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硫菌唑与丙环唑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宏州 王兵兵 +5 位作者 王陈斌 张新建 杨红福 徐超 张建华 朱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为研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优选配比制剂对赤霉病、籽粒DON毒素、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配比为1:1... 为研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优选配比制剂对赤霉病、籽粒DON毒素、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配比为1:1时增效系数为2.4375,增效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40%丙硫菌唑·丙环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60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籽粒DON防效分别为93.46%和91.26%,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病指防效分别为93.50%和93.19%,均高于常规药剂戊唑醇和多菌灵,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40%丙硫菌唑·丙环唑OD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和叶锈病兼治效果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丙硫 丙环唑 联合毒力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灭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2
作者 殷铭灿 高续恒 +3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张承启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4-982,共9页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EC_(50)值分别为18.16、1.332和0.4613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南省9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01株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范围在0.0586~0.918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3866±0.1969)μg/mL,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该平均EC_(50)值可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基线。灭菌唑分别与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5种杀菌剂复配后,对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系数(SR)在0.53~3.7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与灭菌唑按质量比1: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3.76)。室内离体防治效果测定显示,在有效成分400μg/mL剂量下,咪鲜胺与灭菌唑质量比1:3复配剂的治疗作用防效最高,为82.63%。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灭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 敏感性 咪鲜胺 复配剂
下载PDF
己唑醇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3
作者 李梦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0-548,共9页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最后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己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EC_(50)值(μg/mL)从大到小依次为孢子萌发(22.5750)>分生孢子产量(2.1686)>芽管伸长(0.8922)>菌丝生长(0.3862)。己唑醇对205株禾谷镰孢菌的EC_(50)值在0.0345~0.943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3578±0.192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田间不存在对己唑醇敏感性下降的抗性亚群体。己唑醇与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及氟唑菌酰羟胺复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范围在0.5042~3.7293之间。其中,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时,SR最大,为3.7293,实际EC_(50)值为0.0133μg/mL。室内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复配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药剂多菌灵、己唑醇和氟唑菌酰羟胺。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后在9μg/mL下,对小麦胚芽鞘的防效为93.93%。生产中可将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或咯菌腈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己唑醇的科学使用以及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唑醇 剂复配 禾谷镰孢 抑制活性 小麦赤霉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监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晶 魏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2,共5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的方法。以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储藏条件下DON和ZE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乙腈与水(体积比9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的方法。以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储藏条件下DON和ZE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乙腈与水(体积比90∶10)作为提取溶剂,样品振荡提取20 min,以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时,DON和ZEN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5.0μg/kg,定量限为15.0μg/kg,回收率为90.6%~94.6%,变异系数为1.72%~3.45%。储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分别在高温高湿和常温条件下储藏一段时间,其DON和ZEN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DON和ZEN可能主要来源于小麦生长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玉米赤霉烯酮
下载PDF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5
作者 李永丽 陈磊 +5 位作者 周洲 耿书宝 乔利 张方梅 陈利军 王丽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0期128-134,共7页
探究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小麦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培养分析菌株A-m1,以‘扬麦30’为供试小麦品种,在信阳市甘岸镇(东经114°04′,北纬32°19′)开展田间试验,采用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样... 探究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小麦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培养分析菌株A-m1,以‘扬麦30’为供试小麦品种,在信阳市甘岸镇(东经114°04′,北纬32°19′)开展田间试验,采用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测定A-m1对小麦赤霉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解析菌株A-m1抑菌作用的遗传和生理基础,研究在扬花期喷撒A-m1菌液和播种期施用A-m1固体菌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能够完全被菌株A-m1发酵液抑制,菌丝的生长也受到干扰和抑制。A-m1基因组编码有链霉素和四环素抗生素合成基因,还编码有酪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基因,具有抑制或分解病原菌的作用,生化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酶类的分泌。在小麦扬花期喷洒A-m1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52.28%,防治作用与80%多菌灵1000倍液相当。小麦播种期施用菌株A-m1菌肥替代部分复合肥,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4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丙二醛含量更低,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57.18%。研究发现,菌株A-m1对小麦赤霉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解析了防治作用产生的机制,大田试验也明确了A-m1发酵液喷雾和播种期菌株A-m1菌肥施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为小麦生产中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的开发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斯达黎加链霉 诱导抗性 小麦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与拮抗细菌拮抗作用初探
6
作者 戴富明 周世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89-91,共3页
