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春两季感染BYDV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分析
1
作者 张新瑞 郭满库 胡冠芳 《甘肃科学学报》 1994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文通过秋季和春季分别对16个冬小麦品种接种,研究不同时期感染BYDV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秋季还是春季感染BYDV病毒,都对小麦的千粒重、产量、生物学产量有严重影响,秋季染病的小麦,其病情指数比春季感染的... 本文通过秋季和春季分别对16个冬小麦品种接种,研究不同时期感染BYDV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秋季还是春季感染BYDV病毒,都对小麦的千粒重、产量、生物学产量有严重影响,秋季染病的小麦,其病情指数比春季感染的高出约一倍,感病越早,损失越严重。通过观察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的增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接种期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玉米感染小麦黄矮病(BYDV)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秦风 赵玉侠 +2 位作者 杨英 金欣藻 朱象三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2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经研究玉米可被小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症状与小麦黄矮病类似;以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最强,麦长管蚜、麦二岔蚜和玉米缢蚜亦可传毒;病毒分离物属于小麦黄矮病毒主流株系(麦二岔蚜/禾谷缢蚜株系(GPV类群);与小麦黄矮病的田间相互传病现象明显。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小麦
下载PDF
水稻感染小麦黄矮病毒(BYDV)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秦风 赵玉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2-62,共1页
水稻感染小麦黄矮病毒(BYDV)初步研究PRELIMINARYSTUDYONYELLOWDWARFOFRICEINFECTEDBYBYDV张秦风赵玉侠ZhangQinfengZhaoYuxia(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水稻感染小麦黄矮病毒(BYDV)初步研究PRELIMINARYSTUDYONYELLOWDWARFOFRICEINFECTEDBYBYDV张秦风赵玉侠ZhangQinfengZhaoYuxia(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杨陵712100)(Shan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感染 小麦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 被引量:8
4
作者 于祥泉 陈旺 +2 位作者 吴云锋 赵震 张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3-1057,共5页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_1)、小偃22×小偃6号(F_1)、石5144×小偃22(F_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bydv) 种群 多重PCR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6
5
作者 谢皓 陈孝 +5 位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林志珊 杜丽璞 马有志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 RFL P分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 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 n=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遗传上稳定 ,是小麦 -中间偃麦草 7DS· 7DL- 7XL易位系 ,易位发生在 7DL的端部 ,携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 BYDV抗性基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同时表明 :YW2 4 3兼抗小麦黄矮病、白粉病、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等 5种病害 ,是一个优良多抗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选育 鉴定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被引量:30
6
作者 曾祥艳 张增艳 +2 位作者 杜丽璞 辛志勇 陈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80-2386,共7页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Pm13+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Pm13+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Pm13+PmV+YrX+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Pm13+YrX+Bdv2d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PmV+YrX+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YrX+Bdv2、PmV+YrX+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 条锈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源于L1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及辅助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3 位作者 陈孝 王晓萍 刘景芳 杜丽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6-491,共6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检测源于 L1的抗黄矮病基因。