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耕作深度比较试验
1
作者 杨可可 程乐庆 谢宗远 《河南农业》 2021年第7期50-50,共1页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选用周麦26,供试肥料选用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二)试验方法试验方法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不设重复。设处理1(深耕、耕深25 cm)和处理2(旋耕、耕深15 cm)。试验在不施农家肥的基...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选用周麦26,供试肥料选用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二)试验方法试验方法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不设重复。设处理1(深耕、耕深25 cm)和处理2(旋耕、耕深15 cm)。试验在不施农家肥的基础上进行,小区面积667 m^(2),各处理施肥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区对比试验 品种选用 施肥量 耕深 过磷酸钙 农家肥 小麦耕作 小区面积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沈俊国 沈业松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4年第12期148-149,共2页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对秸秆采取就地焚烧的方法对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因此对秸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已经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秸秆还田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够对田地...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对秸秆采取就地焚烧的方法对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因此对秸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已经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秸秆还田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够对田地土壤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的改善,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进行小麦耕作,选择适当的耕作模式以及施肥用量,还能够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耕作 耕作与施肥 耕作模式
原文传递
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霞 张吉旺 +4 位作者 任佰朝 范霞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3-1101,共9页
针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的特点,将冬小麦夏玉米播前耕作统筹结合,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体系耕作方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 针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的特点,将冬小麦夏玉米播前耕作统筹结合,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体系耕作方式的改良提供依据。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处理,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2年研究结果表明,MR处理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增加,MN与MR处理的地上第3茎节变粗,MN处理的地上第3节间茎粗系数最大。MR与MN处理间抽雄期的基部茎节穿刺强度无显著差异,但较RN均显著增强,茎秆皮层厚度和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鞘面积较RN也显著增大,茎秆伤流速率较RN分别提高60.60%和46.70%,茎秆质量显著提高。此外,MN与MR的根重和根冠比较RN显著提高,地上节根根条数与干重也显著提高。MN与MR较RN处理分别增产26.33%与39.21%。冬小麦播前翻耕可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小麦玉米周年耕作 茎秆形态与结构 倒伏 产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2
4
作者 邵景安 唐晓红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434-4442,共9页
研究使用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保护耕作-小麦(CTW)4个处理,评价连续实验10a后保护性耕作对稻作区SOM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和小麦种植的结合是稻作区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实践。它不仅显著... 研究使用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保护耕作-小麦(CTW)4个处理,评价连续实验10a后保护性耕作对稻作区SOM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和小麦种植的结合是稻作区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实践。它不仅显著增加SOM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而且它也通过改变SOM的组成和结构显著影响土壤胡敏酸的光谱和热解特性。相比其他处理,垄作免耕(稻麦)在0~10cm土层拥有最多的SOM含量,但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这一含量下降的也较为迅速。垄作免耕(稻麦)土壤胡敏酸在波长665nm处的光密度为0.122,465nm处为0.705,而常规平作(中稻)在这两个波长处却分别为0.062和0.321。垄作免耕土壤胡敏酸DTA曲线在360~365℃处放热峰的焓变值比常规平作低,1000~1050cm-1吸收峰常规平作也比垄作免耕强。垄作免耕土壤腐殖质的氧化稳定系数增高,表明长期垄作免耕土壤腐殖酸的缩合度增高,芳构化程度增强。通过保护性耕作和作物实践可以管理稻田土壤,维持充分的SOM积累,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小麦耕作 土壤有机质 稻作区
下载PDF
旱地一年一作冬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
5
作者 谢春香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5期168-170,共3页
根据盐湖区旱地一年一作冬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实施中采用的技术体系、实施要点与具体做法,阐述了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技术推广 盐湖区
下载PDF
鹿泉市引进示范“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初见成效
6
作者 徐靖 孙志文 《河北农业》 2003年第6期29-29,共1页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是鹿泉市2001年引进示范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节约开支,增加产量等特点,是一项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01年市农业局在市原种场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试验面积90(亩),...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是鹿泉市2001年引进示范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节约开支,增加产量等特点,是一项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01年市农业局在市原种场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试验面积90(亩),共分三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泉市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 直立免耕播种 还田免耕播种 旋耕播种
下载PDF
不同耕法对土壤紧实度和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细喜 刘世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61-66,共6页
不同耕法对土壤紧实度和小麦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疏松土壤环境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常规耕法,不论根数或根量均多于少(免)耕,但根系多局限于耕层,而少(免)耕法小麦根系虽少,但下层根多,根系分布范围较广。土壤容重与根量呈显著的直... 不同耕法对土壤紧实度和小麦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疏松土壤环境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常规耕法,不论根数或根量均多于少(免)耕,但根系多局限于耕层,而少(免)耕法小麦根系虽少,但下层根多,根系分布范围较广。土壤容重与根量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最高产量出现在容重1.3g/cm^3左右。限制根系生长的土壤紧实度条件为:容重大于1.5g/cm^3,阻力大于25k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耕作 根系生长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北部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尹瀚民 古丽·加帕尔 +2 位作者 于涛 Jeanine UMUHOZA 李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8-498,共11页
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雨养耕作区为研究靶区,基于春小麦产量统计数据和遥感光谱指数,开展了春小麦估产最优预测时期及植被指数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及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春小麦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模拟精... 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雨养耕作区为研究靶区,基于春小麦产量统计数据和遥感光谱指数,开展了春小麦估产最优预测时期及植被指数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及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春小麦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2007-2016年春小麦估产的最佳预测时期为6月26日-8月5日,该时期是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北哈萨克斯坦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7月12日的绿度叶绿素指数(Green chlorophyll index,CI_(green)),阿克莫拉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8月5日的绿度动态宽波段指数(Green 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WDRVI_(green)),库斯塔纳州春小麦最优估产植被指数为7月12日的WDRVI_(green)。对比分析4种模型模拟春小麦产量的精度,在样本点较少的情况下,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他模型在估算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产量上精度较高;春小麦产量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决定系数R2在0.50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44%、94%和77%,表明上述估产模型可应用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估产,尤其是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小麦耕作 遥感估产 植被指数 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 哈萨克斯坦北部
下载PDF
豫南雨养区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向东 季书勤 +3 位作者 张德奇 郭瑞 王汉芳 吕凤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42-1948,共7页
以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9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传统翻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6个... 以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9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传统翻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6个模式,研究了豫南雨养区玉米-小麦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化、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翻耕和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两种模式绿叶持续时间最长,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均比其他模式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运转量也均高于其他模式,营养器官花后同化物运转量和运转率比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模式高11.9%、11.7%,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高11.6%、11.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和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高8.4%、7.9%和8.8%、8.3%,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产量也以这两种模式最高,达到7545.0kg·hm-2和7480.5kg·hm-2,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分别增产14.8%和13.8%,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来看,覆盖/深松+覆盖/免耕模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和土壤培肥效果,能促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移,实现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雨养区 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 干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产量
原文传递
刘恒新副司长到河北省考察调研
10
作者 倪景仓 《河北农机》 2005年第2期2-2,共1页
关键词 河北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耕作机具 示范推广 综合效益 产品质量 产品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