +4 位作者 陈溢 李金刚 吴中伟 王秀芳 杨文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0-25,共6页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耕作 植株 套作小麦 机播 播深 覆土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3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邱康健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6,共9页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粒叶比则在中等偏高施氮量(N 180 kg/hm2)时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花后LAI、干物质日积累速率及粒叶比。对产量影响方面,有效穗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则在N 180 kg/hm2时最高,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提高了成穗率。相关分析表明,孕穗后的LAI、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拔节至孕穗期的干物质日积累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套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达4800.4 kg/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净作小麦产量相当。其群体质量指标为:基本苗184.5万株/hm2,成穗数225.3万穂/hm2,成穗率72.8%,孕穗期LAI 4.68,灌浆期LAI 2.1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3201.2kg/hm2,结实粒数9652.5万粒/hm2,粒叶比11.501 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亚妮 王科 +2 位作者 王佳锐 陈远学 杨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5-852,共8页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0 kg(N)·hm-2、120 kg(N)·hm-2和180 kg(N)·hm-2,分别记为N1、N2、N3和N4]小麦单作、小麦/空带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中小麦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玉米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氮处理下,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玉米套作的小麦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单作小麦平均增加15.7%和17.8%;套作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其边行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比单作行分别增加23.8%、27.3%、48.9%和19.1%,说明套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对氮利用效率更高。不施氮(N1)和低氮(N2)处理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空带模式平均低6.5%和5.7%,但在中氮水平(N3)时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小麦/空带模式高14.1%、5.0%、6.8%和4.5%。说明在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套入玉米在施氮不足时小麦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施氮充足时小麦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套作小麦有边行优势和产量优势,小麦行间套作玉米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消除小麦、玉米间的氮素竞争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套作 氮素管理 产量优势 边行优势 吸氮量 氮肥偏生产力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1 位作者 向达兵 朱贞颖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作物氮素高效吸收的差异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作物氮素高效吸收的差异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的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A1、A2、A3及A5相比,A4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吸氮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Shannon-Weiner index多样性指数(H′)。处理间的吸氮量与H′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量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群落相似度系数(Cs)表现为套作与套作间>套作与单作间;A4与A5间的Cs相对较小,二者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4模式有利于提高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 氮素吸收 细菌群落多样性 PCR-DGGE
下载PDF
西南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组装与示范效果 被引量:18
11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2 位作者 余秀芳 莫太相 舒泽刚 《耕作与栽培》 2010年第4期60-61,共2页
西南麦区是我国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以套作小麦为主体。针对区域生态生产特点设计研制了ZB-4、ZB-5型带式播种机,并以此为基础研究集成了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比传统人工挖窝栽培省工87.7%、节本18.4%、增产57... 西南麦区是我国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以套作小麦为主体。针对区域生态生产特点设计研制了ZB-4、ZB-5型带式播种机,并以此为基础研究集成了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比传统人工挖窝栽培省工87.7%、节本18.4%、增产57.4%、增效420.0%。此项技术达到预期效果的技术要点是,坚持规范轮作,选准对路品种,掌握适宜播期,选择适宜机型规范播种,科学用肥、足氮增磷,综合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套作小麦 带式机播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孟浩 李倩倩 +3 位作者 刘朋召 张鹏飞 陈小莉 任小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通过2018—2020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为试验对象,研究N0、N1和N23个水平下(施N量分别为小麦0、120 kg·hm^(-2)和240 kg·hm^(-2),玉米0、180 kg·hm^(-2)和360 kg·hm^(-2))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 通过2018—2020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为试验对象,研究N0、N1和N23个水平下(施N量分别为小麦0、120 kg·hm^(-2)和240 kg·hm^(-2),玉米0、180 kg·hm^(-2)和360 kg·hm^(-2))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土地当量比与土壤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与水分利用优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小麦产量提高21.34%~27.80%(P<0.05),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边1行与边2行的增产,而套作玉米表现受氮肥供应的调控,在N0与N1水平下套作产量减少3.02%~11.43%,仅在N2水平下高于单作玉米;小麦/玉米套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LER)在1.04~1.16,具有土地利用优势;在相同产量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比单作群体的耗水量更少,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其中在N1水平下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两年内平均减少消耗47.30 mm的水分,而水分利用效率比单作系统提高2.77%~6.46%,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在3个施氮水平下均表现出节水与水分利用优势;套作种植还可以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内套作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可达64.17 kg·kg^(-1)和11.17 kg·kg^(-1)。因此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具有发展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套作 施氮水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小麦/玉米垄沟套作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英 赵西宁 +1 位作者 陈小莉 王自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8,共7页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大;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处理下,由于水肥异区,其垄上小麦生长带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有效地减少了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而后期沟内玉米生长带的水氮处理相同,因此其硝态氮分布差异较小;在相同灌水条件下,垄沟套作可以有效降低水分流失,减少氮肥损失,因此较传统平作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且以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效果最显著,小麦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1.47%、10.81%,玉米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8.87%、2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灌溉 小麦/玉米套作 施氮部位 硝态氮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密度小麦豌豆套作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泽鹏 薛世通 +2 位作者 董琦 武强强 王爱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72-376,共5页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抽穗期,M1D1、M1D2、M1D3、M2D1、M2D2和M2D3等6个小麦套作豌豆处理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提高20.25%、19.37%、17.96%、8.21%、12.6%、24.5%,其中,M2D3处理的最高,达到88.31 mg/kg;灌浆期—乳熟期,M1D1、M1D3、M2D2、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34%、13.63%、14.87%、24.50%,其中,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最高,达到58.54mg/kg。