将难以分辨、稳定性差的 gwm37- 450 特异带分离、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 1对特异 PCR引物 ,转化为扩增产物有无的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i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SC- W374 50 。利用 HW6 4 2 /中 86 0 1的 F2 群体 ,对 gwm 37- 450 和 SC- W374 50 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二者均与抗黄矮病基因紧密连锁 ,后者较前者稳定。利用 SC- W374 50 跟踪抗黄矮病基因 ,将抗黄矮病基因、抗白粉病基因向优良小麦品种中麦 16、宛 710 7转育 ,快速选育出兼抗黄矮病、白粉病的回交植株 2 7个。实践了分子标记辅助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 小麦 基因 特异PCR标记 辅助育种 中间偃麦草 易位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黎明 刘树兵 +1 位作者 李兴锋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后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性基因 鉴定 微克隆 微分离 大麦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文斌 任向辉 +1 位作者 安德荣 何振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0-933,共4页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和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的不同组合,于小麦开花期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小麦叶片黄化率,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早期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和发展,且预防效果优于防治效果,其中病毒必克与吡虫啉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显著,分别为58.08%和53.03%。进一步利用病毒必克在室内进行防治性试验,发现病毒必克能够抑制GAV对叶绿素的破坏,可减轻大麦黄矮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毒抑制剂 情指数 叶绿素
下载PDF
应用原位杂交及RAPD技术标记抗黄矮病小麦一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琼芳 马有志 +2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林志珊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PD分析,从 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个引物可以扩增出附加染色体的特异DNA片段,可作为鉴定寻人小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附加系 原位杂交 小麦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9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徐惠君 林志珊 张增艳 杜丽璞 李连城 富田因则 中田升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T103均为抗病易位系,易位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且为小片段易位。应用RAPD技术筛选出与来自L_1(抗黄矮病异附加系的抗黄矮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B-01_(1500),为抗黄矮病育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小麦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新抗源中4、中5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善澄 赵怀生 +3 位作者 杨亚凡 张秦凤 薛秀庄 周广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8-85,共8页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种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至高抗,还具有高蛋白(含量17.08%、17.13%);高赖氨酸(含量为0.483%、0.50%)等特点,是人工合成的优异的小麦多抗、优质资源.用中4、中5与普通小麦杂交,已成功地将抗黄矮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育成陕麦8007、陕麦8124、忻4070、忻4079、中1001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源
下载PDF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丹 赵继荣 +4 位作者 黄茜 李宁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6-2110,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NBS-LRR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4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4 位作者 陈孝 钱幼亭 林志珊 徐惠君 马有志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14-620,共7页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V株系。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RAPD分析,研究YW43的遗传构成及其抗病基因染色体归属。结果表明:YW443(2n=42)的遗传构成为40条(20对)小麦染色体和2条(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易位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较小,属于St基因组,小麦染色体7D长臂末端片段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长臂末端片段取代,小麦新品系YW443为小麦-中间偃麦草7DS·7DL-7StL易位系,其抗病基因位于7StL末端。筛选出的特异RAPD标记OPR19-900,能检测出L1及其衍生抗病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L片段,可作为鉴定抗黄矮病易位系的1个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YW443 品系 基因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利用生物化学标记分析鉴定一个抗小麦黄矮病的小麦新种质 被引量:7
