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强秦 曹卫贤 +6 位作者 刘文国 张建昌 党占平 刘金海 高亚军 翟丙年 李生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66-1071,共6页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 常规 、秸秆覆盖 覆草 、地膜覆盖 平膜 、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 垄...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 常规 、秸秆覆盖 覆草 、地膜覆盖 平膜 、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 垄沟 4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kg/hm2N和240kg/hm2N三个水平;密度设播量180kg/hm2和225kg/hm22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平覆膜水分的生产效率比常规模式增加41.3%~52.4%;垄沟种植比常规模式增加38.8%~64.6%.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其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种植的24.1%.氮肥对土壤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但不同密度对土壤贮水量基本上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栽培模式 土壤水分 水分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任书杰 李世清 +2 位作者 郑纪勇 王全九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于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于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于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于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于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栽培模式 氮肥 灌浆过程 籽粒体积 粒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