分蘖期—拔节期,M1D1、M1D2、M2D1和M2D3等4个套作处理的有效磷含量比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03%、23.69%、36.32%、37.83%;孕穗期—抽穗期,M1D2、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29.36%、39.57%;灌浆期—乳熟期,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34.78%。小麦花后7~14 d,M2D3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光合速率均最高;小麦花后35 d,6个套作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小麦单作处理,M2D3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M2D3处理较小麦单作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26.03%。M2D3套作处理密度最为合理,培肥和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单作 小麦和豌豆套作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玉米套作及其相应单作群体棵间土壤蒸发规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春晖 吴普特 赵西宁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21,共6页
通过大田实验,对比分析河套灌区小麦/玉米套作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棵间土壤蒸发的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小麦/玉米套作和单作玉米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28.8%、38.6%和29.9%;套作群体全生育期的棵间土壤... 通过大田实验,对比分析河套灌区小麦/玉米套作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棵间土壤蒸发的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小麦/玉米套作和单作玉米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28.8%、38.6%和29.9%;套作群体全生育期的棵间土壤蒸发量显著高于单作,且日均棵间土壤蒸发量为1.06 mm/d,高于单作小麦0.85 mm/d和单作玉米0.90 mm/d。不同生育期棵间土壤蒸发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14:00之间,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蒸发占蒸散发的比例与叶面积指数均呈良好的指数关系,同时棵间土壤蒸发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均呈脉冲波动变化,且灌溉后波动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小麦/玉米套作 棵间土壤蒸发 土壤含水率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符鲜 杨树青 +1 位作者 刘德平 刘月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52-1657,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N0 0 kg·hm^(-2)、N1 90 kg·hm^(-2)、N2 180 kg·hm^(-2)、N3 270 kg·hm^(-2);玉米N0 0 kg·hm^(-2)、N1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N0 0 kg·hm^(-2)、N1 90 kg·hm^(-2)、N2 180 kg·hm^(-2)、N3 270 kg·hm^(-2);玉米N0 0 kg·hm^(-2)、N1 135 kg·hm^(-2)、N2 270 kg·hm^(-2)、N3 405 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中定量施氮提供有益的生物参数和指标。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呈现出"升-降-升"趋势,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达到最大值,灌浆期的下降幅度最大,土壤中的养分被小麦大量吸收消耗,此时微生物矿化出一部分微生物量氮以供作物吸收利用,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大幅下降。玉米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随生育期进程推进而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期出现峰值,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充足,同时,根系代谢活动旺盛,分泌物增多,使微生物代谢加快,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环境。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小麦180 kg·hm^(-2)、玉米270 kg·hm^(-2))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N2处理的小麦微生物量碳较N0增加了53.7%,微生物量氮则是N0的3.29倍;N2处理的玉米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是N0的2.61、5.38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施氮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二次型回归关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负效应较低;根据边际分析及综合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推荐小麦最佳施肥量为165.9~187.5 kg·hm^(-2),玉米最佳施肥量为227.5~287.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套作小麦玉米 施氮水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一种适用米麦套作小麦收获的新机具
17
作者 程玉来 《农业科技与装备》 1999年第3期33-33,共1页
米麦套作是我省1987年开始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是实现吨粮田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收获套作小麦劳动强度很大,且很难实现机械化,已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植套作小麦的积极性。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套作小麦收获机,其成果于19... 米麦套作是我省1987年开始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是实现吨粮田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收获套作小麦劳动强度很大,且很难实现机械化,已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植套作小麦的积极性。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套作小麦收获机,其成果于1996年12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科研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收获 套作小麦 收获机 麦套 梳脱滚筒 沈阳农业大学 内蒙赤峰地区 扬谷器 农业工程 捋穗收获
下载PDF
川中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磊 唐茂斌 邓卫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9期47-47,共1页
介绍了川中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时早播、带状轮作、肥水管理、播前化除、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并总结了其播种注意事项,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 套作小麦 机播 高产 栽培技术 注意事项 川中丘区
下载PDF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 被引量:36
19
作者 樊高琼 李金刚 +5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郭翔 陈溢 吴中伟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7-1317,共11页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kghm-2和180kghm-2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 密度 氮肥 倒伏 边际效应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樊高琼 吴中伟 +5 位作者 郑亭 王秀芳 张祝萍 谭春荐 郭翔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3,共6页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但是过量施氮不利于茎鞘中可溶性糖(WSC)向籽粒的转运,同时花后NSC积累量及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降低,不利于籽粒中NSC的累积;氮肥分次施用能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花后NSC对籽粒NSC的贡献率,尤以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35~180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并能维持较长的高值持续期,花后NSC积累量增加,且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提高,籽粒中NSC积累量增加,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套作小麦 叶绿素含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同化 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