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祥县“小麦—棉花”种植模式及持续高产的限制因素与改进措施
1
作者 高先涛 杨春花 苏改芹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4期188-191,共4页
从研究"小麦-棉花"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及改进的一年三熟制、一年四熟制种植模式入手,分析了当前小麦和棉花生产中品种、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农田基础设施与灾害性气候、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与社会化服务等农田持续... 从研究"小麦-棉花"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及改进的一年三熟制、一年四熟制种植模式入手,分析了当前小麦和棉花生产中品种、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农田基础设施与灾害性气候、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与社会化服务等农田持续高产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和杂交棉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与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棉花最低收购价和市场统一保护价的保障机制,及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路子等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棉花”种植模式 限制性因素 改进措施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周宝元 马玮 +3 位作者 孙雪芳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kghm–2以上高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 高产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播/收期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周宝元 马玮 +4 位作者 孙雪芳 高卓晗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1-1517,共17页
【目的】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探索两季最佳的资源搭配模式,进一步挖掘当前气候和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地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通过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设置冬小麦不同播期和夏玉米不同... 【目的】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探索两季最佳的资源搭配模式,进一步挖掘当前气候和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地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通过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设置冬小麦不同播期和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建立了5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方式,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对其产量、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分配及利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随冬小麦播期及夏玉米收获期推迟,两作物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分配比例分别由处理Ⅰ的46%﹕54%、60%﹕40%、42%﹕58%调整至处理V的34%﹕66%、49%﹕51%、34%﹕66%范围内,小麦季生长天数及其分配的光温水资源量逐渐减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玉米季,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但由于处理V的ZM66小麦品种维持了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因此与处理Ⅰ比产量降低不显著。然而,处理V玉米季生理生长时间较处理Ⅰ延长约15 d,2016和2017年光温水资源分配量分别增加143.8和120.7 MJ·m(-2)、290.5和281.6℃、12.4和25.7 mm,粒重分别增加13.1%和15.5%,周年产量两年分别提高7.9%和6.7%;籽粒脱水时间增加约45 d,光温水资源分配量两年分别增加322.5和336.3 MJ·m(-2)、509.6和497.8℃、56.7和14.1 mm,籽粒含水量降至14.4%—17.3%,达到机械直接收获标准。同时,由于处理V小麦季光温水资源分配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减少底墒水和越冬水灌溉约150 mm,2016和2017年其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较处理Ⅰ分别提高12.5%和15.8%、10.9%和7.7%、39.6%和59.3%,玉米季虽然光能、温度生产效率有所降低,但水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因此周年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两年分别提高7.3%和9.1%、5.6%和5.1%、17.3%和29.3%。【结论】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播/收期的调整(小麦12月上旬播种,玉米11月中旬收获)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可进一步提升其周年产量和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 播/收期 资源分配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三种小麦栽培模式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作业碾压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关祥斌 董彦防 +2 位作者 曹现彬 齐鹏 曾爱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在等行距条播、等行距宽播及宽窄行宽播三种小麦栽培模式下,对比使用3WSH-1000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及3WBD-16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对碾压作物的损伤率、减产率及作业效率等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 在等行距条播、等行距宽播及宽窄行宽播三种小麦栽培模式下,对比使用3WSH-1000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及3WBD-16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对碾压作物的损伤率、减产率及作业效率等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应与小麦高产栽培农艺技术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减少机械对小麦的碾压及损伤,又能发挥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突出优势,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种植模式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碾压分析
下载PDF
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门倩 海江波 +2 位作者 岳忠娜 薛少平 王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140,共8页
【目的】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探讨有机培肥时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10-10-2011-07在陕西杨凌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置化肥不减量+高有机肥(NPK+HM)、化肥不减量+中有机肥(NPK+MM)、化肥不减量+... 【目的】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探讨有机培肥时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于2010-10-2011-07在陕西杨凌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置化肥不减量+高有机肥(NPK+HM)、化肥不减量+中有机肥(NPK+MM)、化肥不减量+低有机肥(NPK+LM)、化肥减量70%+高有机肥(30%NPK+HM)、化肥减量50%+中有机肥(50%NPK+MM)、化肥减量30%+低有机肥(70%NPK+LM)和对照(NPK)7个处理,分别于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玉米田0~20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在化肥减量还是不减量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均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却显著下降;有机培肥条件下,不同的化肥减量处理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且与化肥不减量+高量有机培肥(NPK+HM)处理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作用几乎一致。另外,各有机培肥处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呼吸强度均较对照(NPK)处理高,但差异并不明显。【结论】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50%NPK+MM)是比较合理的施肥方式,化肥适度减量在土壤培肥过程中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培肥 化肥减量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小麦-玉米种植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