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鲈形目少鳞鳜属(Coreoperca)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平富 刘焕章 阎际兴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2-227,共16页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在中新世已发生分化,在中新世时期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均已相当繁盛。少鳞鳜属可能并非起源于朝鲜和日本一带,之后扩散到中国,而是中新世广布于东亚的鱼类,这进一步支持了关于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新生代晚期同属一个鱼类区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山旺 早中新世晚期 鲈形目 少鳞鳜属
下载PDF
中国浙江少鳞鳜属一新种(鲈形目,鮨科,鳜亚科) 被引量:6
2
作者 曹亮 梁旭方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1-894,共4页
根据采自浙江淳安的19尾标本鉴定描记了少鳞鳜属1新种,刘氏少鳞鳜Coreopercaliuisp.nov.。在一些形态性状上与属内已知种存在明显差异:以侧线鳞50以上(vs.50以下)和体高/体长(28.3%-31.9%vs.43.5%)区别于日本少鳞鳜C.... 根据采自浙江淳安的19尾标本鉴定描记了少鳞鳜属1新种,刘氏少鳞鳜Coreopercaliuisp.nov.。在一些形态性状上与属内已知种存在明显差异:以侧线鳞50以上(vs.50以下)和体高/体长(28.3%-31.9%vs.43.5%)区别于日本少鳞鳜C.kawamebari;以下鳃盖骨边缘有(vs.无)锯齿和臀鳍条10以上(vs.10以下)区别于朝鲜少鳞鳜eherzi;以体高/体长(28.3%-31.6%vs.33.5%-39.1%)和眼间距/体长(4.6%~5.6%Vs.6.6%-8.5%)区别于中国少鳞鳜ewhiteheadi。新种的分布区与属内其它已知种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形目 亚科 少鳞鳜属 中国
原文传递
线粒体COI基因在少鳞鳜属(Coreoperca)鱼类条形码区段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余科 安苗 +1 位作者 黄胜 潘秋芝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为了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少鳞鳜属(Coreoperca)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少鳞鳜属3种84个个体的条形码区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U)的平均含量为30.3%,... 为了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少鳞鳜属(Coreoperca)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少鳞鳜属3种84个个体的条形码区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U)的平均含量为30.3%,C的平均含量为27.8%,A的含量为23.1%,G的含量为18.8%。在4种碱基中,G的含量最低,其在第三密码子的使用率上也低至9.3%。少鳞鳜属3种鱼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值为0.003 8,种间为0.146 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8倍;通过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少鳞鳜属中的分支明确,种间无交叉情况,说明种间具有明显差异,种内没有亚种的分化。研究证明,线粒体COI基因可作为条形码序列对少鳞鳜属鱼类物种鉴别的有效片段,并且还为其物种的鉴定与分类提供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遗传距离 物种鉴定 少鳞鳜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