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间致病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尤雪颜
常廼滔
+3 位作者
马骥超
刘继霞
李大海
白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对采自不同地区的15个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株间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移植数代后菌落生长明显减慢,菌丝稀疏、细弱,出现较多畸形分生孢子,致病力明显下降。聚类分析表明,该菌致病性分...
对采自不同地区的15个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株间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移植数代后菌落生长明显减慢,菌丝稀疏、细弱,出现较多畸形分生孢子,致病力明显下降。聚类分析表明,该菌致病性分化现象在菌株不同世代间比较显著,但与菌株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蠕孢菌
小麦蠕孢菌
叶枯病
致病力差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定量检测方法构建及应用
2
作者
李广胜
李月娇
+3 位作者
孙淑琴
王丽
冯学良
杨秀荣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状况并开展防控预测,针对小麦茎基腐两大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建立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基于病原菌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Fpg-qrt-F/R和Bs-qrt-F/R,扩增片...
为进一步明确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状况并开展防控预测,针对小麦茎基腐两大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建立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基于病原菌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Fpg-qrt-F/R和Bs-qrt-F/R,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98 bp和116 bp。以病原菌基因组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病原菌含量检测方法,并对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发病田小麦根际土壤及麦种中携带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发病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含量为0.3438~77.6867 pg.g^(-1),小麦根腐离蠕孢基因组含量为1.6853~844.2290 pg.g^(-1)。此外对15个不同地区的小麦种子进行检测,其中假禾谷镰刀菌检出率为40%,麦种带菌量为0.2617~0.2690 pg.g^(-1),未检出小麦根腐离蠕孢。本研究建立了病原菌荧光定量检测体系,摸清了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的发病情况,确定了病田土壤中小麦茎基腐病原菌菌量的最低阈值,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
假禾谷镰刀
菌
小麦
根腐离
蠕孢
菌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同时提取小麦根腐离蠕孢菌DNA和RNA的方法比较
3
作者
王珍
崔素萍
+1 位作者
崔丽琴
左豫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7-280,共4页
获得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RNA和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以小麦根腐离蠕孢菌为原料,分别采用溶菌酶法和液氮研磨法破碎真菌细胞壁提取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核酸完整性和纯度检测。结...
获得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RNA和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以小麦根腐离蠕孢菌为原料,分别采用溶菌酶法和液氮研磨法破碎真菌细胞壁提取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核酸完整性和纯度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提取DNA时都同时得到了高质量的RNA;PCR检测结果表明DNA完整性比较高,2种方法得到的DNA质量相当;溶菌酶法中得到的RNA质量优于液氮法。利用溶菌酶破壁法提取小麦根腐离蠕孢菌DNA的提取体系可用于RNA的提取,为小麦根腐离蠕孢菌核酸的DNA和RNA的同时提取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离
蠕孢
菌
核酸
溶
菌
酶
提取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
被引量:
9
4
作者
吴畏
杨家书
+2 位作者
常迺滔
吴友三
薛应龙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0-79,共10页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
蠕孢
菌
毒素
原文传递
题名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间致病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尤雪颜
常廼滔
马骥超
刘继霞
李大海
白丹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3,共3页
文摘
对采自不同地区的15个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株间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移植数代后菌落生长明显减慢,菌丝稀疏、细弱,出现较多畸形分生孢子,致病力明显下降。聚类分析表明,该菌致病性分化现象在菌株不同世代间比较显著,但与菌株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关键词
小麦蠕孢菌
小麦蠕孢菌
叶枯病
致病力差异
分类号
S432.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定量检测方法构建及应用
2
作者
李广胜
李月娇
孙淑琴
王丽
冯学良
杨秀荣
机构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出处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基金
重要种子有害生物精准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022ZYCX017)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19226505D)。
文摘
为进一步明确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状况并开展防控预测,针对小麦茎基腐两大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建立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基于病原菌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Fpg-qrt-F/R和Bs-qrt-F/R,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98 bp和116 bp。以病原菌基因组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病原菌含量检测方法,并对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发病田小麦根际土壤及麦种中携带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发病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含量为0.3438~77.6867 pg.g^(-1),小麦根腐离蠕孢基因组含量为1.6853~844.2290 pg.g^(-1)。此外对15个不同地区的小麦种子进行检测,其中假禾谷镰刀菌检出率为40%,麦种带菌量为0.2617~0.2690 pg.g^(-1),未检出小麦根腐离蠕孢。本研究建立了病原菌荧光定量检测体系,摸清了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的发病情况,确定了病田土壤中小麦茎基腐病原菌菌量的最低阈值,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
假禾谷镰刀
菌
小麦
根腐离
蠕孢
菌
荧光定量PCR
Keywords
wheat stem base rot
Fusarium pseudograminis
Bipolaris surkiniana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分类号
S432.1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同时提取小麦根腐离蠕孢菌DNA和RNA的方法比较
3
作者
王珍
崔素萍
崔丽琴
左豫虎
机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7-280,共4页
基金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1152G025)
文摘
获得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RNA和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以小麦根腐离蠕孢菌为原料,分别采用溶菌酶法和液氮研磨法破碎真菌细胞壁提取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核酸完整性和纯度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提取DNA时都同时得到了高质量的RNA;PCR检测结果表明DNA完整性比较高,2种方法得到的DNA质量相当;溶菌酶法中得到的RNA质量优于液氮法。利用溶菌酶破壁法提取小麦根腐离蠕孢菌DNA的提取体系可用于RNA的提取,为小麦根腐离蠕孢菌核酸的DNA和RNA的同时提取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离
蠕孢
菌
核酸
溶
菌
酶
提取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Keywords
Bipolaris Sorokinianum
Nucleic acid
lysozyme
extraction method
PCR
分类号
Q7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Q52 [生物学—生物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
被引量:
9
4
作者
吴畏
杨家书
常迺滔
吴友三
薛应龙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
复旦大学生物系
出处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0-79,共10页
文摘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关键词
小麦
长
蠕孢
菌
毒素
Keywords
The toxins of Helminthosporum sativum
Bioactivity
Inactivated
Dielectric constant
Electric resistance method
分类号
S432.4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株间致病性差异研究
尤雪颜
常廼滔
马骥超
刘继霞
李大海
白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定量检测方法构建及应用
李广胜
李月娇
孙淑琴
王丽
冯学良
杨秀荣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两种同时提取小麦根腐离蠕孢菌DNA和RNA的方法比较
王珍
崔素萍
崔丽琴
左豫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
吴畏
杨家书
常迺滔
吴友三
薛应龙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
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