对自广东、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和上海6个省市材料中筛选到的14个细菌菌株与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1型,细菌对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率仍在90... 对自广东、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和上海6个省市材料中筛选到的14个细菌菌株与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1型,细菌对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率仍在90%以上)芽管正常;2型,分生孢子萌发率高于90%,但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3型,分生孢子萌发率低于5%或不萌发。平板拮抗试验表明:1型、2型的拮抗圈较小。边缘不清;3型的拮抗圈大,边缘清晰而光滑。细菌间拮抗试验表明,拮抗菌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现象,且只发生于不同拮抗类型的拮抗细菌间。另外,每一种拮抗细菌拮抗谱宽窄和受到其它细菌拮抗的数量也有很大不同,这为拮抗菌的选择和混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 小麦赤霉病 拮抗作用
下载PDF
氟唑菌酰羟胺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7
作者 季岩 王永勤 +1 位作者 梁红娟 周建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5期42-44,共3页
为了解几种新型杀菌剂对镇江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或40%环丙唑醇悬浮剂防效最好,病穗防效达90%,病指防效达95%。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48%氰... 为了解几种新型杀菌剂对镇江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或40%环丙唑醇悬浮剂防效最好,病穗防效达90%,病指防效达95%。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48%氰烯·戊唑醇防效也较好,病指防效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氟唑酰羟胺 丙硫 氰烯 防效
下载PDF
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
8
作者 祁月月 邵宇 +4 位作者 张平 胡宗林 钮建国 冯星凯 胡永阳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67-671,共5页
为探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联合毒力。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丙硫唑菌和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确定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丙硫... 为探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联合毒力。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丙硫唑菌和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确定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分别为22.44、0.33 mg·L^(-1)。在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的3个不同配比中,2∶3配比时EC_(50)最小,为0.19 mg·L^(-1);1∶1配比时EC_(50)值最大,为0.47 mg·L^(-1)。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1、2∶3和1∶2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7.54、285.91、175.36。综合增效作用考虑,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以2∶3混配效果最佳。结果表明,50%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400、500 mL·hm^(-2)施药25 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76%、97.03%、99.77%,防治效果突出。50%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可以防治小麦赤霉病,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使用,施药2次,2次施药间隔10~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 氟唑酰羟胺 小麦赤霉病 联合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杀菌剂添加助剂杰效丰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试验研究
9
作者 孙丽华 《河南农业》 2024年第3期54-55,共2页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本试验旨在验证单独使用杀菌剂与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异,探究在多...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本试验旨在验证单独使用杀菌剂与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后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异,探究在多雨、潮湿环境下使用杀菌剂添加耐雨水冲刷助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为拓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窗口期、探索农药减量使用和提高农药利用率提供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农药利用率 农药减量使用 穗期 穗腐 潮湿环境 镰刀
下载PDF
15%丙环唑·氰烯菌酯可溶液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效果试验
10
作者 刘玉坤 陈宇 +2 位作者 郝绪春 朱丽娟 石扬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0117-0120,共4页
为明确15%丙环唑·氰烯菌酯可溶液剂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和呕吐毒素的效果,笔者选用40%戊唑·咪鲜胺SC525ml/hm2作为对照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丙环唑·氰烯菌酯不同用量处理的病指... 为明确15%丙环唑·氰烯菌酯可溶液剂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和呕吐毒素的效果,笔者选用40%戊唑·咪鲜胺SC525ml/hm2作为对照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丙环唑·氰烯菌酯不同用量处理的病指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40%戊唑·咪鲜胺SC5,且防效均在90%以上,生产上可以使用15%丙环唑·氰烯菌酯SL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在实际生产上按照2400mL/hm2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15%丙环唑·氰烯 40%戊唑·咪鲜胺SC 防效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石志琦 史建荣 +2 位作者 陈怀谷 林玲 王裕中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2-27,共6页
测定了 1976年从江苏南京采集的 54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EC50 值在 0 .2 6 17~ 0 .6 544 μg.m L-1之间 ,1983年在同一地点采集的 76株 ,EC50 值相应为0 .2 517~ 0 .70 50 μg.m L-1,而 1998年从浙江、湖北、上海、... 测定了 1976年从江苏南京采集的 54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EC50 值在 0 .2 6 17~ 0 .6 544 μg.m L-1之间 ,1983年在同一地点采集的 76株 ,EC50 值相应为0 .2 517~ 0 .70 50 μg.m L-1,而 1998年从浙江、湖北、上海、福建、安徽、江苏各地采集的 10 4株菌株 EC50 值为 0 .2 4 78~ 6 .4 574 μg.m L-1,表明湖北、上海、浙江等地田间已检测到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紫外光诱导分生孢子也获得了该病菌抗多菌灵突变株 ,其 EC50 值为14.1993μg.m L-1。抗药性突变体 JPR与敏感亲本菌株 JPS相比 ,在菌丝生长、产孢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 JPR孢子萌发率为 57.1% ,而 JPS为 10 0 % ,而且 50 %孢子萌发的时间较野生亲本菌株滞后 12 h。 JPR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毒素 ) 3.90μg.m L-1,而 JPS产生的DON毒素为 9.2 8μg.m 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药性 禾谷镰刀 抗药突变体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 被引量:90
12
作者 王建新 周明国 +1 位作者 陆悦健 叶钟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198 6~ 2 0 0 1年 ,以 10 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 ,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 194 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 198 6~ 2 0 0 1年 ,以 10 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 ,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 194 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 ,湖北未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 ,戊唑醇、咪鲜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 ,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者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抗药性 抗药性治理 小麦 赤霉病 群体动态 药剂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基于致病菌种类及所产毒素化学型鉴定和抗药性检出的时序性 被引量:36
13
作者 戴大凯 贾晓静 +4 位作者 武东霞 侯毅平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 抗药性 毒素化学型 扩散路径
下载PDF
