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转基因系中B、D基因组上的Bar基因转移至联合山羊草中的风险评价
1
作者 林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通过调查杂交和回交后代的结实率 ,评价小麦转基因系中位于 B、 D基因组上的 Bar基因向联合山羊草转移的风险。B基因组含有 Bar基因的 Bobwhite 3 1系、D基因组含有 Bar基因的 Bobwhite 71系和联合山羊草作为亲本。采用不去雄、天然授... 通过调查杂交和回交后代的结实率 ,评价小麦转基因系中位于 B、 D基因组上的 Bar基因向联合山羊草转移的风险。B基因组含有 Bar基因的 Bobwhite 3 1系、D基因组含有 Bar基因的 Bobwhite 71系和联合山羊草作为亲本。采用不去雄、天然授粉 ,去雄、天然授粉和去雄、人工授粉 3种授粉方式以鉴定不同授粉方式对 Bar基因转移的影响 ;通过测定回交后代 Bar基因抗性植株的比例对分别位于 B基因组和 D基因组中的Bar基因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 ,在不去雄、天然授粉的条件下 ,结实率是非常低的 ,在本次试验中未得到种子。但是 ,在人工授粉条件下 ,可以获得杂种。基因位点在 B基因组或在 D基因组上 ,Bar基因的转移有很大差别。位于 B基因组上 Bar基因向联合山羊草转移比位于 D基因组上的 Bar基因更为困难。因为小麦基因组构成为 AABBDD,联合山羊草为 CCDD,它们有公共的 D基因组 ,在配子形成时 D基因组的染色体不会形成单价体而丢失。试验中 ,( 71系×联合山羊草 )×联合山羊草群体中 Bar基因抗性植株比例较高 ,( 3 1系×联合山羊草 )×联合山羊草未检出抗性植株。因此 ,B或 A基因组带 Bar基因的转基因小麦可以用来控制杂草 ,以减轻抗性基因从转基因小麦中向联合山羊草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价 BAR基因 联合山羊草 小麦转基因系 B基因 D基因 基因转移 抗除草剂
下载PDF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后代株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苏玫 尹钧 +3 位作者 任江萍 李永春 李磊 张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给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以扬麦5号为受体,对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的后代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T4代14个转基因株系中阳性株系占78.5%,具有抗穗发芽特... 为给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以扬麦5号为受体,对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00TY5的后代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株系进行了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T4代14个转基因株系中阳性株系占78.5%,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株系占阳性株系的54.5%。这些抗性株系在成熟前5d至成熟后10d,各株系与扬麦5号相比平均穗发芽时间推迟2.1d,穗粒发芽率和穗发芽度分别降低26.4%和52.8%;籽粒发芽开始时间延迟2d,籽粒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降低40.8%和43.7%,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成熟后25d,各株系与扬麦5号的各种发芽参数差异减少或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穗发芽参数与籽粒发芽参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PCR检测 抗穗发芽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