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地—国”意识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红 张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地理因素——"地理基因""地理空间""地理抒情"显露出庞大的身姿体系,昭示了这些地理因素在文学生产与审美中发挥的建构性功用。其中,"地理基因"的传承性内容为"源"地而发的、被忠实复现的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及与人文地理相关联的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之新构性在于渗入了诗人主观情思与个人主体性,"地理抒情"则助推了繁复错综的"地—国"意识在人—地互动的劳动赞歌与"触"地而反的守卫性的形成,此中三大部分地理因素依次起到的是萌芽、发展、结晶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 文学地理学 “地—国”意识 地理基因 地理空间 地理抒情
下载PDF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颜色符号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
2
作者 张玲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0,共11页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黑”“红”颜色符号的艺术想象与书写,认为其符号意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昭示着“个体-民族-国家”统合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该批评路径重新回答了抗战文学的本质形态、...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黑”“红”颜色符号的艺术想象与书写,认为其符号意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昭示着“个体-民族-国家”统合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该批评路径重新回答了抗战文学的本质形态、象征形式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其中,“红”之符号的“生发图式”隐喻少数民族诗人的血色抗战主体性与诗歌“阻-生”之生命美学意蕴,“黑”之符号的“阻碍图式”喻示了民族集体言说的否定表征,而“聚合”作为两种符号本质存在的形式,在文本本身、文本批评方式及文本意义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往复中表征“个体-民族-国家”渐次递进与构筑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两种颜色符号间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的视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 认知语言学 颜色符号 意象图式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意象及主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春萍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6,共9页
"鬼"作为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主要意象指涉日本侵略者,作为一种他者形象折射了自我心理的愤怒、恐惧以及自我在想象、言说他者时对他者的蔑视、惩罚与消解。少数民族抗战诗歌对日本侵略者这一诗歌客体的漫画化、模式化处理使... "鬼"作为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主要意象指涉日本侵略者,作为一种他者形象折射了自我心理的愤怒、恐惧以及自我在想象、言说他者时对他者的蔑视、惩罚与消解。少数民族抗战诗歌对日本侵略者这一诗歌客体的漫画化、模式化处理使得抗战诗歌的主客体关系从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关系转变为"我"与"我们"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国家认同的自觉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 “鬼”意象 “我”与“我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