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核骨架 被引量:8
1
作者 文建凡 吴传芬 李靖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2年第1期89-94,共6页
采用分级抽提,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在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细胞核内显示出了一个纤维网络结构。此网络结构不溶于CSK液和可抽去微管与微丝的溶液,不被DNase所酶解和热三氯醋酸所抽提,因而是一个非DNA性质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 采用分级抽提,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在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细胞核内显示出了一个纤维网络结构。此网络结构不溶于CSK液和可抽去微管与微丝的溶液,不被DNase所酶解和热三氯醋酸所抽提,因而是一个非DNA性质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它的一系列形态结构特征——整个呈网络形态,纤维的粗细为2.8—24nm,与细胞质内的中间纤维有广泛的连接,含有少量对维持其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RNA成分等,都十分相似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但所显示的核纤层为一层不均匀、不连续的结构,这有别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纤层。 本工作首次证实了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已进化产生了核骨架结构,且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在形态结构上已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鞭毛虫 尖尾藻 核骨架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的摄食 被引量:8
2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李亚宁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6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对海洋尖尾藻的摄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方式为滤食,... 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6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对海洋尖尾藻的摄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方式为滤食,整个摄食过程分为水流形成和胞吞作用两个阶段;水流形成依靠海洋尖尾藻整个细胞围绕饵料藻旋转实现,胞吞器官为纵沟;每个海洋尖尾藻细胞内可同时容纳饵料藻一至数个。此外,分属于不同门类的供试藻均能被海洋尖尾藻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摄食方式 摄食过程 滤食 胞吞作用
下载PDF
河北省1个赤潮藻新记录种——海洋尖尾藻 被引量:9
3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么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078-5078,共1页
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发现了甲藻门1个新记录种——海洋尖尾藻,并对该赤潮藻进行了初步培养。
关键词 尖尾藻 河北省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 被引量:8
4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宫春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室内培养 饵料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李亚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3期7827-7828,共2页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先由饵料藻培养液的颜色变为淡粉红色至粉红色,最终变为无色。海洋尖尾藻培养过程中瓶底首先出现少量沉淀物,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淀物上附着的饵料藻开始逐渐增多然后慢慢减少直至消失。[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牲征,为海洋尖尾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培养液 颜色变化 胞外分泌物
下载PDF
尖尾藻的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文建凡 李靖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47-352,共6页
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尖尾藻细胞中提取出染色质碱性蛋白。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此染色质碱性蛋白含有八个组分(记为1′、1″、2a、2b、3′、3″、4′、4″),它们像小牛胸腺组蛋白一样形成两个分子量... 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尖尾藻细胞中提取出染色质碱性蛋白。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此染色质碱性蛋白含有八个组分(记为1′、1″、2a、2b、3′、3″、4′、4″),它们像小牛胸腺组蛋白一样形成两个分子量区域,即一为对应组蛋白H1的分子量区域,另一为对应于核心组蛋白(即H2A,H2B,H3,H4)的分子量区域;其与组蛋白各组分的具体对应关系大致为:对应于小牛胸腺组蛋白H1两亚带区域有两条带1′、1″,对应于H3附近有两条带3′、3″,对应于H2A、H2B分别有2a、2b两带,对应于H4也有两条带4′、4″。激光密度扫描结果也清楚地显示出上述这些电泳带所对应的扫描峰。文中讨论了涡鞭毛虫类的进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鞭毛虫 尖尾藻 染色质碱性蛋白 进化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的繁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雪梅 安鑫龙 殷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5期13477-13477,13488,共2页
[目的]为了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繁殖方式。[方法]室内显微观察海洋尖尾藻的繁殖过程。结合国外研究成果,总结其繁殖方式。[结果]海洋尖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为细胞横二分裂,无性繁殖方式为产生暂时性孢囊,有性繁殖方式为同... [目的]为了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繁殖方式。[方法]室内显微观察海洋尖尾藻的繁殖过程。结合国外研究成果,总结其繁殖方式。[结果]海洋尖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为细胞横二分裂,无性繁殖方式为产生暂时性孢囊,有性繁殖方式为同宗同配生殖。[结论]海洋尖尾藻多样性的繁殖方式由自身生物学特征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这是它作为模式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繁殖方式 营养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下载PDF
2种赤潮藻种群向海洋尖尾藻种群的演替
8
作者 李雪梅 李志霞 +1 位作者 吴彦 安鑫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0,共5页
实验室内分别研究了海洋卡盾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0.11×105 cells/mL)接种不同初始密度海洋尖尾藻(分别为0.17×104,0.50×104,0.64×104 cells/mL)、东海原甲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2.80×105cells/mL)接种... 实验室内分别研究了海洋卡盾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0.11×105 cells/mL)接种不同初始密度海洋尖尾藻(分别为0.17×104,0.50×104,0.64×104 cells/mL)、东海原甲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2.80×105cells/mL)接种不同初始密度海洋尖尾藻(分别为0.13×104,0.38×104,0.63×104 cells/mL)后,分别培养15d过程中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向海洋尖尾藻种群演替的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增大,海洋尖尾藻种群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缩短,分别为接种后第6,5天和第3天,海洋卡盾藻全部死亡时间缩短分别为接种后第7天、第6天和第4天;同样,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增大,海洋尖尾藻种群达到稳定期以及东海原甲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均缩短。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均向海洋尖尾藻种群发生了演替,海洋尖尾藻扰动摄食海洋卡盾藻和海洋尖尾藻过滤摄食东海原甲藻分别是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向海洋尖尾藻种群演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海洋卡盾 东海原甲 摄食 种群演替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苓 李雪梅 +1 位作者 李志伟 安鑫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6-524,共9页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3、4和6天,双色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5、10和15天;海洋尖尾藻种群在初始密度为6.6×105个/mL的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4、5和12天,齿状纹石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6、7和13天。研究表明,海洋尖尾藻对不同大小和体制类型的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过程不同,培养方式对培养液颜色变化产生影响,饵料藻种类以及饵料藻和海洋尖尾藻最初浓度配比会影响海洋尖尾藻摄食,15 d培养过程中双色藻种群和齿状纹石藻种群均向海洋尖尾藻种群发生了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双色 齿状纹石 摄食过程 摄食规律 颜色变化