15
作者 聂道泰 贾旭 +4 位作者 胡适全 俞春江 庄家骏 周广和 钱幼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68-473,共6页
利用多个生化标记系统对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HG295)进行了分析鉴定。胚乳水溶蛋白等电聚焦表明,在pH8.0-10.2范围内,中5有3条在其小麦亲本南大2419、克强中均不存在的特异带,其中只有第2条在HG295... 利用多个生化标记系统对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HG295)进行了分析鉴定。胚乳水溶蛋白等电聚焦表明,在pH8.0-10.2范围内,中5有3条在其小麦亲本南大2419、克强中均不存在的特异带,其中只有第2条在HG295中得到表达。在HG295中,2DS控制的那条水溶蛋白带发生了缺失。HG295中2DS的缺失在Per-5与Est-6电泳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证。Est-7酶谱表明,中5与HG295均表达1条来源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Host)BarkworthandDeweyorAgropyrumintermedium(Host)Beauv]的特异带,在HG295中可能发生2DL的缺失。过氧化物的歧化酶分析表明,在HG295中确实发生了2DL的缺失,并且与中5一样表达1条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各种结果都表明HG295是一个2E(X)/2D双体异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新种 生物化学标记 鉴定
下载PDF
利用花药培养快速创制小麦条锈病和黄矮病抗性新种质 被引量:6
16
作者 聂道泰 庄家骏 +5 位作者 贾旭 胡适全 俞春江 周广和 王剑雄 钱幼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利用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部分双二倍体——中5为外源抗性基因供体,通过花药培养途径,在它与几个冬小麦品种的5个杂交组合中,诱导出试管花粉绿苗144株,移栽加倍后,形成了49个加倍单倍体株系。通过小... 利用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部分双二倍体——中5为外源抗性基因供体,通过花药培养途径,在它与几个冬小麦品种的5个杂交组合中,诱导出试管花粉绿苗144株,移栽加倍后,形成了49个加倍单倍体株系。通过小麦条锈病和黄矮病抗性鉴定获得了几个高抗黄矮病或者对条锈病近免疫的新材料。其中DH728对条锈病菌近免疫,2n=44,减数分裂构型为0.070Ⅳ+0.035Ⅲ+21.579Ⅱ+0.456Ⅰ,为双体异附加系;DH549和DH554不但对条锈病菌近免疫,而且高抗黄矮病,2n均为46,减数分裂构型分别为0.068Ⅳ+0.053Ⅲ+22.659Ⅱ+0.386Ⅰ和0.074Ⅳ+0.011Ⅲ+22.579Ⅱ+0.516Ⅰ,两者均为异多附加系;DH718高抗黄矮病,2n=44+tt,减数分裂构型为0.019Ⅳ+21.871Ⅱ+0.889tt+0.222t。初步推定这些材料的条锈抗性和黄矮病抗性来源于它们中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田间观察、细胞学观察和抗性鉴定表明,这些材料都基本稳定,在抗病育种中可作为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培养 小麦 条锈 种质
下载PDF
向普通小麦导入纤毛鹅观草抗黄矮病基因的研究──Ⅰ.F_1和BC_1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欣明 李立会 +1 位作者 李秀全 董玉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0-376,共7页
为了将纤毛鹅观草Z1010对黄矮病毒株系PAV和RPV的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通过幼胚拯救,获得了纤毛鹅观草Z1010×普通小麦品种莱州953的杂种F1,以及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回交的BC1衍生系。对杂种F1及BC1植株的细胞学分析表明,... 为了将纤毛鹅观草Z1010对黄矮病毒株系PAV和RPV的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通过幼胚拯救,获得了纤毛鹅观草Z1010×普通小麦品种莱州953的杂种F1,以及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回交的BC1衍生系。对杂种F1及BC1植株的细胞学分析表明,纤毛鹅观草Z1010不仅对Ph基因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能使杂种F1形成未减数配子,对细胞遗传学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认为,通过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将纤毛鹅观草Z1010的抗黄矮病基因转入小麦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纤毛鹅观草 基因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相关基因cDNA-AFLP差异表达片段的验证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继荣 李宁 +2 位作者 刘红霞 毕阳 张增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cDNA-AFLP技术是研究基因差异表达的有利工具,广泛用于植物抗病、抗逆和生长发育等研究领域。本研究以cD-NA-AFLP技术分离的抗黄矮病小麦与感黄矮病小麦间差异表达片段为对象,利用反向Northern方法,从cDNA-AFLP技术筛选的46个候选抗黄... cDNA-AFLP技术是研究基因差异表达的有利工具,广泛用于植物抗病、抗逆和生长发育等研究领域。本研究以cD-NA-AFLP技术分离的抗黄矮病小麦与感黄矮病小麦间差异表达片段为对象,利用反向Northern方法,从cDNA-AFLP技术筛选的46个候选抗黄矮病防御基因差异表达片段中,筛选出抗黄矮病相关防御基因片段6个;采用对回收的差异片段进行再扩增(延伸引物再扩增),再与原选扩产物一起进行PAGE电泳分析法,并结合半定量RT-PCR分析法,又验证了候选抗黄矮病相关基因表达片段3个。反向Northern方法以及对回收的差异片段进行再扩增(PAGE再分析法),结合(半)定量RT-PCR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验证cDNA-AFLP所筛选出的基因差异表达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性 CDNA-AFLP 差异表达片段 反向Northern方法 RT-PCR
下载PDF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亚萍 张明义 +2 位作者 乔合心 范绍强 王全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2-16,共5页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