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小红 李健强 +2 位作者 周立刚 刘西莉 张文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4,T002,共7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法检测了抗菌化合物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丁布在PDA培养基中浓度为0.2-1.0 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丁布浓度为0.4-1.0 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法检测了抗菌化合物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丁布在PDA培养基中浓度为0.2-1.0 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丁布浓度为0.4-1.0 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孢子悬浮液中孢子的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0 mg/ml丁布药液中培育15h的小麦赤霉病菌和培育5h的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100%和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布 小麦 赤霉病 玉米 小斑病 抑制作用
下载PDF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 被引量:27
15
作者 胡迎春 李伟 +1 位作者 陈怀谷 周益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4-960,共7页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45株为F.asiaticum,46株为F.gra-minearum,说明中国目前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仍为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F.asiaticum菌株为主,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以F.graminearum菌株为主。利用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化学型。在291株菌株中,255株为DON化学型(I),36株为NIV化学型(II)。在255株DON化学型菌株中,207株为3-AcDON化学型(IA),48株为15-AcDON化学型(IB)。在F.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asiaticum菌株中,存在3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占84.5%,其次为NIV化学型菌株,占14.7%,15-AcDON化学型菌株只占1.1%。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257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致病力明显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产3-AcDON化学型与产15-Ac-DON化学型菌株群体对小麦的致病力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 化学型 致病力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建强 张勇 +6 位作者 平忠良 孙迪 刘鹏飞 杨霞 李慧凯 曹瑜 林晓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5-1261,共7页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016年自该省11个县(市)分离的113株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最低抑制浓度为4μg·mL-1,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变化范...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016年自该省11个县(市)分离的113株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最低抑制浓度为4μg·mL-1,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10~0.237μg·mL-1,平均EC50为0.057±0.041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虽然出现了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仍有81.4%的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41±0.016μg·mL-1)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变化范围为1.10~14.23,而除周口沈丘及洛阳孟津菌株外,其余地区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38~0.101μg·mL-1,相差2.6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与其对多菌灵、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戊唑醇依然可以应用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上,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戊唑醇 丝生长 敏感基线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鉴定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苗苗 刘振林 +5 位作者 唐丽霖 杨艺华 杨继芝 张敏 陈华保 杨春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0-467,共8页
为开发看麦娘内生菌生物防治资源,通过离体拮抗试验、生防试验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研究了野生日本看麦娘内生真菌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株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有... 为开发看麦娘内生菌生物防治资源,通过离体拮抗试验、生防试验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研究了野生日本看麦娘内生真菌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株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拮抗作用,KMN-1和KMN-11菌株发酵液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 572.97 mg·L-1、5 218.34 mg·L-1。进一步采用离体麦穗和田间小区系统研究KMN-1和KMN-1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一定的防治作用。离体麦穗上,KMN-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8.13%、76.52%;小区生防试验中,2株内生菌代谢产物均可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经形态特征和分子学鉴定,初步确定KMN-1菌株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KMN-11菌株是变红镰孢(Fusarium incarnatum)。本研究表明从镰孢属和链格孢属内生菌中寻找生防菌株的前景广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有潜力的农用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内生真 活性 鉴定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 被引量:17
18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7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赵凯 韩自行 李丽娟 刘露露 李亚红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4-219,共6页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下,50%多菌灵WP,30%多·酮SC,25%戊唑醇WP,25%氰烯菌酯SC和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中,除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接菌后1d喷药条件下50%多菌灵WP、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30%多·酮SC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外,各处理对小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各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在42.4%~83.5%,病情指数防效在44.9%~88.2%,病粒率防效在34.7%~69.4%,籽粒中DON防效在48.0%~86.9%。上述几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在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接菌后1d喷药的防治效果。两种处理方式下,30%己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在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防治效果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下载PDF
小麦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华保 肖方琼 +4 位作者 谢婷 杨春平 陈后彬 卓富彦 张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49,共4页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穗部活体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3.33%和86.67%,治疗效果分别为73.33%和78.33%;田间药效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0.49%和67.34%,治疗效果分别为53.01%和5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内生 小麦赤霉病 活性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宏州 吴佳文 +5 位作者 庄义庆 杨红福 吴琴燕 徐超 缪康 姚克兵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7-317,共11页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_(50)和EC_(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其他杀菌剂EC_(50)和EC_(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 毒力测定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