下载PDF
尖尾藻(Oxyrrhis marina)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子修 钟金颜 丁琳华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8年第S01期33-42,共10页
对培养2至7天分六阶段抽样的尖尾藻细胞(Oxyrrhis marina)进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均呈现三种不同分子形式的表型特征。随电泳迁移率的增大,由阴极趋于阳极端依次为LDH_(3),LDH_(2)... 对培养2至7天分六阶段抽样的尖尾藻细胞(Oxyrrhis marina)进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均呈现三种不同分子形式的表型特征。随电泳迁移率的增大,由阴极趋于阳极端依次为LDH_(3),LDH_(2),LDH_(1),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定量法,于波长560nm测得各同工酶组份相对百分含量见表1。LDH_(3)同工酶在培养2至7天的全过程中酶活性水平始终保持高于LDH_(1)和LDH_(2)的水平。在培养第四天山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鞭毛虫 尖尾藻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琼脂糖凝胶电泳
下载PDF
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宫春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369,共6页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国内仅对其微观结构和摄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对海洋尖尾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摄食方式、室内培养...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国内仅对其微观结构和摄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对海洋尖尾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摄食方式、室内培养、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二甲基硫和其它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今后海洋尖尾藻生态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是对其合理利用和有效调控的基础,加强其生态特征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形态特征 分类地位 生态特征 摄食 室内培养 赤潮调控
原文传递
前环藻与尖尾藻染色体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志林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2期31-34,共4页
利用常规电镜切片技术,对前环藻和尖尾藻染色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前环藻的染色体大小规则,上有环带结构,村金属螯合剂neoproine较为敏感;而尖尾藻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没有环带结构,且能抗ne... 利用常规电镜切片技术,对前环藻和尖尾藻染色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前环藻的染色体大小规则,上有环带结构,村金属螯合剂neoproine较为敏感;而尖尾藻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没有环带结构,且能抗neo-proine处理。这反应出两者在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及维持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与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一致,支持关于重新确定尖尾藻分类地位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环 尖尾藻 超微结构 染色体
原文传递
新兴海洋模式生物——海洋尖尾藻
13
作者 刘露 《生物技术世界》 2014年第1期50-50,共1页
近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深,赤潮爆发屡见不鲜,而赤潮毒素会对海水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新出现的一种赤潮藻类,生态习性特殊,自身不含毒素,且摄食范围广,可以用来缓解微微型赤潮爆发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海洋尖尾藻 生态习性 赤潮 治理
原文传递
海洋尖尾藻选择性摄食研究
14
作者 马婉捷 王小冬 王艳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37,共6页
异养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在海洋碳循环和营养再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选择异养甲藻的代表物种—海洋尖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喂食单种食物和混合食物,分析食物粒径和种类对异养甲藻摄食率、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 异养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在海洋碳循环和营养再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选择异养甲藻的代表物种—海洋尖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喂食单种食物和混合食物,分析食物粒径和种类对异养甲藻摄食率、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摄食的食物种类多样性高,隶属于穗鞭藻、定鞭藻、绿藻、硅藻和褐藻等门类的7种藻种均可被其摄食。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明显依赖于食物颗粒的体积,粒径显著影响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细胞体积。能够被海洋尖尾藻摄食的浮游植物粒径范围在为2~128μm,但是海洋尖尾藻对粒径为7.4~13μm的土生杜氏藻、赤潮异弯藻和威氏海链藻的摄食率最高,并且摄食后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最大。粒径为2~4.5μm的抑食金球藻、赫氏颗石藻、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粒径为128μm的布氏双尾藻显著降低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当存在其他食物可供选择摄食时,海洋尖尾藻不再摄食布氏双尾藻。由于摄食行为的粒径选择性,异养甲藻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和种群动态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甲 海洋尖尾藻 粒径 选择性摄食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s of several cryptomonad flagellates from China Sea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被引量:2
15
作者 邢小丽 林旭吟 +6 位作者 陈长平 高亚辉 梁君荣 黄鸿洲 李炳乾 何建宗 齐雨藻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报道了来自香港吐露港、中国长江口及厦门港的3个属的3种隐藻及1个变种, 即半片藻Hemiselmis sp. Novarino、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 Butcher ex Novarino, Lucas & Morrall、伸长斜片藻北方变种Plagioselmis prolonga var... 报道了来自香港吐露港、中国长江口及厦门港的3个属的3种隐藻及1个变种, 即半片藻Hemiselmis sp. Novarino、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 Butcher ex Novarino, Lucas & Morrall、伸长斜片藻北方变种Plagioselmis prolonga var. nordica Novarino, Lucas & Morrall、尖尾全沟藻Teleaulax acuta (Butcher) Hill, 并对每个种类的分类特征、生态分布进行描述, 同时提供每个种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照片。其中, 半片藻属Hemiselmis Parke是中国海区首次记录的属, 而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和尖尾全沟藻Teleaulax acuta可以引发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半片 半片 海洋 新记录 伸长斜片 伸长斜片诺尔变种 全沟
下载PDF
印度巨富觅宝记
16
作者 李思杨 《海内与海外》 1997年第7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长生露 整体衰老 抗衰老 尖尾藻 生命科学学院 印度 复旦大学 保健品 延缓衰老 合成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